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1921--1925:中国文学档案
定价:28.00元
售价:19.0元,便宜9.0元,折扣67
作者:张勇
出版社:山东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9-01
ISBN:978720906781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41kg
《1921-1925中国文学档案:“五四”传媒语境中的前期创造社期刊研究》首先是在做“发现历史”、描述历史的工作,然后再进入思考、研究。以前期创造社所办系列期刊作为考察、研究的对象,从文学传播方式与期刊传播媒介的角度,去探究创造社的文学活动和它作为一个文学史存在的意义,无疑是确立了一个创造社研究极好的视角。
序
导言创造社“异军突起”的再思考
章 前期创造社期刊创办动因探究
第二章 前期创造社期刊编辑策划研究
一 前期创造社期刊的编辑方针
二 前期创造社期刊的编辑策划
三 前期创造社期刊编辑者的文化市场意识
第三章 泰东图书局与前期创造社期刊的出版发行
一 20世纪20年代初期上海的出版发行环境
二 泰东图书局与创造社合作期间期刊的出版与发行
三 为什么郭沫若许多诗作没有收入《女神》
四 泰东图书局与创造社分手之后
五 由前期创造社期刊初版时间所想到的
第四章 前期创造社期刊作者群研究
一 前期创造社期刊作者群的建构
二 前期创造社期刊作者群聚散离合的背后
第五章 前期创造社期刊“读者”研究
一 前期创造社期刊“读者”的阅读和接受
二 前期创造社期刊“读者”阅读期待的实现
三 前期创造社期刊的“读者”接受与文化市场建设
第六章 前期创造社期刊栏目研究.
一 前期创造社期刊栏目设置的特点
二 前期创造社期刊栏目设置与文学论争
第七章 前期创造社期刊的文献价值重估
一 前期创造社期刊与创造社的“转向”
二 名人效应与媒体“包装”
三 前期创造社期刊对中国现代文学进程的影响
结束语
附录:前期创造社期刊作者及栏目列表
参考文献
跋
后记
张勇,男,1976年9月出生于山东省枣庄市,文学博士,山东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副教授,在山东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曾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新文学史料》、《中国文学研究》、《山东社会科学>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参编著作多部。
当我看到《1921--1925:中国文学档案》这个书名时,我脑海中浮现出的是一份厚重而详实的资料汇编。我想象它不仅仅是简单的作品集,更可能是包含了对当时文学现象的系统梳理和深入剖析。或许,它会收录那个时期重要的文学评论文章,那些关于新文化运动、关于现实主义、关于现代主义的讨论,至今仍有其深刻的意义。我期待能看到一些当时文学史家、批评家的观点,他们是如何看待那个时代的文学成就,又是如何为后人构建文学史的框架的。这本书,我猜想,可能还会有关于文学社团、文学组织的信息,比如那些在推动文学发展中起到关键作用的团体,他们的成立背景、活动内容、以及对文学界产生的影响。我想象,它或许会附带一些当时的文学年表、重要作品的出版信息,甚至是一些鲜为人知的作家的小传。这样一份“档案”,对我而言,将是一份宝贵的学术资源,能够帮助我更系统、更全面地理解1921年至1925年间中国文学的发展脉络和重要节点。我希望它能提供足够详尽的史料,让我能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审视那个时代的文学景观,去发掘那些可能被忽略的细节。
