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1925:中国文学档案

1921--1925:中国文学档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勇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文学
  • 现代文学
  • 档案文献
  • 历史
  • 1921-1925
  • 文化研究
  • 文学史
  • 新文化运动
  • 二十世纪中国
  • 思想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学精华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山东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9067812
商品编码:29721062691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2-09-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1921--1925:中国文学档案

定价:28.00元

售价:19.0元,便宜9.0元,折扣67

作者:张勇

出版社:山东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9-01

ISBN:978720906781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4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1921-1925中国文学档案:“五四”传媒语境中的前期创造社期刊研究》首先是在做“发现历史”、描述历史的工作,然后再进入思考、研究。以前期创造社所办系列期刊作为考察、研究的对象,从文学传播方式与期刊传播媒介的角度,去探究创造社的文学活动和它作为一个文学史存在的意义,无疑是确立了一个创造社研究极好的视角。


目录


导言创造社“异军突起”的再思考
章 前期创造社期刊创办动因探究

第二章 前期创造社期刊编辑策划研究
一 前期创造社期刊的编辑方针
二 前期创造社期刊的编辑策划
三 前期创造社期刊编辑者的文化市场意识

第三章 泰东图书局与前期创造社期刊的出版发行
一 20世纪20年代初期上海的出版发行环境
二 泰东图书局与创造社合作期间期刊的出版与发行
三 为什么郭沫若许多诗作没有收入《女神》
四 泰东图书局与创造社分手之后
五 由前期创造社期刊初版时间所想到的

第四章 前期创造社期刊作者群研究
一 前期创造社期刊作者群的建构
二 前期创造社期刊作者群聚散离合的背后

第五章 前期创造社期刊“读者”研究
一 前期创造社期刊“读者”的阅读和接受
二 前期创造社期刊“读者”阅读期待的实现
三 前期创造社期刊的“读者”接受与文化市场建设

第六章 前期创造社期刊栏目研究.
一 前期创造社期刊栏目设置的特点
二 前期创造社期刊栏目设置与文学论争

第七章 前期创造社期刊的文献价值重估
一 前期创造社期刊与创造社的“转向”
二 名人效应与媒体“包装”
三 前期创造社期刊对中国现代文学进程的影响

结束语
附录:前期创造社期刊作者及栏目列表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介绍

  张勇,男,1976年9月出生于山东省枣庄市,文学博士,山东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副教授,在山东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曾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新文学史料》、《中国文学研究》、《山东社会科学>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参编著作多部。


