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电子元器件应用技术手册 元件分册
定价:48.00元
作者:韩英歧
出版社:中国标准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6-01
ISBN:978750666750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22kg
编辑推荐
为了帮助广大电子工程技术人员掌握电子元器件应用可靠性知识,作者参阅大量的有关资料,结合多年积累的知识及经验,并参考许多老一代科技工作者的实践经验编写了《电子元器件应用技术手册(元件分册)》。本书由韩英歧主编。
内容提要
目录
章 电阻器、电位器1.1 电阻器、电位器的分类与命名方法 1.1.1 电阻器、电位器的分类 1.1.2 电阻器、电位器的命名方法1.2 电阻器、电位器的主要性能参数 1.2.1 电阻器的主要性能参数 1.2.2 电位器的主要性能参数1.3 电阻器型号规格标志方法 1.3.1 文字直标法 1.3.2 色码标志法1.4 电阻器的合理选择和应用 1.4.1 对电阻器类型的选择 1.4.2 对额定功率的选择 1.4.3 对工作电压的选择 1.4.4 对噪声的选择 1.4.5 对温度特性的选择 7.4.6 对频率特性的选择 1.4.7 电阻器的降额设计1.5 电位器的选择与应用 1.5.1 按整机电路的功能要求选择 1.5.2 对额定功率的选择 1.5.3 对噪声的选择 1.5.4 对频率特性的选择 1.5.5 电位器的降额设计1.6 电阻器、电位器的筛选 1.6.1 一般金属膜电阻的筛选 1.6.2 有机实芯电位器的筛选 1.6.3 微调线绕电位器的筛选1.7 特殊用途的电阻 1.7.1 片状高精密薄膜电阻 1.7.2 自复式保险丝电阻 1.7.3 用于电浪涌保护的压敏电阻 7.7.4 PTC热敏电阻第2章 电容器2.1 概论 2.1.1 电容器的分类 2.1.2 电容器的命名方法 2.1.3 电容器的主要技术性能2.2 电容器的测量 2.2.1 电容量的测试 2.2.2 电容器损耗正切的测试 2.2.3 电容器绝缘性能的测试 2.2.4 电容器漏电流的测试 2.2.5 电容器耐压性能的测试2.3 电容器的筛选 2.3.1 电容器可靠性筛选的特点及对筛选方法的评价 2.3.2 电容器筛选试验项目的选择2.4 电容器测试与筛选所需仪器及试验设备 2.4.1 电容器测试仪 2.4.2 电容器筛选试验设备2.5 有机介质电容器 2.5.1 聚酯薄膜电容器 2.5.2 聚碳酸酯电容器2.6 无机介质电容器 2.6.1 瓷介电容器 2.6.2 射频、微波瓷介电容器 2.6.3 云母电容器2.7 电解质电容器 2.7.1 铝电解电容器 2.7.2 钽电解电容器 2.7.3 聚合物电解电容器 2.7.4 电解质电容器的选择与应用第3章 继电器3.1 继电器的分类及命名方法 3.1.1 继电器的分类 3.1.2 继电器的命名方法3.2 固体继电器 3.2.1 固态继电器的分类 3.2.2 固体继电器的特点 3.2.3 固体继电器的主要技术特性参数 3.2.4 固体继电器测试仪3.3 电磁继电器 3.3.1 电磁继电器主要技术指标 3.3.2 电磁继电器主要电参数的测试 3.3.3 电磁继电器的测试仪 3.3.4 电磁继电器的选择与应用3.4 继电器的筛选及筛选试验设备 3.4.1 继电器的筛选 3.4.2 继电器筛选试验设备第4章 石英晶体元件4.1 石英晶体谐振器 4.1.1 石英晶体特性 4.1.2 石英晶体谐振器型号命名方法 4.1.3 石英晶体谐振器主要特性参数 4.1.4 石英晶体谐器的用途及使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4.1.5 