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一地的大众喜爱演唱闽南语歌曲和通俗歌曲 ,一般爱好者能不能写作这类歌曲,怎么入门,好的 通俗歌曲的形式结构有何特点,词与曲的关系究竟如 何处理,成功写作一首通俗歌曲有无规律和捷径,闽 南语歌曲的特色与通俗歌曲的关系是什么,这一系列 问题,都是写作者和爱好者要面对的问题,也是值得 理论工作者探讨和研究的问题。施雯、卢广瑞著的《 论闽南语歌谣歌曲写作》针对这些问题,详尽地分析 和解答,力求结合深奥与浅显,繁复与简易的理论与 实践,提纲挈领,相提并论。期望阅读完本书,歌曲 爱好者可从开始入门学习歌曲写作,也能从对**的 通俗歌曲作品的分析中受益。
本书部分引用卢广瑞的学术专著《20世纪海峡两 岸闽南语(创作)歌曲研究》,原因有三:**,闽南 语歌曲写作必然与闽南语歌曲的学术研究有联系;第 二,歌曲写作的实践,也必然应该以歌曲写作理论作 为指导;第三,这样做扩大了闽南语歌曲学术理论研 究的影响。
绪论
第一章 曲调、旋律的记谱与相关的乐理知识
第一节 民族五声调式音阶
第二节 五声调式音阶的扩大
第三节 歌谣、歌曲的音乐要素与曲调、旋律的基础形态
第四节 乐谱的记写与基本展现手法-
第二章 歌谣、歌曲曲调、旋律的基础形态与基本展现手法
第一节 曲调、旋律的基础形态
第二节 歌谣、歌曲曲调、旋律展现、展开的基本方式
与手法
第三节 旋律与“音乐的灵魂”之辨析
第三章 乐句、乐段结构的歌谣、歌曲写作
第一节 乐句的写作练习
第二节 两个句子的闽南语歌谣、歌曲写作练习
第三节 四个乐句“起承转合”式的写作
第四节 其他歌谣、歌曲写作练习
第五节 “台湾歌谣之父”邓雨贤
第六节 艺术歌曲《永远的古田》赏析
第四章 单二部曲式的歌曲写作
第一节 并列单二部曲式的歌曲写作
第二节 再现单二部曲式的歌曲写作
第三节 歌曲前奏与尾声的写作
第四节 朱践耳的童声合唱《摇篮曲》析评
第五章 歌词与歌曲的关系
第一节 歌曲中的词曲关系
第二节 普通话歌曲的选词
第三节 西方大小调调式体系
第四节 道教歌曲音乐浅谈
后记
书中对创作技法的探讨,呈现出一种令人耳目一新的务实态度。许多关于“如何写歌”的书籍,要么过于晦涩,充斥着只有专业人士才能理解的术语;要么过于浅薄,只提供一些空泛的口号。然而,这本书似乎找到了一个极佳的平衡点。它没有回避技术层面的复杂性,但又懂得如何将这些复杂性转化为可操作的步骤和可理解的概念。我特别留意到作者在讲述如何捕捉“生活中的韵脚”那一节的阐述方式,他没有直接给出公式,而是通过讲述几个具体的、可能是作者亲身经历的田野考察故事,来展示一个旋律是如何从一句日常对话或一句俗语中提炼、升华并最终定型的。这种“讲故事”式的教学方法,极大地降低了学习门槛,让非科班出身的人也能感受到创作的脉络和可能性。读完这一部分,我感觉自己仿佛被授予了一套新的“感官工具”,能够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去倾听周围的环境,并开始思考如何将日常的碎片转化为具有生命力的艺术形式。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整体学术态度持有一种高度的赞赏和敬意。在如今信息快速更迭的时代,许多研究容易流于表面化和碎片化,但这部作品体现出一种罕见的、对“深度”的执着追求。从其严谨的注释体系到对引文出处的清晰标注,无不彰显了作者在收集、整理和分析资料时所付出的巨大心血。更难能可贵的是,尽管内容专业性很强,但作者在行文时却保持着一种谦逊而开放的姿态,既不故作高深,也不轻易下定论。在某些存有争议的流派源流问题上,作者的处理方式尤为得体——他会客观呈现不同的主流观点,并给出自己的倾向性分析,但同时留下了继续探讨的空间。这种严谨又不失包容的学术风范,使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份研究成果,更像是一份邀请函,邀请所有对闽南文化有热情的人,一同加入到这场对声音与历史的细致打捞中来,让人读后不仅获得了知识,更收获了一份对待研究的理想主义精神。