文摘


序言



1921-1925:风起云涌的中国文学时代 1921年至1925年,这短短的五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犹如一片浓缩的星空,闪耀着前所未有的光芒。这是一个旧秩序崩塌、新思想涌动的时代,是一个充满激荡与探索的文学转型期。中国文学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从古典的余晖中挣脱,向着现代化的彼岸奋力前行。这段时期,中国文学的“地下室”被彻底撬开,新鲜的空气和蓬勃的生命力涌入,为后来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 五四精神的余波与新思潮的激荡 1919年的五四运动,虽然在时间上已经过去,但其所激荡起的思想解放和文化革新浪潮,仍在1921-1925年间持续回响,并深刻影响着文学的走向。新文化运动的核心理念,如“打倒孔家店”、“我 e6 62 e5 95 86 e4 b8 80 e5 91 97 (我 e6 62 e5 95 86 e4 b8 80 e5 91 97 )”等,逐渐渗透到文学创作的方方面面。对白话文的倡导,对旧文学传统的批判,对西方文学思潮的引入,都成为这一时期文学活动的重要特征。 这一时期,文学家们不再满足于仅对社会进行温和的改良,而是开始更激进地质疑和挑战一切旧有的价值体系,包括婚姻家庭、伦理道德、政治制度等等。对个性解放的呼唤,对妇女地位的关注,对劳工阶级的同情,都成为文学创作的关注点。革命的激情与理想主义的光辉,在这个时期依然是许多作家内心燃烧的火焰。 二、 新文学的萌芽与发展 1921-1925年,是中国新文学真正意义上的萌芽和快速发展时期。在这个阶段,一批具有强烈时代使命感的作家,以前所未有的热情投入到白话文学的创作中。 1. 小说创作:现实主义的曙光与心理描写的探索 白话小说的创作在这一时期呈现出蓬勃的生命力。许多作家开始关注现实生活,尤其是下层人民的生活状态,以及社会转型期中个体命运的变迁。 现实主义的倾向: 涌现出了一批以描写社会现实、反映民生疾苦为主要内容的现实主义作品。作家们不再拘泥于宏大叙事,而是将目光投向普通人的生活,捕捉日常生活中的细节,展现社会存在的矛盾和不公。例如,对农村破败景象的描绘,对城市贫民困苦生活的刻画,都成为小说家们笔下的重要题材。 心理描写的深化: 随着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传入,一些作家开始尝试更深入地探索人物的内心世界,挖掘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对人物情感、欲望、矛盾的细致刻画,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立体和丰满,不再是简单的脸谱化。这种对人性的深度挖掘,是当时中国小说创作的一大突破。 类型与风格的多样化: 除了现实主义,这一时期也出现了不同风格和类型的小说。例如,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抒情小说,侧重于表现个人情感的细腻;而一些带有讽刺意味的作品,则通过幽默或夸张的手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批判。 2. 诗歌创作:从格律束缚到自由抒情 诗歌在这一时期同样迎来了革新。白话诗的兴起,打破了传统诗歌的格律束缚,使得诗歌的表达更加自由和灵活。 自由诗的兴盛: 诗人摆脱了平仄、对仗的严格要求,运用自然口语化的语言,创作出充满个性和时代感的自由诗。这种形式上的解放,使得诗人能够更直接、更真挚地表达内心的情感和对社会的思考。 情感的抒发与社会关怀: 诗歌创作既有对个人情感的细腻抒发,如对青春、爱情、理想的歌颂,也有对社会现实的强烈关注。诗人用诗意的语言,表达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对人民疾苦的同情,以及对未来的憧憬。 新诗的探索: 许多新诗作品在形式、意象、象征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借鉴了西方象征主义、意象派等诗歌流派的优点,为中国诗歌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3. 戏剧创作:走向舞台的“活文学” 话剧作为一种新兴的戏剧形式,在这一时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它以其直观、生动的表现形式,成为反映社会现实、传播新思想的重要载体。 现实主义话剧的兴起: 许多话剧作品直接取材于当时的社会生活,深刻揭示社会矛盾,批判封建糟粕,呼唤思想解放。剧本的语言也趋向于生活化和口语化,更贴近观众的实际生活。 舞台表演的革新: 话剧的兴起也带动了舞台表演的革新。剧社和演员们开始尝试更贴近自然的表演方式,摆脱了传统戏曲的程式化表演,注重人物情感的真实流露。 教育与启蒙的功能: 话剧不仅是艺术表演,更被视为一种重要的教育和启蒙工具。通过舞台上的故事,观众能够更直观地认识社会问题,受到新思想的熏陶。 三、 重要文学社团与刊物的涌现 1921-1925年,是中国文学社团和文学刊物蓬勃发展的时期。这些社团和刊物,成为新文学创作和传播的集结地与助推器。 文学社团的活跃: 各种文学社团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些社团的成员多为志同道合的青年作家,他们通过组织文学活动、举办讲座、进行笔战等形式,团结和培养了一大批文学新人,推动了文学创作的交流与发展。