各类石英晶体谐振器的特点介绍4.2 石英晶体振荡器 4.2.1 普通石英晶体振荡器 4.2.2 并联型晶体振荡器的三种基本组态 4.2.3 精密晶体振荡器 4.2.4 晶体及主振电路 4.2.5 石英晶体振荡器的合理选用4.3 石英晶体滤波器 4.3.1 石英晶体滤波器的特点 4.3.2 石英晶体滤波器的应用第5章 连接器5.1 连接器的分类及型号命名方法 5.1.1 连接器的分类 5.1.2 连接器的型号命名方法5.2 连接器的主要电性能参数 5.2.1 连接器的接触电阻 5.2.2 连接器的绝缘电阻5.3 连接器的选用要求 5.3.1 一般连接器的选用要求 5.3.2 宇航用电连接器的选用要求 5.3.3 汽车连接器的选用要求 5.3.4 汽车连接器故障模式分析 5.3.5 汽车连接器的发展前景5.4 高频连接器 5.4.1 SMA型射频同轴连接器 5.4.2 SSMA型射频同轴连接器 5.4.3 SMB型射频同轴连接器 5.4.4 SSMB型射频同轴连接器 5.4.5 SBMA型射频同轴连接器 5.4.6 SMC型射频同轴连接器 5.4.7 MCX型射频同轴连接器 5.4.8 N型射频同轴连接器 5.4.9 CC11型射频同轴连接器 5.4.10 TNC型射频同轴连接器 5.4.11 BNC型射频同轴连接器 5.4.12 SAA型射频同轴连接器 5.4.13 APC3.5型射频同轴连接器 5.4.14 SBX型射频同轴连接器 5.4.15 K型射频同轴连接器5.5 低频连接器 5.5.1 低频圆形耐环境连接器 5.5.2 低频矩形连接器第6章 微波元件6.1 微波隔离器、环行器 6.1.1 主要用途 6.1.2 主要技术性能指标 6.1.3 输入输出结构 6.1.4 隔离器分类介绍 6.1.5 微带线隔离器的筛选 6.1.6 使用应注意的事项6.2 功率分配器 6.2.1 主要技术性能 6.2.2 通用功分器6.3 滤波器 6.3.1 低通滤波器 6.3.2 高通滤波器6.4 微波放大器 6.4.1 放大器主要技术参数说明 6.4.2 放大器主要技术参数定义 6.4.3 用户定制的放大器技术参数 6.4.4 几种典型的微波放大器介绍6.5 微波元件的测试 6.5.1 微波元件测试应注意的问题 6.5.2 微波测试夹具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阅读体验往往决定了一本书的生命力。这本书的另一个突出优点是其极强的“工具属性”。它并非那种需要从头读到尾的连贯性读物,而更像是一个按器件类型严密划分的、可快速检索的数据库。每种器件的介绍都遵循了高度一致的结构:首先是基本原理概述,紧接着是关键参数详解及其对系统性能的影响,最后往往附带一个实际电路中的典型应用和注意事项列表。这种清晰的逻辑结构,使得我在需要快速查找关于某类电阻的温度系数或特定二极管的浪涌电流承受能力时,能够瞬间定位到所需信息,效率极高。而且,书中所引用的技术指标和设计公式,都标注了来源或特定的参考标准,增强了内容的权威性。这种设计理念体现了编者对目标读者——忙碌的一线工程师——的深刻理解:时间是宝贵的,信息获取的效率至关重要。它完美地平衡了深度学习的需要和快速查阅的实用性。
评分当我第一次翻开这本手册时,我的第一印象是其排版之精良和信息密度之高。它完全摒弃了那种枯燥的教科书式叙述,而是采用了大量图表和工程图示来直观地解释复杂概念。比如,在讲解电感器设计准则时,书中没有堆砌复杂的公式,而是通过一张清晰的曲线图展示了磁芯损耗与工作频率、温度之间的关系,这对于选择合适磁性材料和确定最佳工作点至关重要。更让我惊喜的是,它对一些“冷门”但关键的器件也有深入的剖析,比如霍尔效应传感器在角度测量中的线性度校准方法,以及光耦隔离器件的瞬态共模抑制比($CMRR_{transient}$)的实际测量和优化技巧。这些细节往往是通用手册中会忽略的,但恰恰是项目最终成败的关键所在。我发现,这本书的设计哲学似乎是“教会读者如何思考,而非仅仅告知结果”。它引导我们理解器件的内在物理机制,从而在面对新颖或非标准应用时,能自信地预测性能边界。这种启发式的教学方法,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探索的乐趣,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
