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经济与管理战略研究(2012年第4期)
定价:20.00元
作者:吕志胜作
出版社:经济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5-01
ISBN:978751413417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00kg
编辑推荐
吕志胜编著的《经济与管理战略研究(2012.4)》是由中国传媒大学主办的的学术性连续期刊,由宏观经济与理论、产业经济理论前沿、金融与贸易经济、管理科学与管理战略四个板块组成。内容包括就业结构、企业家型人力资本与区域经济增长——基于江西省与浙江省的实证分析、强化生态观念、建设生态文明、产业经济理论前沿、知识经济的层次分析与产业测度研究——基于北京市产业发展的经验证据等。
内容提要
吕志胜编著的《经济与管理战略研究(2012.4)》是由中国传媒大学主办的的学术性连续期刊,由宏观经济与理论、产业经济理论前沿、金融与贸易经济、管理科学与管理战略四个板块组成。内容包括就业结构、企业家型人力资本与区域经济增长——基于江西省与浙江省的实证分析、强化生态观念、建设生态文明、产业经济理论前沿、知识经济的层次分析与产业测度研究——基于北京市产业发展的经验证据等。
目录
宏观经济与政策就业结构、企业家型人力资本与区域经济增长 ——基于江西省与浙江省的实证分析强化生态观念、建设生态文明产业经济理论前沿知识经济的层次分析与产业测度研究 ——基于北京市产业发展的经验证据中国电影票房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公共财政与公共文化多元化供给 ——来自发达国家的经验与启示金融与贸易经济后金融危机时代跨国公司在华撤资的研究后危机时代的风险管理与海关实践研究管理科学与管理战略中国版管理:分析框架与理论架构用工荒形势下中国劳动密集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问题探究关于绿色会计在医药生产企业的应用研究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阅读完几篇核心文章的摘要后,我最大的感受是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并存。很多学术刊物往往偏重理论的严谨性,导致案例分析流于表面,或者反过来,过度依赖案例而缺乏坚实的理论支撑。然而,这一期似乎成功地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例如,在探讨中小企业融资困境时,作者没有停留在传统的信贷约束理论上,而是引入了社会资本网络对信息不对称的影响机制,这在操作层面上提供了非常具体的、可供政策制定者参考的维度。我特别欣赏它在语言表达上的克制与精确,没有使用太多华而不实的修饰语,每一个术语的运用都精准到位,显示出作者扎实的学术功底。对于像我这样需要经常接触前沿管理思想的读者来说,这种高质量的信息密度至关重要,不需要我花费大量时间去过滤掉冗余的“水文”。整体来看,它更像是一套精选的“战术手册”,而不是一本泛泛而谈的“战略纲要”,实用价值极高。
评分从整体的编排逻辑来看,这期刊物的组织结构体现了一种非常清晰的递进关系。它不是简单地将不同主题的文章堆砌在一起,而是似乎遵循着一个从宏观到微观,再到案例验证的内在脉络。开篇的几篇宏观经济分析,为后续更聚焦于企业层面的战略选择奠定了基础,就像是为一场复杂的博弈搭建好了棋盘和初始规则。这种结构安排极大地便利了读者的理解过程,使得读者在消化复杂理论时,总能找到一个可以参照的宏观背景。而且,刊物对不同学派观点的引用也非常平衡,没有明显的倾向性,这使得整体的学术讨论显得更加客观和多元。我注意到在某些争议性议题的处理上,编辑采用了“正反方观点并置”的方式,这非常高明,它不是直接给出标准答案,而是鼓励读者自己去思辨和形成判断,这才是真正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应有的风范。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又不失现代感的色调搭配,立刻就抓住了我的注意力。我通常不太容易被封面吸引,但这个版本的设计师显然深谙“第一印象”的重要性。装帧的质感摸上去也相当不错,厚实而细腻,让人感觉这不仅仅是一本普通的期刊,而是一份经过精心打磨的学术成果。翻开目录页,我立刻被其中几个专题的标题吸引住了,尤其是关于新兴市场企业全球化路径的那个板块,叙述的角度非常新颖,不像以往的教科书那样只是罗列理论模型,而是似乎带着一种对现实商业世界敏锐的洞察力。我记得其中一篇关于“颠覆性创新与传统产业重构”的引言,寥寥数语就勾勒出了当前宏观经济环境下的严峻挑战与机遇,这让我对接下来阅读正文充满了期待。它给我的感觉是,它试图搭建一座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坚实桥梁,而不是孤芳自赏的象牙塔。这种对细节的把控,从封面到内页的排版,都体现出出版方对学术质量的尊重。我甚至会花时间去留意一下那些作者的署名,看看是否有我之前读过其优秀作品的学者,这几乎成了我筛选高价值阅读材料的一个小习惯。
评分说实话,我购买学术期刊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为了追踪学术界的“热点”和“新范式”。这一期《经济与管理战略研究》在这方面的表现非常出色,它所关注的议题紧密贴合了当时(指2012年)全球经济正在经历的结构性调整。具体来说,它对“后金融危机时代的企业风险管理”这个主题的关注,体现了极强的时代敏感性。内容中对“韧性”这一管理概念的探讨,远比当时主流媒体上流行的“危机应对”口号要深刻得多,它探讨的是企业如何在不确定性常态化背景下重塑内在结构。我个人认为,这本刊物的影响力不仅仅在于它发表了多少优秀论文,更在于它有效地引导了特定时期内国内管理学研究的走向。它为我们这些身处实践一线的人,提供了一套更具前瞻性和适应性的思维工具,避免了我们只是在“追热点”,而是学会了“预判热点”。
评分这份期刊的另一个突出优点在于它的学术严谨性与其可读性之间达成的精妙平衡。很多时候,严谨的学术写作往往伴随着晦涩的语言和复杂的数学模型,这使得非专业背景的管理者望而却步。但我在阅读这期时,发现即便是涉及计量分析的部分,其文字注释和逻辑推导都处理得非常人性化。特别是那些图表的使用,不仅清晰地展示了数据关系,而且图注部分的解释也十分到位,让我不需要反复翻阅正文去核对变量的含义。这对于我这种时间有限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它成功地将高深的学术研究“翻译”成了一种易于理解的商业语言,这种“翻译”工作做得非常到位,没有牺牲原有的学术精度。总而言之,这期刊物是一次非常高效、愉悦且富有启发的阅读体验,它提供的价值远远超过了其定价本身。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