评分当我在书店看到《1921--1925:中国文学档案》时,我的第一反应便是它所承载的“档案”二字所蕴含的严谨与权威。我想象它是一部以史料为基础,对那个时期中国文学进行科学分析和论述的著作。或许,它会对当时主要的文学流派,如新月派、创造社、湖畔诗社等,进行详细的介绍和对比,分析它们的产生背景、核心思想、代表人物及其作品。我期待能看到对当时社会背景与文学思潮之间关系的深入探讨,比如,五四运动的精神是如何延续和转化的,中国共产党成立对文学创作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以及西方文学思潮是如何在中国落地生根并产生变异的。这本书,在我看来,更像是一份历史的总结,它会梳理出那个时期文学发展的清晰脉络,指出重要的转折点,并对涌现出的重要作家和作品进行评价。我希望它能提供充分的学术支持,例如引用大量的原始文献、期刊杂志、报纸报道等,让我能够信服其结论。对我而言,这本书将是一次深入的学术研究,让我能够更清晰地理解那个时期中国文学的整体面貌及其历史地位。
评分这本书名《1921--1925:中国文学档案》就如同一个沉甸甸的钥匙,打开了我对那个特定历史时期中国文学的无尽遐想。我脑海中勾勒出的画面,是在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新旧思潮激烈碰撞,旧的文学形式在瓦解,新的文学萌芽正在挣扎着破土而出。我期望在这本书里,能看到各种形式的文学作品,不仅仅是小说、诗歌,也许还有戏剧的剧本、散文的雏形,甚至是一些被遗忘的通俗读物,它们都如同散落在乱世中的珍珠,等待被发掘。我想象着,会有多少关于社会变革、个体命运的真实写照,有多少对未来社会的憧憬与迷茫,有多少文人墨客在时代的洪流中,用笔尖记录下内心的挣扎与呐喊。也许,还会看到当时文学刊物的封面,那些泛黄的纸张,那些充满时代印记的排版,都将是珍贵的历史见证。我想深入了解那些被后世奉为经典的作家,在他们创作的黄金时期,是如何汲取灵感,又是如何将他们的思想与情感注入字里行间的。这本书,在我看来,更像是一扇通往过去的大门,让我能够亲身感受那个时代的脉搏,聆听那个时代的声音,理解那个时代文学的独特魅力。我期待着,它能带我走进一个充满活力与变革的文学世界,让我有机会与那个时代的伟大灵魂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评分《1921--1925:中国文学档案》,这个书名让我立刻联想到的是一份充满了时代印记的私人珍藏。我脑海中浮现出的是,一位学者或爱好者,在漫长的岁月中, painstaking地搜集、整理、保存下来的各种与那个时期中国文学相关的物品。我想象,里面可能会有当时文学期刊的零散页,上面印着尚未被后人熟知的诗歌和小说;也可能会有作家们的手稿复印件,那些潦草的字迹,记录着创作的艰辛与灵感乍现的瞬间。或许,还会有当时的书信摘录,那些文人之间的交流,透露出创作的困境、友谊的温暖,以及对文学理想的执着追求。我甚至可以想象,里面或许会有当时的照片,记录着文学活动现场的场景,那些意气风发的青年作家们,在时代的浪潮中,散发着耀眼的光芒。这份“档案”,在我眼中,将是充满人情味和历史温度的。它不像冷冰冰的学术著作,而是更像一位老者,娓娓道来那些被遗忘的故事,让我们能够近距离地触摸那个时代的灵魂。我期待着,它能带给我一种考古般的惊喜,发现那些隐藏在文献深处的动人细节,感受到文学创作背后,那一份份鲜活的生命力。
评分《1921--1925:中国文学档案》这个书名,一下子勾起了我对那个时期中国文坛的无限好奇。在我脑海中,这不仅仅是一部单纯的文学作品集,而更像是一份立体而鲜活的“影像志”。我想象,它能够带领我穿越时空,亲眼见证那个时期文坛的勃勃生机。或许,它会以日记、回忆录、甚至访谈的形式,呈现给读者那个时代作家的生活状态和创作心路。我期待能读到鲁迅先生笔下那些犀利而深刻的杂文,感受他作为思想家和文学家的强大力量;我也想了解郭沫若先生在创作《女神》时的激情与叛逆,以及茅盾先生对社会现实的细致描摹。这本书,我猜想,可能会描绘出当时文人聚会的场景,那些在咖啡馆、在陋巷、在讲堂中激荡思想的画面,都将跃然纸上。它或许还会展现当时出版业的状况,那些小型的出版社,那些充满活力的文学杂志,是如何在夹缝中生存并孕育出伟大作品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感受到那个时代文学的温度,体会到那个时代文人身上的理想主义光芒,以及他们为中国文学发展所付出的巨大努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