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一地的大众喜爱演唱闽南语歌曲和通俗歌曲 ,一般爱好者能不能写作这类歌曲,怎么入门,好的 通俗歌曲的形式结构有何特点,词与曲的关系究竟如 何处理,成功写作一首通俗歌曲有无规律和捷径,闽 南语歌曲的特色与通俗歌曲的关系是什么,这一系列 问题,都是写作者和爱好者要面对的问题,也是值得 理论工作者探讨和研究的问题。施雯、卢广瑞著的《 论闽南语歌谣歌曲写作》针对这些问题,详尽地分析 和解答,力求结合深奥与浅显,繁复与简易的理论与 实践,提纲挈领,相提并论。期望阅读完本书,歌曲 爱好者可从开始入门学习歌曲写作,也能从对**的 通俗歌曲作品的分析中受益。
本书部分引用卢广瑞的学术专著《20世纪海峡两 岸闽南语(创作)歌曲研究》,原因有三:**,闽南 语歌曲写作必然与闽南语歌曲的学术研究有联系;第 二,歌曲写作的实践,也必然应该以歌曲写作理论作 为指导;第三,这样做扩大了闽南语歌曲学术理论研 究的影响。
绪论
第一章 曲调、旋律的记谱与相关的乐理知识
第一节 民族五声调式音阶
第二节 五声调式音阶的扩大
第三节 歌谣、歌曲的音乐要素与曲调、旋律的基础形态
第四节 乐谱的记写与基本展现手法-
第二章 歌谣、歌曲曲调、旋律的基础形态与基本展现手法
第一节 曲调、旋律的基础形态
第二节 歌谣、歌曲曲调、旋律展现、展开的基本方式
与手法
第三节 旋律与“音乐的灵魂”之辨析
第三章 乐句、乐段结构的歌谣、歌曲写作
第一节 乐句的写作练习
第二节 两个句子的闽南语歌谣、歌曲写作练习
第三节 四个乐句“起承转合”式的写作
第四节 其他歌谣、歌曲写作练习
第五节 “台湾歌谣之父”邓雨贤
第六节 艺术歌曲《永远的古田》赏析
第四章 单二部曲式的歌曲写作
第一节 并列单二部曲式的歌曲写作
第二节 再现单二部曲式的歌曲写作
第三节 歌曲前奏与尾声的写作
第四节 朱践耳的童声合唱《摇篮曲》析评
第五章 歌词与歌曲的关系
第一节 歌曲中的词曲关系
第二节 普通话歌曲的选词
第三节 西方大小调调式体系
第四节 道教歌曲音乐浅谈
后记
我购买这本书的初衷,是希望它能提供一套清晰的、可操作的“蓝图”,引导我理解如何将闽南语的音乐元素“模块化”地应用于各种音乐体裁。我期望看到作者能够细致地拆解,比如闽南语的传统乐器,如二胡、南胡、乃至拍板,它们在现代编曲中,如何通过数字采样或重新演奏的方式,既保留其原有的音色美感,又能完美地融入到现代电子鼓点或合成器音色之中,实现一种无缝的衔接。更进一步,我希望书中能探讨“跨文化改编”的可能性——如果将一首经典的闽南语老歌,用纯粹的Bossa Nova或者迷幻摇滚的方式来重新演绎,它在保持核心情感不变的前提下,应该如何调整其旋律骨架和节奏型?这种对音乐结构的深度解构与重构的讨论,是区分一本“入门指南”和一本“进阶圣经”的关键。我需要的是能够激发我颠覆现有思维定式的理论武器,而不是仅仅重复已有的成功案例分析。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和排版风格,给我带来了一种强烈的复古与现代碰撞的视觉冲击,这种设计语言本身就暗示了其内容的复杂性。我期待在文本中能找到一种叙事上的张力,即作者在讲述创作技巧时,是否能摆脱那种学院派的枯燥论述,而是用一种充满生活气息,甚至带着些许戏谑的笔调来阐述。例如,在讨论如何处理闽南语中那些大量存在于日常对话中的“虚词”和“语气助词”时,作者能否提供一些生动的例子,说明它们是如何在歌词中起到“润滑剂”作用,让歌曲听起来更地道、更有味道,而不是生硬的翻译腔。我尤其关注书中是否有关于版权和商业化运作的讨论——在当前的音乐产业环境下,如何保护好闽南语歌谣的文化知识产权,同时又能让创作者获得合理的经济回报,这对于延续这种音乐传统至关重要。一本好的书,应该能将理论的深度、艺术的感性与现实的考量融为一体,而不是只停留在象牙塔内的空中楼阁。