这些社团往往带有鲜明的文学主张和创作倾向,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多样化奠定了基础。 文学刊物的阵地作用: 各类文学刊物成为新文学作品发表和思想传播的重要阵地。报刊杂志不仅刊登小说、诗歌、散文、评论等文学作品,还积极介绍西方文学思潮,组织文学讨论,成为当时知识分子获取信息、交流思想的重要渠道。一些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刊物,如《新青年》、《小说月报》等,在这一时期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有新的刊物如《洪水》、《奔流》等相继创办,为新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四、 文学思潮的碰撞与融合 1921-1925年,是中国文学思潮最为活跃和多元的时期之一。各种新的文学理论和创作观念层出不穷,彼此碰撞、融合,共同塑造着中国现代文学的面貌。 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交织: 尽管现实主义成为主流,但浪漫主义的传统并未完全消亡,反而以新的形式融入到现代文学的创作中。许多作品在关注现实的同时,也融入了对理想的追求和对美好事物的憧憬。 西方文学思潮的引入与吸收: 易卜生、托尔斯泰、雨果、雪莱、济慈等西方文学巨匠的作品被大量介绍和翻译,深刻影响了中国作家。象征主义、自然主义、唯美主义等思潮也开始在中国文学界传播,为中国作家提供了新的创作视野和表现手法。 文学革命的持续深化: 对旧文学传统的批判和对新文学形式的探索仍在继续。作家们在语言、结构、人物塑造、题材选择等方面,都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和尝试。 五、 文学与时代同呼吸 1921-1925年,是中国社会经历剧烈动荡的时期。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巴黎和会的召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国共合作的形成等重大历史事件,都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情感,并直接反映在文学作品中。 民族危机的忧患: 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压迫,成为作家们挥之不去的主题。作品中常常流露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对民族尊严的呼唤,以及对反抗侵略的渴望。 社会变革的诉求: 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如贫富差距、官场腐败、社会不公等。文学作品深刻地揭示了这些社会矛盾,并表达了对更美好社会的强烈诉求。 理想主义的激昂: 尽管现实充满困境,但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中,依然洋溢着对理想主义的热情。许多作家怀揣着改造社会、启迪民智的宏愿,用他们的笔作为武器,为中国的未来而奋斗。 结语 1921-1925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奠基时期。这个时期,中国文学挣脱了古老束缚,拥抱了时代潮流,在思想、形式、语言、题材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一批杰出的作家和作品,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星辰,共同点亮了中国现代文学的黎明。尽管这个时期的文学创作仍然存在着探索性、实验性的特征,但其所孕育的创新精神和人文关怀,为后来中国文学的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其影响至今依然深远。这段文学史,是一部关于觉醒、关于呐喊、关于探索、关于理想的史诗,至今读来,依然能够感受到那股来自遥远年代的澎湃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当我看到《1921--1925:中国文学档案》这个书名时,我脑海中浮现出的是一份厚重而详实的资料汇编。我想象它不仅仅是简单的作品集,更可能是包含了对当时文学现象的系统梳理和深入剖析。或许,它会收录那个时期重要的文学评论文章,那些关于新文化运动、关于现实主义、关于现代主义的讨论,至今仍有其深刻的意义。我期待能看到一些当时文学史家、批评家的观点,他们是如何看待那个时代的文学成就,又是如何为后人构建文学史的框架的。这本书,我猜想,可能还会有关于文学社团、文学组织的信息,比如那些在推动文学发展中起到关键作用的团体,他们的成立背景、活动内容、以及对文学界产生的影响。我想象,它或许会附带一些当时的文学年表、重要作品的出版信息,甚至是一些鲜为人知的作家的小传。这样一份“档案”,对我而言,将是一份宝贵的学术资源,能够帮助我更系统、更全面地理解1921年至1925年间中国文学的发展脉络和重要节点。我希望它能提供足够详尽的史料,让我能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审视那个时代的文学景观,去发掘那些可能被忽略的细节。

