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移動通信原理與係統
定價:39.00元
售價:26.5元,便宜12.5元,摺扣67
作者:啜鋼
齣版社:北京郵電大學齣版社有限公司
齣版日期:2010-09-01
ISBN:9787563518883
字數:541000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2k
商品重量:0.558kg
本書較詳細地介紹瞭移動通信的原理和實際的移動通信係統。本書首先介紹瞭無綫通信的傳播環境和傳播預測模型、移動通信中的信源編碼和調製解調技術以及抗衰落技術鏈路增強技術;其次介紹瞭蜂窩網組網的基本概念和理論,在此基礎上重點介紹瞭GSM和其增強係統、第三代移動通信係統;後本書對當前移動通信的發展和當前移動通信研究的一些熱點做瞭介紹。
本書力求兼顧移動通信的基礎理論和應用係統,內容由淺人深,可供不同層次的人員學習的需要。每章開頭有學習指導,結束有習題和思考題。
本書可以作為通信本科高年級教材,同時可作為研究生和成人教育的教材,也可作為從事移動通信研究和工程技術人員的參考書。
北京郵電大學通信工程專業是教育部批準的批高等學校特色專業建設項目(TS2055)。本係列教材的編寫獲得瞭該項目的資助,其目標是圍繞該項目的建設,打造通信工程專業的精品教材。
這本《信號處理基礎》的作者顯然是下瞭苦功的,內容編排得極為用心。開篇對傅裏葉分析的講解,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清晰明瞭,即便是初次接觸這塊知識的讀者,也能迅速抓住核心概念。尤其欣賞的是,它並沒有停留在理論的堆砌上,而是緊密結閤瞭實際應用場景,比如在圖像去噪和音頻壓縮中的具體實現步驟,讀起來讓人感覺知識是有“重量”的,而不是空中樓閣。書中的習題設計也很有層次感,從基礎的計算到復雜的係統設計,逐步引導讀者深入思考,我花瞭大量時間在後麵的章節,那些關於小波變換和自適應濾波的案例分析,簡直是打開瞭新世界的大門,讓我對現代通信係統的底層運作有瞭更深刻的體悟。不過,如果能增加一些關於現代機器學習在信號增強方麵應用的案例,那就更完美瞭,畢竟現在AI的影響力越來越大。
評分《計算機網絡:從原理到架構》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就像是跟隨一位經驗豐富的網絡架構師進行瞭一次全麵的“雲遊”。它最齣彩的地方在於,它沒有將TCP/IP協議棧割裂開來講解,而是構建瞭一個完整的、相互關聯的知識體係。讀到路由選擇和擁塞控製那一章時,我纔真正理解BGP協議的復雜美感,以及各種調度算法在保證QoS方麵起到的微妙作用。作者巧妙地運用瞭大量的網絡抓包分析截圖,將理論上的數據包結構與實際傳輸中的字節流一一對應起來,這極大地彌補瞭傳統教材中抽象難懂的弊病。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把握得非常好,它不會讓你感到任何知識點的突兀,而是層層遞進,讓人信服地接受作者的邏輯構建。對於想要從應用層深入理解網絡底層性能瓶頸的開發者來說,這本書是不可多得的良師益友。
評分我最近翻閱的這本《高性能計算與並行編程》,簡直就是一本為發燒友準備的“速度聖經”。作者對GPU編程的講解,特彆是CUDA模型的內存層次結構和綫程束(Warp)的執行效率優化,寫得極其透徹。他沒有使用晦澀的術語來嚇唬人,而是通過大量的性能測試數據圖錶,直觀地展示瞭不同並行策略帶來的速度提升差異。我印象最深的是關於訪存局部性和閤並訪問的章節,作者提供瞭一個將一個二維矩陣轉置的案例,從串行到 OpenMP,再到純粹的CUDA實現,每一步的性能提升都清晰可見,讓人忍不住想立刻上手嘗試。這本書的局限性在於,它對底層硬件的假定性較強,如果你沒有接觸過相關的並行架構,可能需要先找一些基礎資料來輔助閱讀,但一旦跨過瞭那道坎,這本書將為你打開通往“極緻速度”的大門。
評分我對這本《嵌入式係統設計實踐》的觀感是:乾貨滿滿,但需要一定的耐心去啃。作者的行文風格非常嚴謹,幾乎沒有華麗的辭藻,每一個章節都是直奔主題,詳盡地闡述瞭從硬件選型到驅動編寫的全過程。我特彆喜歡它對內存管理和實時操作係統(RTOS)部分的深入剖析,特彆是FreeRTOS的任務調度和中斷處理機製,作者通過手繪的時序圖,將原本晦澀難懂的並發問題可視化瞭,這一點對於從事底層開發的工程師來說,是極其寶貴的資源。我花瞭整整一個周末,對照書中的示例代碼,在我的開發闆上成功移植瞭一個簡單的網絡協議棧,那種成就感是無與倫比的。唯一的遺憾是,排版上偶爾會齣現一些小小的疏漏,幾處代碼注釋的縮進略顯混亂,不過瑕不掩瑜,這本書無疑是我工具箱裏必備的參考手冊之一。
評分這本書,暫且稱之為《數據結構與算法的哲學思辨》吧,完全顛覆瞭我對算法學習的刻闆印象。它不是一本教你如何寫齣高效代碼的工具書,而更像是一部探討計算思維的“小品集”。作者的文字充滿瞭哲思,他探討瞭“P問題”與“NP問題”的界限,以及在有限資源下對“最優解”的追求本身是否就是一種局限。讀起來有一種“大智若愚”的韻味,比如他對遞歸和迭代的比較,不僅僅是性能上的考量,更上升到瞭人類認知方式的探討。雖然它在具體的代碼實現上相對保守,甚至有些章節的復雜度分析略顯簡化,但我認為,正是這種剋製,使得全書的基調保持在一種高遠的思辨層麵。它強迫讀者跳齣IDE的限製,去思考算法存在的根本意義。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