书名:影响中国人心理的100个观念
:32.00元
售价:21.8元,便宜10.2元,折扣68
作者:李亚晖
出版社:青岛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4-01
ISBN:9787555201946
字数:
页码:257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影响中国人心理的100个观念》精选了100个影响中国人心理的观念,这些观念是中国传统社会和传统文化的生成物。几千年来,这些观念潜移默化于中国人的精神中,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和处世态度。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和演变,中国的传统文化衍生了无数人生智慧。凝结着人与自然、社会因果的定位取舍,以及对于自身价值的深邃探求,只有了解这些,才能在社会中更好地立足。人是观念动物,我们很难躲得开这些从古到今影响一代代人的行为准则。读懂了这些观念并善加利用,你离成功人生就更近一步了。
《影响中国人心理的100个观念》写作目的就是为了让所有渴望在人际交往、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事业爱情中汲取前人经验,少走弯路,进而赢得更大成功的人成就梦想,赢得辉煌的人生。
这本书从修身、家庭、处世、金钱、养心等五个方面人手,为读者终达到心想事成的目的而深人剖析,从不同角度解读这些传统观念,同时配以契合实际的案例,以便学习借鉴。读完本书你会发现,原来生活中隐藏着如此多的智慧,懂得运用这些智慧,不仅能启迪思维,还能够获取成功和幸福。《影响中国人心理的100个观念》是一本希望充分了解影响中国人心理的传统观念、进而更好地掌握自己和对方心灵深处所潜藏的东西、进而为我所用的人佳的选择。
有一位读书人家里很穷,却死爱面子,总吹嘘自己家里有钱,终于招来了小偷。没想到,某天晚上去他家行窃的小偷惊奇地发现他家徒四壁,一件值钱的东西都没有,便道:“真晦气,原来是个穷鬼。
”听到小偷的骂声,读书入从枕头下摸出仅有的几文钱,追上小偷,塞给他说道:“你来得不巧,把这钱拿去,到外面千万给我留点面子,别随便说我家里穷啊!”中国有很多人像这位可笑的书生一样死要面子,所以我们经常看到有人明明背的是地摊货,非在包上弄个大大的“LV”。
“死要面子活受罪”、“打肿脸充胖子”说的就是好面子的人。掀盖型手机为什么在东北亚地区尤其是中国为流行?很多人想象不到,原因之一居然也是由于中国人爱面子。曾有位手机经销商提到,因为掀盖手机在开合时会发出一声脆响,容易引起周围人的关注,显得更有面子,因此得以。
古人常说“打人莫打脸,揭人莫揭短”,对所有中国人来说,“面子”是天大的事,可以吃闷亏,也可以吃明亏,但就是不能吃“没有面子”的亏。
其实,面子问题不仅影响了中国人的消费方式,还影响到人们的职业生涯,甚至决定一个人的命运。
有句古语贴切地说明了这一问题,那就是:“士可杀不可辱。”这是古代战争中被俘虏后的将士常说的一句话,意思是你要么杀了我,要么就不要玩我,如果你玩我,让我活着没面子,我还不如死了算了。
项羽就是为面子而死的典型。打了败仗的他跑到乌江后,本可以乘坐渔船逃回江东,伺机而动,东山再起,但他却放弃了。因为他觉得抛不开面子,无颜再见父老乡亲。
回归到现代社会,很多人在工作和生活中,往往也会由于面子问题而走弯路、吃大亏,甚至做出抱憾终生的选择。
知名大学毕业的志明,因为运气不佳,恰好赶上金融危机。此时,很多大学毕业生都因为找不到工作而发愁,毕业于经济管理科系的志明也不例外。为了解决生计,志明邀请同学一起去某家小型计程车公司应聘司机职位,却遭到了同学们的耻笑,他们说:“我们可是知名大学毕业的学生,去开计程车,太没面子了!”终,全班同学中只有志明一人当了计程车司机,其他都在盲目地寻找“有面子”的工作。
后来,志明开始做计程车公司的管理人员,受到了公司经理的青睐。经理把志明调到自己身边做了助理,几年后,准备退休的经理找到志明,问他是否愿意自己的公司,并开出了极低的价格。
就这样,志明有了自己的公司,他积极发挥自身才能,在几年内让公司拥有了上亿的资产,而他的那些爱面子的同学,大部分还只是普通的工薪阶层。
面子换不来地位和银子,更换不来体面的生活。
每个人都想让自己有面子,不想失去面子,而面子不单是别人给的,更是自己争取的。真正有面子的人,不会只在嘴上逞强、内心懦弱,更不会抱着不切实际的虚荣不放,而是客观面对现实,不做面子的奴隶,正确把握好面子的分寸,保持适当的距离,做面子真正的主导者。
