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交流输电线路与电信线路的电磁耦合 | 作者 | 张文亮 |
| 定价 | 60.00元 | 出版社 | 中国电力出版社 |
| ISBN | 9787512341340 | 出版日期 | 2013-06-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精装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59Kg |
| 内容简介 | |
本书依据科研成果、实践经验及外相关资料,从电磁场基本理论出发,系统全面地阐述了交流输电线路对电信线路的电磁耦合机理、数理模型和计算方法、电磁影响限值、保护措施、相关的测量技术等内容。共8章,包括交流输电线路时变电流产生的电磁场及感性、阻性、容性耦合,导线对地电压和电流分布,金属导体的低频磁屏蔽作用等。 |
| 作者简介 | |
| 张文亮,原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院长,现为国家电网公司总经理助理。于永清,原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院长,已退休。陆家榆,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高压所所长。 |
| 目录 | |
| 前言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我阅读了许多关于电磁兼容性的书籍,但很多都侧重于设备内部的屏蔽或滤波,而这本书则将目光投向了宏观的“线路间”的相互影响。这是一种更高维度的思考。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沉稳、老道,充满了资深专家的沉淀感。尤其是在探讨瞬态电磁场耦合时,作者对雷击和开关操作过电压的响应进行了详尽的建模和讨论,并引入了大量的实测数据进行验证。这种“理论模型+实际验证”的双重保险,极大地增强了结论的说服力。对于那些负责大型电力工程和基础设施通信配套设计的工程师来说,这本书简直就是一本“避雷指南”。它帮助我们预见到那些在设计初期容易被忽视的“灰色地带”的风险,并提供了行之有效的规避策略,避免了后期昂贵的整改成本。
评分对于我们这些需要进行跨学科合作的团队来说,这本书架起了电力工程与通信工程之间的沟通桥梁。它的语言组织非常有层次感,即便是不完全精通其中某一领域(比如,一个纯电力背景的人去看通信部分,或反之),也能借助清晰的物理图像和类比理解耦合的本质。作者对“互感系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的阐述尤其到位,清晰地区分了静电耦合、静磁耦合和电磁感应这三种主要机制在不同场景下的主导地位。此外,书中还非常人性化地加入了一些关于测试规范和标准解读的内容,这对于我们编写技术规范或进行项目验收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这本书读起来并不轻松,但每翻过一页,都能感到自己的知识体系又得到了显著的强化和完善,它提供的洞察力是无法替代的。
评分这本书绝对是电力系统分析领域的一股清流,它没有陷入那些过于繁琐的数学推导泥潭,而是非常直观地阐述了电磁场理论在实际工程问题中的应用。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复杂耦合问题时的清晰逻辑。比如,书中对地线对线路电磁感应的影响分析,那种层层递进,由浅入深的感觉,让一个初次接触这个领域的读者也能迅速抓住核心要点。书中穿插的案例分析,更是点睛之笔,它们不是那种教科书式的完美模型,而是带有一些现实世界中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这使得理论知识的吸收变得更加“接地气”。读完后,我对如何评估和缓解输电线路与邻近通信线路之间的串扰有了全新的认识,特别是关于接地系统对共模干扰的影响这一章节,简直是茅塞顿开。这本书的排版和图表设计也值得称赞,复杂的电磁波形图和等效电路图都清晰明了,极大地提升了阅读体验,对于我们这些需要将理论快速转化为现场解决方案的工程师来说,无疑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工具书。
评分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没有将输电线路和电信线路视为两个孤立的系统,而是将它们置于一个共同的电磁环境中进行剖析。我个人对其中关于高次谐波对电信设备影响的章节印象最为深刻。在现代电网中,电力电子设备的应用日益增多,谐波问题也愈发严重,而这本书非常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趋势,并详细分析了这些谐波在耦合路径中如何被“放大”并耦合到敏感的通信网络中去。作者采用了一种非常务实的态度来处理这些非线性效应,既没有回避其复杂性,也没有让读者迷失其中。书中对比了不同类型的电信线路(如光缆、同轴电缆、架空明线)在遭受相同电磁脉冲时的响应差异,这种对比分析极具启发性,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线路选型和路径规划。总而言之,这是一本面向未来挑战的、极具前瞻性的专业著作。
评分说实话,刚拿到这本书时,我还有些担心它会不会过于学术化,毕竟“电磁耦合”这个主题本身就容易让人联想到艰涩的麦克斯韦方程组。然而,这本书的表现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它在保持科学严谨性的同时,更注重工程实践的指导意义。作者似乎深谙工程师的需求——我们需要的是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武器”,而不是纯粹的理论“艺术品”。书中对不同气候条件下(比如冰雪覆盖或雨雾天气)耦合系数变化的讨论非常细致,这一点在我国北方和南方地区的应用中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套系统的评估流程,从现场勘测到仿真建模,再到最终的防护措施设计,每一步都给出了详细的参数建议和注意事项。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告诉你“是什么”,更重要的是教会你“怎么办”,这对于提升项目质量和避免潜在的电磁兼容性风险至关重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