评分如果说前面对理论和技法的探讨是“骨架”,那么书中穿插的那些历史背景和文化注解,就是赋予歌谣“血肉”的部分。这些补充材料并非简单的脚注或附录,而是有机地融入了主体论述之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每一次对某种特定演唱方式或乐器使用的描述,作者都会立即追溯到其历史的源头,解释它在特定历史时期所承载的社会功能或祭祀意义。这使得我们阅读的不再是一堆孤立的音乐片段,而是一部活生生的、与闽南历史紧密相连的文化编年史。例如,作者对某种特定戏曲腔调的解析,马上就引申到当时社会阶层的审美偏好,这种跨学科的联系非常紧密且自然,让人不得不佩服作者深厚的文化积淀。这种叙事策略,保证了读者在学习“如何写”的同时,也深刻理解了这些歌谣“为何会是这样”,从而避免了对文化进行“去脉络化”的肤浅解读。
评分这部书的装帧设计和排版布局,着实让人眼前一亮。从拿到手的触感到翻开书页的那一刻起,就能感受到出版方在细节上的用心。封面采用了哑光纸质,触感温润而厚重,中央的烫金书名在灯光下散发出低调的奢华感,设计风格既古典又现代,成功地营造出一种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与探索的氛围。内页的纸张选择也很有讲究,米白色调有效减轻了长时间阅读带来的视觉疲劳,而且纸张的纹理细腻,墨迹清晰,即便是复杂的乐谱标注,也能看得一清二楚。更值得称赞的是章节之间的过渡设计,每一部分的标题页都配有精心挑选的、与闽南文化相关的传统纹饰作为背景,这些纹饰的选择并非随意拼凑,而是似乎暗藏着某种深意,引导读者自然而然地进入到对闽南文化精神内核的探讨之中。特别是书中对一些老歌谣手稿的复刻插图,清晰度极高,仿佛能触摸到那份历史的尘埃与温度,这种对实体书质感的极致追求,本身就是对艺术创作过程的一种无声致敬。整体而言,这本书的物理形态,就已经超越了一本单纯的“工具书”或“研究著作”的范畴,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工艺品,让人在阅读内容之前,就对它产生了强烈的亲近感和尊重感。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论述视角感到非常新奇和富有启发性。它似乎并未停留在对现有歌谣进行简单的归类或历史梳理,而是采取了一种更偏向于“结构解构”与“情感映射”的分析路径。作者在讨论某些经典曲目时,似乎总能跳脱出传统的音乐理论框架,转而探讨旋律线条是如何与闽南人特有的生活哲学——那种经历过时代变迁的坚韧与幽默感——产生共振的。例如,书中关于“五声音阶”在民间叙事中的情感张力处理,分析得极为细致入微,它不是简单地告诉我们“这是什么音阶”,而是深入剖析了特定音符之间的转折,如何精准地模拟了海岛文化中那种潮起潮落、悲喜交织的内心波动。我尤其欣赏它将地域色彩与人性普遍性巧妙结合的手法,让那些似乎只存在于特定地域的旋律,也能引起身为非闽南语系读者的强烈共鸣。这种深层次的文化“翻译”工作,使得阅读体验如同打开了一扇通往陌生但又无比真实的情感世界的窗户,远比枯燥的文献综述来得生动有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