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围棋进阶专题训练—实战手筋(下)
定价:28.00元
作者:沙砾
出版社:成都时代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6-01
ISBN:978754641846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立足于手筋手法的介绍,对其出现过程、实战的检验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每章内容分例题讲解和课后习题两部分,是一本宝贵的手筋学习教材,对大家全面提升对手筋的理解以及正确掌握手筋的逻辑思维大有帮助。本书具有的出版价值。
目录
作者介绍
沙砾,南京人,生于1985年,2011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工程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2000年升为业余6段,现任南京静弈围棋学校校长。
文摘
序言
这本围棋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匠心独运,封面那种深沉的墨绿色调,搭配烫金的字体,一下子就给人一种沉稳大气的感觉,拿在手里沉甸甸的,质感非常棒。我尤其喜欢它内页纸张的选择,那种微微泛黄的米白色,不仅护眼,而且油墨的清晰度也做得极佳,每一条棋路、每一个符号都清晰锐利,这对我们进行深度学习的棋手来说至关重要。排版上,作者和出版社的处理也十分到位,它不像市面上很多教本那样把棋盘挤得满满当当,而是留出了足够的空白,这使得在研究复杂变化时,思路不容易被视觉上的拥挤感所干扰。每一个对局例解旁,都有精妙的文字注释,这些注释用语凝练,但又将复杂的手筋变化解释得入木三分,让人读起来酣畅淋漓,仿佛高手的讲解就在耳边。这本书的整体开本设计也考虑到了实战的需求,既方便在棋盘前摊开研读,又不会笨重到难以携带出门。这种对手感和视觉体验的重视,无疑提升了阅读和学习的愉悦度,让人更愿意沉浸其中,反复揣摩。
评分我必须得称赞一下这本书在章节结构和逻辑推进上的严谨性。它不是将所有看起来像“手筋”的招法胡乱堆砌,而是有着非常清晰的递进关系。全书的脉络仿佛遵循着一套严密的体系,从基础的“急所点”、“破眼点”开始,逐步过渡到更复杂的“攻防转换中的巧手”,直到最后关于“复杂局面下的舍取”的哲学性讨论。这种由浅入深、由局部到整体的构建方式,使得学习过程非常顺畅,不容易产生知识断层。每一次翻开新的章节,都能明确地知道自己即将要掌握的是哪一类新的思维工具。特别是它对于一些“非主流”但实战中偶尔能起到奇效的罕见手筋也有所收录,并且给出了这些手筋适用的“苛刻条件”。这种严谨的边界限定,避免了我们在实战中盲目套用,真正做到了“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对于追求更高境界的棋手来说,这种系统化的知识整理,是极其宝贵的财富。
评分这本书的讲解深度,可以说达到了一个非常令人敬佩的水平,尤其是在那些看似细微的局部变化中,作者展现了对棋理近乎偏执的钻研精神。很多其他教材可能一带而过,或者仅仅给出一个标准答案的着法,但在这本书里,你会发现作者会花费大量的篇幅去探讨“次优解”的后果。比如,针对某一特定手筋,作者会特意列出对手几种可能的反制手段,并详细推演每一种反制下,我方应当如何应对,哪一步才是最精妙的“毒手”。这种对“变化树”的细致梳理,让读者清晰地看到每一步棋的“厚度”和“代价”。对我而言,这种深度的剖析,不仅仅是记住了招法,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一种对局部变化“敏感度”。我开始能够在实战中,不仅看到眼前的利益,更能预判到三步、四步之后可能产生的连锁反应,这对于提升棋力来说,是质的飞跃。坦率地说,有些段落需要反复研读,甚至需要借助棋盘反复摆放来理解,但这恰恰说明了内容的密度和价值所在。
评分这本书的作者在文字表达上,也流露出一种超越棋手的沉稳和洞察力。虽然是讲解技术性的内容,但行文间并无那种生硬的术语堆砌感,反而是充满了对围棋艺术的理解。他善于用一些富有画面感的词汇来描述棋子的“气势”和“味道”,比如形容某一步棋“如羚羊挂角,无迹可寻”,或者形容一个死活组合“如抽丝剥茧,层层深入”。这种文学性的润色,极大地丰富了学习体验,让原本严肃的训练过程带上了一层艺术欣赏的色彩。这种高屋建瓴的叙事方式,让我感觉自己不光是在学习如何下赢棋,更是在学习如何去“欣赏”围棋的美。它超越了单纯的胜负计算,触及到了围棋思维的更高层面,也让我对未来在棋盘上能达到的境界有了更清晰、更浪漫的向往。这本书读完后,不仅棋力可能有所提升,连带着对围棋这项运动的热爱和理解都会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评分我作为一个业余爱好者,在研究围棋的过程中,最头疼的就是如何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有效地转化为实战中的直觉判断。这本书在这一点上做得非常出色,它不仅仅是堆砌了大量的定式或者手筋招式,更重要的是,它非常注重“情景再现”。在每一个专题的开篇,作者都会用一段非常形象的文字描述当前所要探讨的局面背景,比如是“中盘激战,急需通过劫争打开僵局”或者“官子阶段,微小得失决定胜负”,这种场景化的引入,极大地帮助我建立了对这个特定手筋应用价值的宏观认知。随后,大量的实战案例紧随其后,这些案例的选取非常具有代表性,既有古代名局的精妙,也有现代棋手的创新用法。阅读这些案例时,我感觉自己不是在看一堆冰冷的棋谱,而是在跟随作者进行一场高水平的对弈复盘,学习的不仅仅是“该怎么走”,更是“为什么这么走”背后的逻辑和取舍。这种教学方法的转变,让枯燥的理论学习变得生动起来,极大地激发了我主动思考的欲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