评分

当我在书店看到《1921--1925:中国文学档案》时,我的第一反应便是它所承载的“档案”二字所蕴含的严谨与权威。我想象它是一部以史料为基础,对那个时期中国文学进行科学分析和论述的著作。或许,它会对当时主要的文学流派,如新月派、创造社、湖畔诗社等,进行详细的介绍和对比,分析它们的产生背景、核心思想、代表人物及其作品。我期待能看到对当时社会背景与文学思潮之间关系的深入探讨,比如,五四运动的精神是如何延续和转化的,中国共产党成立对文学创作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以及西方文学思潮是如何在中国落地生根并产生变异的。这本书,在我看来,更像是一份历史的总结,它会梳理出那个时期文学发展的清晰脉络,指出重要的转折点,并对涌现出的重要作家和作品进行评价。我希望它能提供充分的学术支持,例如引用大量的原始文献、期刊杂志、报纸报道等,让我能够信服其结论。对我而言,这本书将是一次深入的学术研究,让我能够更清晰地理解那个时期中国文学的整体面貌及其历史地位。

评分

这本书名《1921--1925:中国文学档案》就如同一个沉甸甸的钥匙,打开了我对那个特定历史时期中国文学的无尽遐想。我脑海中勾勒出的画面,是在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新旧思潮激烈碰撞,旧的文学形式在瓦解,新的文学萌芽正在挣扎着破土而出。我期望在这本书里,能看到各种形式的文学作品,不仅仅是小说、诗歌,也许还有戏剧的剧本、散文的雏形,甚至是一些被遗忘的通俗读物,它们都如同散落在乱世中的珍珠,等待被发掘。我想象着,会有多少关于社会变革、个体命运的真实写照,有多少对未来社会的憧憬与迷茫,有多少文人墨客在时代的洪流中,用笔尖记录下内心的挣扎与呐喊。也许,还会看到当时文学刊物的封面,那些泛黄的纸张,那些充满时代印记的排版,都将是珍贵的历史见证。我想深入了解那些被后世奉为经典的作家,在他们创作的黄金时期,是如何汲取灵感,又是如何将他们的思想与情感注入字里行间的。这本书,在我看来,更像是一扇通往过去的大门,让我能够亲身感受那个时代的脉搏,聆听那个时代的声音,理解那个时代文学的独特魅力。我期待着,它能带我走进一个充满活力与变革的文学世界,让我有机会与那个时代的伟大灵魂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评分

《1921--1925:中国文学档案》,这个书名让我立刻联想到的是一份充满了时代印记的私人珍藏。我脑海中浮现出的是,一位学者或爱好者,在漫长的岁月中, painstaking地搜集、整理、保存下来的各种与那个时期中国文学相关的物品。我想象,里面可能会有当时文学期刊的零散页,上面印着尚未被后人熟知的诗歌和小说;也可能会有作家们的手稿复印件,那些潦草的字迹,记录着创作的艰辛与灵感乍现的瞬间。或许,还会有当时的书信摘录,那些文人之间的交流,透露出创作的困境、友谊的温暖,以及对文学理想的执着追求。我甚至可以想象,里面或许会有当时的照片,记录着文学活动现场的场景,那些意气风发的青年作家们,在时代的浪潮中,散发着耀眼的光芒。这份“档案”,在我眼中,将是充满人情味和历史温度的。它不像冷冰冰的学术著作,而是更像一位老者,娓娓道来那些被遗忘的故事,让我们能够近距离地触摸那个时代的灵魂。我期待着,它能带给我一种考古般的惊喜,发现那些隐藏在文献深处的动人细节,感受到文学创作背后,那一份份鲜活的生命力。

评分

《1921--1925:中国文学档案》这个书名,一下子勾起了我对那个时期中国文坛的无限好奇。在我脑海中,这不仅仅是一部单纯的文学作品集,而更像是一份立体而鲜活的“影像志”。我想象,它能够带领我穿越时空,亲眼见证那个时期文坛的勃勃生机。或许,它会以日记、回忆录、甚至访谈的形式,呈现给读者那个时代作家的生活状态和创作心路。我期待能读到鲁迅先生笔下那些犀利而深刻的杂文,感受他作为思想家和文学家的强大力量;我也想了解郭沫若先生在创作《女神》时的激情与叛逆,以及茅盾先生对社会现实的细致描摹。这本书,我猜想,可能会描绘出当时文人聚会的场景,那些在咖啡馆、在陋巷、在讲堂中激荡思想的画面,都将跃然纸上。它或许还会展现当时出版业的状况,那些小型的出版社,那些充满活力的文学杂志,是如何在夹缝中生存并孕育出伟大作品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感受到那个时代文学的温度,体会到那个时代文人身上的理想主义光芒,以及他们为中国文学发展所付出的巨大努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