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解惑3G业务:概念、实现和规划
定价:36.00元
作者:马华兴
出版社: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06-10-01
ISBN:978756351332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业务,主要从业务概念、业务实现流程、关键技术、关键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几个角度进行介绍。本书内容包括:通信业务发展整体分析、3G的移动视频业务、基于SIP的移动“邀请”业务、移动位务、个人信息管理(PIM)业务、基于移动内容的业务(游戏、音乐、文本……、手机凭证业务、多媒体通话业务,后,本书简要说明了整体的业务规划方法,包括业务分类、业务模型以及网络、内容、服务之于业务的三重约束关系。本书对当前通信行业所关注的3G业务进行了深入浅出的探讨和分析,并提出了业务发展的关键问题和笔者的看法。本书对业务所涉及的技术、协议、标准以及相关组织和涉及业务的各个环节、价值链都有比较全面的结合,对于业务开发、业务规划、业务管理以及学术研究、工程设计,都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希望能成为有志于移动通信业务专业的人士所的参考书。
本书可供那些在3G业务规划、建设、运营以及业务设计的进入者,以及对3G感兴趣的人员阅读参考。
目录
1 导论
1.1 写本书的目的
1.2 如何编写本书
1.3 对3G业务的理解
1.4 本书的摘要
2 面向3G的通信业务演进
2.1 应用场景引出3G业务
2.2 隔离矩阵到融合矩阵
2.3 基本业务概念的阐述
2.4 总结
3 移动视频业务
3.1 移动视频业务的概念
3.2 移动视频业务的技术实现方式
3.3 移动视频业务推广所涉及的环节
3.4 3G中该业务的技术“门槛”
4 移动“邀请”业务
4.1 “邀请”业务的概念
4.2 SIP协议
4.3 IMS
4.4 业务引擎及其实现
4.5 IMS可提供的邀请业务
5 移动位务
5.1 移动位务
5.2 移动位务相关技术
5.3 移动位务产业链及存在问题
5.4 移动位务的技术门槛
6 PIM业务及其延伸
6.1 PIM的概念和关键服务
6.2 PIM的内核——同步
6.3 PIM业务的拓宽和延伸
7 手机内容频道
8 手机凭证业务
9 多媒体通话业务
10 3G业务整体规划
缩略语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从作者遣词造句的细微之处,我感受到一种对行业深刻的理解和一种近乎偏执的追求准确性的态度。它不像某些市场导向型书籍那样,为了迎合热点而故意夸大或简化某些技术环节。相反,它似乎在努力描绘一个尽可能接近真实的业务图景,包括那些在实际部署中必然会遇到的“灰色地带”和潜在的陷阱。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思考书中提出的不同实现路径之间的权衡利弊,这迫使我不能仅仅停留在表层记忆,而是要进行深层次的逻辑构建。这种能激发读者主动思考、而非被动接受的写作风格,是我评价一本书价值高低的重要标准。这本书显然做到了这一点,它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像是一位思维的催化剂。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挺朴实,没有太多花哨的元素,倒是让我对内容的专业性有了初步的好感。我一直觉得,那些过于花哨的书籍,往往在内容深度上有所欠缺,而这种沉稳的风格,似乎预示着里面装载的是货真价实的干货。虽然我还没有完全翻阅,但光是目录的排布,就展现出一种清晰的逻辑脉络。从宏观的概念引入,到具体的实现细节剖析,再到后期的业务规划,这个结构安排得非常合理,像是为初学者量身定做的一张路线图,让人一眼就能看出学习的路径和最终能达到的目标。特别是关于“规划”那一部分,我尤其期待,因为在很多技术书籍中,实战的落地和长远考虑往往是缺失的一环,希望这本书能在这方面给我带来一些启发性的见解,让我不仅仅停留在理解“是什么”,更能明白“怎么做才能持久”。我对内容本身充满好奇,希望能尽快沉浸其中,体会作者的匠心独白。
评分我通常对这种技术类书籍的印刷质量比较挑剔,毕竟阅读过程中的视觉疲劳是影响吸收效率的关键因素。这本书的纸张选择和字体排版,给我留下了非常好的初印象。纸张的哑光处理,有效减少了反光,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酸涩。更值得称赞的是,图表和示意图的清晰度令人印象大悦。在介绍网络架构或数据流向时,那些复杂的拓扑图被清晰地呈现出来,线条分明,标识准确,这对于理解技术流程至关重要。很多技术书的图表模糊不清,或者布局拥挤,让人费解,但这本书显然在这方面投入了足够的精力。这表明作者和出版方都致力于提供一个高质量的阅读载体,而不是简单地把内容倾倒出来,这种对细节的打磨,体现了对读者体验的深度考量。
评分说实话,拿到手的时候,我本来没抱太大期望,毕竟市面上关于“3G”这类技术名词的书籍,大多在网络更新速度上跟不上时代,很多信息可能已经滞后于最新的技术演进。然而,这本书的文字风格却出乎意料地扎实和严谨,读起来不像是在堆砌教科书式的定义,反而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前辈在娓娓道来,带着一种历经沉淀后的洞察力。我尤其欣赏其中对一些复杂概念的处理方式,它并没有急于抛出结论,而是层层剥茧,用一系列精妙的比喻和类比,将那些抽象的、难以捉摸的技术点变得可视化、可感悟。这种细腻的叙述手法,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让一个非专业背景的人也能窥见其深奥之处。这种对读者体验的尊重,是很多技术作者所欠缺的,也正是我愿意继续读下去的动力。
评分我本来以为这会是一本很“重”的书,可能需要大量的专业背景知识才能啃得动,但事实证明,它在保持专业深度的同时,做到了极佳的平衡。它没有用晦涩难懂的行话来炫耀知识的壁垒,而是用一种相对平实、但又不失精确的语言来构建知识体系。这种处理方式,使得这本书的受众群体得到了极大的拓展,不仅是资深的工程师,即便是刚接触通信行业的新人,也能从中找到立足点,逐步建立起系统的认知框架。在我看来,一本真正优秀的专业书籍,应当是能够跨越经验鸿沟,连接不同知识层次的桥梁。这本书在这一点上做得非常出色,它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基础,让读者可以自信地迈向更复杂的领域探索,而非在入门阶段就被复杂的术语绊倒。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