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体育理论与体育史论丛
定价:63.00元
售价:44.1元,便宜18.9元,折扣70
作者:谷世权
出版社:当代中国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4-01
ISBN:978780170973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81kg
编辑推荐
《体育理论与体育史论丛》实际就是一本论文集。在50篇文章中,体育理论类占5篇;体育史类占45篇,它涵盖了笔者谷世权终生研究的主要成果。内容涉及古代体育史、近代体育史以及新中国体育发展史。
内容提要
《体育理论与体育史论丛》围绕体育理论与体育史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论述,是作者从事体育史、竞技运动史、奥林匹克运动、体育理论的教学心得和研究成果。内容涉及古代体育史、近代体育史以及新中国体育发展史,《体育理论与体育史论丛》是作者谷世权从事体育学科研究50年来的主要成果。
目录
作者介绍
谷世权,男,1934年6月出生,北京昌平人,中员。1955年毕业于北京体育学院,1959年毕业于上海体育学院体育理论研究班。现任北京体育大学体育史教授,硕士生导师。曾任校党委委员、校图书馆馆长。
主要贡献:从事体育史、竞技运动史、奥林匹克运动、体育理论等学科的教学和研究工作。1977年曾参与了*的体育思想和实践的部委课题研究工作。撰写过专著15本,论文50余篇,代表性著作有论文《试论体育与竞技运动》及专著冲国体育史》,分别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一、二等奖,《试论民初和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体育》《试论与中国体育》《我国古代近代学校体育发展史考略》等也分别获奖。1985年获国家体委颁发的“新中国体育开拓者”荣誉证章。1996年2月获国家体委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工作贡献章”。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非常考究,初拿到手时,那沉甸甸的质感和略带粗粝感的纸张触感,就让人感受到一股厚重的历史气息。封面采用了一种低饱和度的深蓝色调,搭配烫金的书名,既古典又不失现代感。内页排版更是体现了出版者的用心,字体选择清晰易读,段落间距和页边距都处理得恰到好处,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视觉疲劳。尤其值得称赞的是,书中穿插的一些历史图片和手绘图表,它们不仅是装饰,更是对文字内容的有力补充和视觉佐证,使得原本可能略显枯燥的理论阐述,变得生动起来。我尤其喜欢它在章节开头的引言部分,通常会引用一句名人名言或是一段古籍记载,一下子就把读者的思绪拉入到那个特定的历史情境之中,为接下来的深入阅读做了绝佳的铺垫。整体来看,这本书的物理形态本身,就已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它在细节上的打磨,远超一般学术著作的水准,让人在阅读之余,也能享受到一种高品质的阅读体验。这种对实体书品质的坚持,在今天这个数字阅读盛行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和难得。
评分从阅读体验的角度来说,这本书最吸引我的是它那股扑面而来的“现场感”和“烟火气”。它成功地将那些宏大、抽象的体育思想和历史事件,还原到了具体的人、具体的时空背景之中。作者似乎拥有一种魔力,能将冰冷的文字变成有血有肉的故事。例如,在讲述某个关键转折点时,书中没有采用一板一眼的官方叙述,而是引入了当时参与者的日记摘录或者民间轶事,这些鲜活的细节,瞬间拉近了读者与历史的距离。我仿佛能听到古老的运动场上传来的呐喊声,能感受到改革者们在困境中挣扎的焦虑与决心。这种叙事手法的运用,极大地激发了读者的情感共鸣。它不再是一本纯粹的学术工具书,而更像是一部由时间编织成的史诗,充满了人性的光辉与局限。对于那些渴望了解“人”如何在特定历史洪流中塑造和被塑造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的精神滋养是无可替代的。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逻辑和论证层次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作者在构建理论框架时,展现了极高的学术素养和严谨的思维能力。它并非简单地罗列事实或堆砌概念,而是像一位技艺精湛的建筑师,一步步搭建起一个宏大而又逻辑自洽的知识体系。开篇部分对核心概念的界定清晰而富有洞察力,没有陷入术语的泥淖,而是用一种非常直观且贴近实际发展脉络的方式进行梳理。随后,作者巧妙地引入了多个相互关联的子系统,通过精妙的过渡句和逻辑连接词,将原本看似分散的知识点编织成一张密不透风的网。我发现,即便是那些我自认为已经比较熟悉的理论分支,经过作者的重新梳理和对比分析后,也展现出了全新的视角和更深刻的内在联系。阅读过程中,我经常需要停下来,回顾前文,不是因为内容晦涩,而是因为作者提出的某个论点太过精辟,需要时间去细细品味和消化。这种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写作风格,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效率和理解的深度,让人感到每翻一页都有收获。
评分这本书所展现出的批判性思维,是我认为它价值最高的一点。它并没有止步于对既有理论的梳理和复述,而是敢于对那些被奉为圭臬的经典观点提出质疑,并提供详实的论据来支撑自己的修正或挑战。作者对待历史和理论的态度是审慎而又充满激情的,他鼓励读者跳出既定的框架,重新审视那些看似理所当然的结论。在讨论到某个流传已久的历史定论时,书中用对比分析的方式,展示了至少三种不同的解释路径,并清晰地指出了每种解释的优缺点以及它们背后的时代局限性。这种开放的、动态的学术讨论姿态,极大地拓宽了我的思维边界。阅读完后,我感到自己不仅仅是获取了一些知识点,更是学习了一种思考问题、剖析复杂现象的科学方法论。这本书激发了我对更多相关议题进行独立思考的欲望,这种“授人以渔”的效果,是任何单纯信息传递都无法企及的深度价值。
评分这本书在引用和参考资料的翔实程度上,达到了令人惊叹的程度。我特意查阅了几个关键论断的注释部分,发现其引用的文献来源之广泛和专业,横跨了多学科领域,从古典哲学到现代社会学,从考古发现到一手口述资料,无不涉猎。这不仅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更保证了书中观点的可靠性和权威性。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在处理这些复杂引文时,并没有让它们成为阅读的负担。注释系统设计得非常清晰,大多采用页下注的形式,既保证了正文的流畅性,又不影响需要深入探究的读者进行溯源。这种对基础研究的尊重和对学术规范的恪守,是判断一本严肃论著价值的重要标准。它给予了读者足够的信心去相信书中所呈现的每一个论据,这种基于扎实基础的自信,是任何浮于表面的“快餐式”知识所无法比拟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