提到“识时务者”,我们不能不想到一种动物——乌龟。
众所周知,乌龟的动作很慢,遭到外力干扰或进攻时,它从来不会硬碰硬,而是将头脚全都缩进壳里,静候机会,等到外力消失、威胁不在,再把手脚伸出来。
在为人处世上,这种能屈能伸的“乌龟处世法”,无疑是种难得的智慧,也只有聪明能干的人,才能深谙此道。这也难怪《三国志》中会这样描述:“儒生俗士,识时务者,在乎俊杰。”也就是说,别管你是儒生还是俗士,只有认清时代潮流,才能算俊杰之才。
遗憾的是,这句至理名言,在流传的过程中,却被扭曲了含意,成了有意逃避和变节的代名词,甚至被用作贬义。很多人觉得,作为杰出者,就算饿得挖野菜、吃树皮,也不能吃别人施舍的食物,似乎只有这样才能彰显英雄气概,而识时务、能屈能伸,则有卑躬屈膝的嫌疑。
这当然是种曲解,所谓“时务”,意思是在为人处世中善于审时度势、知难而进者固然可喜,但审时度势、善于放弃者则更难能可贵。人生在世,总会有难以应付的局面出现,在这种时刻保全自己并非逃避,而是休养生息、伺机而动。
暂时的削发为尼,为武则天的称帝埋下了伏笔;甘受胯下之辱,让韩信终成了将军;而一味奉行宁折不弯的屈原,终既没有实现自己的理想,也没能给楚国百姓带来幸福。
看来,人在矮檐下一定要低头,只有先把眼前的困境解除,保住有生力量,才能有机会“翻牌”。俗话说:“小不忍则乱大谋。”凡事有所失必有所得,若欲取之,必先予之,别管是人际交往,还是为人处世,学会忍耐,婉转退却,都能获得无穷的益处。
当我们舍弃某些蝇头小利、让对方获得暂时胜利的同时,机会也在冥冥之中慢慢孕育。
“一张纸要想站立起来,需要的仅仅是一个小小的弧度。”给生命一个弧度,让自己能够站立起来,做一个能屈又能伸的人,才能游刃有余。
在人生的旅途上,康庄大道、阳光灿烂固然好,但很多时候我们会遭遇挫折与他人的非难,面对人生路上的不平,横冲直撞,不识时务,凭一己意气用事,只会碰得头破血流。此时,不妨弯一下腰,侧一个身,变阻力为完美的转身。
忍耐,是为了积蓄更大的力量;蹲下,是为了飞得更高、更远。
……
评价二: 我一直以来都在思考,为什么在一些事情上,我与同胞们的反应总是那么相似,甚至会不自觉地做出一些在我看来“非理性”的选择。这本书,就像一位博学的长者,耐心地为我一一解构了这些“为什么”。它没有用枯燥的理论术语,而是用一种极其贴近生活的方式,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观念,比如“集体主义”、“牺牲精神”,还有一些在现代社会看来似乎有些“过时”的“孝道”,都进行了深刻的剖析。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宿命论”和“感恩戴德”的讨论印象深刻。它让我理解了,为什么在面对生活中的不确定性时,许多人会表现出一种平静的接受,甚至在逆境中寻找一丝慰藉。而“感恩戴德”的情感,又如何在人际交往中形成一种无形的约束和期待。读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取,更是一种情感上的共鸣,一种与民族集体记忆的连接。它让我意识到,我们个体,并非孤立的存在,而是深深地植根于这片土地的文化土壤之中,受到着这些观念千百年的滋养和塑造。它让我对那些曾经不解的行为,有了更深的理解和包容,也让我对自己身上的一些行为模式,有了更清晰的认知。
评分评价五: 坦白说,这本书的厚度一开始让我有些犹豫,但一旦开始阅读,就很难停下来。作者以一种极为细腻和敏锐的视角,揭示了那些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几乎被忽略,却又至关重要的观念。我尤其对书中关于“从众心理”和“规避冲突”的分析感到共鸣。它解释了为什么在许多情况下,我们会不自觉地跟随大多数人的意见,即使内心并不完全认同,也为了避免成为“异类”而选择沉默。这种集体趋同的力量,在我们的社交和决策中无处不在。书中也深刻地探讨了“和谐”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性,以及为了维持这种和谐,我们有时会压抑真实的自我,选择一种更加圆融的方式来处理人际关系。这些观念的解析,并非道德评判,而是充满了洞察力,让我看到了这些观念的积极和消极两面。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中国人的心理”有了更全面、更立体、也更具同理心的理解。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也让我对身边的每一个人,都有了更多的理解和尊重。