评分这本《论闽南语歌谣歌曲写作》的书名,光是看着就让人心头一热,仿佛能听到那悠扬的南音婉转,或是那热烈的电子舞曲节奏在耳边响起。我本来是抱着一种期待,想看看作者是如何解构和剖析闽南语这种独特语种在音乐创作中的魅力与挑战的。我预想中,这本书应该会深入探讨闽南语特有的发音系统、声调变化如何影响旋律的走向,以及那些世代相传的歌词意象——那些关于海洋、宗族、乡愁和生命哲理的隐喻——是如何被巧妙地融入现代流行歌曲的框架中的。我尤其好奇,作者会不会分享一些具体的案例,比如如何将传统“十八腔”的韵味,巧妙地嫁接到摇滚乐或者嘻哈的节奏之上,实现文化的跨界与对话。如果内容真的涵盖了从基础的音韵学分析,到高级的歌词意境营造,再到编曲配器上如何体现地域特色,那它无疑是一本极具价值的“武功秘籍”。它应该能为那些想用母语进行创作,却又苦于缺乏系统理论指导的音乐人提供一座坚实的桥梁,不再仅仅依靠直觉和经验,而是能用更具体系化的眼光去审视和打磨自己的作品。这本书在我心中,定位应该是那种能让人反复研读,每次都有新发现的工具书与思想集锦的结合体。
评分这本书的厚度和引文的丰富程度,让我不禁猜测其背后的学术功底和文化积累。然而,作为一名普通的音乐爱好者和潜在创作者,我更在意的是它在“情感共鸣”方面的表现力。闽南语歌谣之所以动人,往往在于其直指人心的朴素情感表达。因此,我非常希望看到作者在讲解写作技巧时,能穿插讲述一些闽南地区独有的生活场景和信仰习俗,因为这些才是歌词意象的源头活水。比如,描写出海渔民的心情,或是庙会庆典的热闹场面,这些画面感极强的场景,是如何通过特定的音高起伏和词汇选择被固化在歌谣中的?这本书如果能有效地将“文化情境”与“写作技法”建立起一条牢不可破的联系,让读者在学习技巧的同时,也沉浸在闽南文化的氛围之中,那么它就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技术”的书,而是一次深入的“文化体验之旅”。我期待它能让我明白,好的闽南语歌谣,从来不是技巧的堆砌,而是文化灵魂的自然流淌。
评分初翻阅此书时,我最大的感觉是它似乎对当下闽南语音乐的“新旧交替”讨论着墨不多。我原以为会看到一篇关于闽南语在数字音乐时代如何自救与革新的深度报道,毕竟现在很多年轻人对传统文化是持一种疏离又好奇的态度。我想象中的作者,会是一位敏锐的观察者,他会追踪近十年那些在年轻人中走红的闽南语歌曲,分析它们是如何在保持文化根基的同时,成功地“破圈”进入主流视野的。比如,那些巧妙运用网络热词,或者将闽南话的俚语和精髓以一种更具喜剧色彩或哲理深度的方式呈现出来的作品,它们背后的创作逻辑是什么?这本书的篇幅如果能深入到对“听众心理学”的分析,探讨不同年龄层对闽南语歌曲的接受度差异,以及如何通过音乐叙事来弥合代沟,那才算得上是真正触及了问题的核心。它应该不只是关于“如何写”,更应该关于“为何而写”以及“写给谁听”的宏大命题,提供一套适应快速变化的时代背景下的创作方法论,而非仅仅停留在对古典范式的描摹之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