评分说实话,电子元器件这个领域发展日新月异,新材料、新工艺层出不穷。我对很多新出的SiC(碳化硅)和GaN(氮化镓)功率器件非常感兴趣,但苦于缺乏系统性的应用指南。让我感到振奋的是,这本《元件分册》在这方面也展现了极强的生命力和前瞻性。它不仅仅停留在传统的硅基器件讨论上,而是专门开辟了章节深入探讨这些第三代半导体材料的优势和挑战。书中不仅分析了它们在极高开关频率下的低开关损耗特性,还细致地阐述了由于其高 $dV/dt$ 特性带来的栅极驱动回路设计难题,以及如何通过优化布局来避免寄生振荡。这种对前沿技术的紧密跟进,极大地提升了这本书的实用价值。它不再仅仅是一本“参考书”,更像是“行业趋势的风向标”。对于那些需要设计高效率、小体积电源系统的工程师而言,书中提供的基于最新器件特性的设计案例和注意事项,简直是宝贵的财富,直接节省了我们大量的试错成本和时间。
评分这本《电子元器件应用技术手册 元件分册》简直是电子工程师的案头必备神器,我刚拿到手就爱不释手。说实话,现在市面上关于元器件的书籍汗牛充栋,但真正能做到详实、系统、与时俱进的却凤毛麟角。这本书的特点在于它的广度与深度并重,它不像某些教材那样只停留在理论推导层面,而是紧密结合了实际应用场景。比如,在介绍不同类型电容时,它不仅清晰地列出了等效电路参数(ESR、ESL),还非常贴心地分析了在开关电源纹波抑制、高频滤波、以及耦合电路中,选用MLCC、钽电容还是电解电容的具体考量点,甚至还提及了不同封装尺寸对热稳定性和信号完整性的潜在影响。翻阅其关于半导体器件的部分,比如MOSFET的选择,它详细对比了导通电阻($R_{DS(on)}$)、阈值电压($V_{GS(th)}$)以及雪崩能量($E_{AS}$)这些关键参数在电机驱动和DC-DC转换器设计中的权衡之道。这种由浅入深,直击痛点的编排方式,让初学者能迅速建立起扎实的器件认知框架,而资深工程师也能从中挖掘出优化现有设计的关键信息。它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项目经理,在你设计迷茫时,默默递过来一本写满最佳实践的“秘籍”。对于任何想在硬件设计领域走得更远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的知识体系是无可替代的基石。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罗列参数,更在于它提供了一种“设计思维的范式转移”。很多初学者常常陷入“参数堆砌”的误区,总觉得参数越好,器件越优越。然而,这本手册却巧妙地通过对比和场景分析,教会我们“合适比最好更重要”的工程哲学。例如,在讨论传感器接口电路的运算放大器选择时,它并没有直接推荐增益带宽积最高的芯片,而是详细对比了低噪声、低失调漂移与高速性能之间的取舍,特别强调了在微弱信号采集系统中,输入偏置电流对长期稳定性的致命影响。这种基于系统级需求的器件选择方法,是教科书难以提供的“软技能”。它培养了一种将单个元件置于整个系统架构中进行综合考量的能力。读完这本书,你会发现自己不再只是一个机械地套用数据表参数的“操作员”,而是真正理解了如何通过精心挑选和搭配元器件,去塑造和实现一个高性能、高可靠性的电子产品。这是一次知识的升级,而非简单的信息输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