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移动通信原理与系统
定价:39.00元
售价:26.5元,便宜12.5元,折扣67
作者:啜钢
出版社: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0-09-01
ISBN:9787563518883
字数:541000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2k
商品重量:0.558kg
本书较详细地介绍了移动通信的原理和实际的移动通信系统。本书首先介绍了无线通信的传播环境和传播预测模型、移动通信中的信源编码和调制解调技术以及抗衰落技术链路增强技术;其次介绍了蜂窝网组网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在此基础上重点介绍了GSM和其增强系统、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后本书对当前移动通信的发展和当前移动通信研究的一些热点做了介绍。
本书力求兼顾移动通信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系统,内容由浅人深,可供不同层次的人员学习的需要。每章开头有学习指导,结束有习题和思考题。
本书可以作为通信本科高年级教材,同时可作为研究生和成人教育的教材,也可作为从事移动通信研究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北京邮电大学通信工程专业是教育部批准的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项目(TS2055)。本系列教材的编写获得了该项目的资助,其目标是围绕该项目的建设,打造通信工程专业的精品教材。
我对这本《嵌入式系统设计实践》的观感是:干货满满,但需要一定的耐心去啃。作者的行文风格非常严谨,几乎没有华丽的辞藻,每一个章节都是直奔主题,详尽地阐述了从硬件选型到驱动编写的全过程。我特别喜欢它对内存管理和实时操作系统(RTOS)部分的深入剖析,特别是FreeRTOS的任务调度和中断处理机制,作者通过手绘的时序图,将原本晦涩难懂的并发问题可视化了,这一点对于从事底层开发的工程师来说,是极其宝贵的资源。我花了整整一个周末,对照书中的示例代码,在我的开发板上成功移植了一个简单的网络协议栈,那种成就感是无与伦比的。唯一的遗憾是,排版上偶尔会出现一些小小的疏漏,几处代码注释的缩进略显混乱,不过瑕不掩瑜,这本书无疑是我工具箱里必备的参考手册之一。
评分我最近翻阅的这本《高性能计算与并行编程》,简直就是一本为发烧友准备的“速度圣经”。作者对GPU编程的讲解,特别是CUDA模型的内存层次结构和线程束(Warp)的执行效率优化,写得极其透彻。他没有使用晦涩的术语来吓唬人,而是通过大量的性能测试数据图表,直观地展示了不同并行策略带来的速度提升差异。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访存局部性和合并访问的章节,作者提供了一个将一个二维矩阵转置的案例,从串行到 OpenMP,再到纯粹的CUDA实现,每一步的性能提升都清晰可见,让人忍不住想立刻上手尝试。这本书的局限性在于,它对底层硬件的假定性较强,如果你没有接触过相关的并行架构,可能需要先找一些基础资料来辅助阅读,但一旦跨过了那道坎,这本书将为你打开通往“极致速度”的大门。
评分《计算机网络:从原理到架构》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网络架构师进行了一次全面的“云游”。它最出彩的地方在于,它没有将TCP/IP协议栈割裂开来讲解,而是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相互关联的知识体系。读到路由选择和拥塞控制那一章时,我才真正理解BGP协议的复杂美感,以及各种调度算法在保证QoS方面起到的微妙作用。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大量的网络抓包分析截图,将理论上的数据包结构与实际传输中的字节流一一对应起来,这极大地弥补了传统教材中抽象难懂的弊病。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好,它不会让你感到任何知识点的突兀,而是层层递进,让人信服地接受作者的逻辑构建。对于想要从应用层深入理解网络底层性能瓶颈的开发者来说,这本书是不可多得的良师益友。
评分这本《信号处理基础》的作者显然是下了苦功的,内容编排得极为用心。开篇对傅里叶分析的讲解,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清晰明了,即便是初次接触这块知识的读者,也能迅速抓住核心概念。尤其欣赏的是,它并没有停留在理论的堆砌上,而是紧密结合了实际应用场景,比如在图像去噪和音频压缩中的具体实现步骤,读起来让人感觉知识是有“重量”的,而不是空中楼阁。书中的习题设计也很有层次感,从基础的计算到复杂的系统设计,逐步引导读者深入思考,我花了大量时间在后面的章节,那些关于小波变换和自适应滤波的案例分析,简直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让我对现代通信系统的底层运作有了更深刻的体悟。不过,如果能增加一些关于现代机器学习在信号增强方面应用的案例,那就更完美了,毕竟现在AI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评分这本书,暂且称之为《数据结构与算法的哲学思辨》吧,完全颠覆了我对算法学习的刻板印象。它不是一本教你如何写出高效代码的工具书,而更像是一部探讨计算思维的“小品集”。作者的文字充满了哲思,他探讨了“P问题”与“NP问题”的界限,以及在有限资源下对“最优解”的追求本身是否就是一种局限。读起来有一种“大智若愚”的韵味,比如他对递归和迭代的比较,不仅仅是性能上的考量,更上升到了人类认知方式的探讨。虽然它在具体的代码实现上相对保守,甚至有些章节的复杂度分析略显简化,但我认为,正是这种克制,使得全书的基调保持在一种高远的思辨层面。它强迫读者跳出IDE的限制,去思考算法存在的根本意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