评分评价三: 说实话,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带着一种略微审视的眼光,毕竟“观念”这个词听起来就有些抽象,担心会是一本讲授空泛理论的书。然而,翻开第一页,我就被它所吸引了。书中对于“中庸之道”的解读,简直是太精彩了!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哲学概念,而是被作者用一个个鲜活的例子,描绘成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准则。我看到自己,看到我的家人,看到我的朋友,在处理各种矛盾和冲突时,是如何不自觉地倾向于“和稀泥”,如何在极端和缓和之间寻求平衡。还有关于“藏愚守拙”的讨论,让我恍然大悟,那些曾经让我觉得“吃亏”的“低调”,原来是一种生存智慧。这本书最成功的地方在于,它没有将这些观念神化,而是将其还原到最朴素的现实层面,让我们看到它们是如何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我们的为人处世。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好像经历了一次“思想洗礼”,那些曾经认为理所当然的认知,被重新审视和解读,也让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原来我之所以会这样做,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些深植于我意识深处的观念。
评分评价一: 这本书的出现,简直就像在我的脑海里刮起了一场思维的风暴。一直以来,我都觉得自己对身边的人和事有着比较清晰的认识,也自诩能洞察到一些细微之处。然而,翻开《影响中国人心理的100个观念》之后,我才意识到,原来那些看似理所当然的思维模式,其实背后有着如此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历史烙印。书中对于“面子”的探讨,简直是入木三分,让我回想起无数次为了维护或给“面子”而产生的种种行为,那些曾经让我费解的社交礼仪、人情往来,瞬间都有了合理的解释。读到关于“关系”的章节时,我更是惊出一身冷汗,感觉自己仿佛被抽丝剥茧,将内心深处那些潜移默化的“关系网”思维一一揭开。书中并非简单罗列,而是通过生动的案例,辅以深入浅出的分析,让我不再是旁观者,而是仿佛置身其中,感受着观念的力量是如何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无形地塑造着我们的情感、决策甚至是对未来的期许。它让我开始反思,我所谓的“独立思考”,在多大程度上是被这些观念所左右?我的人格特质,又在多大程度上是这些观念的产物?这种被“看见”的感觉,既有些许的震撼,更多的是一种豁然开朗的喜悦,仿佛打开了认识自己和他人的一扇新窗。
评分评价四: 我一直对心理学和文化社会学领域的内容颇感兴趣,而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探究“为什么中国人会这样想”的强烈好奇心。它深入浅出地剖析了许多影响我们心理的深层观念,比如“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心态,在职场和生活中,这种追求安稳的心态如何让我们规避风险,但也可能限制了我们的创新和突破。书中对“集体荣誉感”的探讨,更是让我对团队合作和个人成就之间的微妙关系有了新的认识。它让我明白了,为什么有时候,个体的情感和需求会为了集体的利益而暂时退居其次。此外,书中关于“集体决策”和“个人决策”的对比,也让我对我国许多社会现象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更是通过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案例,将这些观念具象化,让我能够清晰地看到它们是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发挥作用的。这本书让我对“自我”的认知有了更广阔的维度,也让我对周围的人们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尊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