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混凝土结构设计 (第2版)
定价:63.00元
作者:朱平华,夏群
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2-01
ISBN:978756823699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朱平华、夏群主编的《混凝土结构设计(第2版 )》根据《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2015年版)》(GB 50010—2010)、《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 2012)及《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GB/T 50476—2008)等编写,重点介绍了工程实践中常见 混凝土结构的基本设计方法,并附有详细的设计实例 供读者参考,有利于初学者掌握基本概念和设计方法 。全书主要内容包括绪论、钢筋混凝土楼盖、单层厂 房结构、多层和高层框架结构等。为了使学生能*好 地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每章开头设有学习目标,结 尾附有本章小结、思考与练习。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土木工程类相关专业的教材 或教学参考书,也可作为土木工程技术与管理人员的 参考书。
目录
章 绪论 1.1 结构的定义 1.2 结构的分类 1.3 结构的选型与布置原则 1.4 混凝土结构的分析方法 1.5 本书的主要内容及学习重点第2章 钢筋混凝土楼盖 2.1 概述 2.2 单向板肋梁楼盖 2.3 双向板肋梁楼盖 2.4 无梁楼盖 2.5 楼梯和雨篷第3章 单层厂房结构 3.1 概述 3.2 结构组成和荷载传递 3.3 结构布置 3.4 构件选型与截面尺寸确定 3.5 横向平面排架内力分析 3.6 柱的设计 3.7 基础的设计 3.8 吊车梁的设计 3.9 预埋件的设计 3.10 单层厂房排架结构设计实例第4章 多层和高层框架结构 4.1 概述 4.2 结构布置 4.3 计算简图和荷载计算 4.4 框架结构的内力计算 4.5 框架结构的侧移及重力二阶效应 4.6 内力组合及构件设计 4.7 框架结构的抗震设计 4.8 框架结构的抗震构造措施 4.9 多层框架结构设计实例附录 附录1 混凝土和钢筋的强度标准值、设计值及弹性模量 附录2 常用材料和构件自重 附录3 楼面和屋面活荷载 附录4 风荷载特征值 附录5 吊车的工作级别和一般用途电动桥式起重机基本参数 附录6 等截面等跨连续梁在常用荷载作用下的内力系数表 附录7 等效均布荷载q 附录8 双向板计算系数表 附录9 钢筋混凝土结构伸缩缝大间距 附录10 轴心受压和偏心受压柱的计算长度lo 附录11 I形截面柱的力学特征 附录12 反弯点高度比 附录13 钢筋的公称直径、公称截面面积及理论重量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挺有意思的,那种深灰配上醒目的橙色字体,给人一种专业又厚重的历史感。我翻开内页时,首先注意到的是它的排版,清晰、工整,关键是插图和表格的质量非常高。记得以前看别的教材,图线模糊不清,看着费劲,但这本的图纸线条非常锐利,那些复杂的受力图和配筋大样图,即便是初学者也能很快抓住重点。尤其是关于剪力墙和框架梁柱节点区域的详尽分析,作者似乎真的把这些复杂的力学概念“画”出来了,而不是仅仅堆砌公式。我特别欣赏它在案例分析部分的处理方式,不是那种生硬的理论推导,而是结合了实际工程中常见的几种结构形式,一步步教你如何从荷载计算过渡到配筋设计,这种“手把手”的教学风格,极大地降低了学习曲线。对于我这种正在努力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经验的工程师来说,这种详实而又注重可视化表达的特点,简直是不可多得的良师益友。
评分老实说,在接触到这本教材之前,我对许多复杂结构形式的设计总抱有一种畏惧感,特别是对于一些不规则结构或者超高层建筑的局部构件处理。这本书的价值,恰恰在于它敢于直面这些“硬骨头”。它对复杂节点,例如大跨度空间结构与主体框架的连接处,给出了非常细致的受力分析模型和处理建议,这些内容在很多基础教材中都是一笔带过或者完全省略的。它不仅关注于“合规”的设计,更注重“合理”的设计。我记得有一处详细讨论了施工误差对结构安全性的潜在影响,并据此提出了提高构造措施冗余度的建议。这种超越标准设计范畴,关注实际施工和长期服役性能的深度思考,显示出作者深厚的工程经验和对结构安全性的极致追求。它不只是一本教科书,更像是一部浓缩了数十年工程智慧的工具书,对于提升我的专业视野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评分这本书的章节逻辑安排得极其精妙,仿佛是为自学或系统复习量身定制的流程图。它不是简单地按构件类型(梁、板、柱)来划分,而是遵循了结构设计的主线:从荷载的确定与组合,到内力分析,再到配筋设计与构造详图。这种结构化的布局,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连贯性。当我需要查找某个特定内容时,比如基础的抗冲切验算,我能迅速定位到专门的一章,而且该章节内部的知识点层层递进,前置知识点都会有明确的引用提示。更贴心的是,它在每个章节末尾都设置了“知识点回顾与自测”环节,这些小测试的难度适中,既能巩固刚刚学到的内容,又能检验自己是否真正掌握了本节的核心思想。这种学习闭环的设计,让每一次翻阅都变成了一次有效的知识输入和内化过程,而不是被动地接收信息。
评分这本书的理论深度是毋庸置疑的,但更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对规范和设计哲学的阐释。很多教材只是罗列规范条文,读者读完后仍旧会感到困惑:为什么规范要这样规定?背后的力学依据是什么?而这本教材恰恰弥补了这一空白。它在讲解偏心受拉构件的配筋原则时,深入剖析了钢筋的应力应变关系,解释了为什么极限状态下要考虑拉结筋的抗拉性能。这种追本溯源的讲解方式,让我对“安全储备”这个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不再是盲目地套用系数。此外,书中对不同材料性能的讨论也相当到位,比如高强混凝土在抗剪和抗扭方面的特殊考量,以及如何处理不同强度等级钢筋在同一构件中的兼容性问题。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学会了“如何做设计”,更重要的是理解了“为什么这么做设计”,这对于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结构创新和非常规问题至关重要。
评分我必须得提一下这本书在结构动力学和抗震设计部分的处理。这个领域往往是很多教材的薄弱环节,要么过于简化,要么直接搬运高深的数学模型,让人望而却步。但这本书的处理方式非常平衡。它没有回避复杂的振型分析,但它巧妙地将理论与实际的抗震设防目标结合起来。例如,在讲解“软弱层”的处理时,它不仅给出了具体的验算步骤,还配有详细的图形说明,展示了塑性铰如何在不同楼层形成,以及如何通过加强层或连梁来提高结构的延性。我特别喜欢它对“强柱弱梁”设计原则的论述,不仅从能量耗散的角度进行了机理分析,还给出了具体的构造措施建议,比如柱纵筋的锚固长度和箍筋的加密区长度设置。这种既有理论高度,又不失工程实用性的内容编排,使得抗震设计这一庞大而复杂的课题变得清晰有序,让人心中有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