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光电测试技术(第2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
定价:36.00元
作者:浦昭邦,赵辉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3-01
ISBN:978711128643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522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为高等工科院校“测控技术与仪器”、“光电信息工程”及“光电子技术”等专业的“光电测试技术”课程的通用教材。
本书首先系统地介绍了光度学的基本理论和光电测量的光学基础,然后深入地讲述了光电测量技术中的光源,光电变换的光子探测器件、热电探测器件和光电摄像器件及基于电子物理学的光学变换器件的基本原理和使用方法。还对常用的光电子探测器件的检测电路静态与动态设计方法和典型电路进行了论述与分析。
本书为了使读者对光电测量系统进行深入了解,对光电测量中的光束调制与扫描、非相干信号的光电变换与检测、相干变换与检测的原理与方法及其设计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后介绍了激光测量、视觉检测和光纤测量技术实用光电测量系统。
本书具有理论和实际密切结合、论述系统深入而又通俗易懂的特点,因此既可以作为相关专业的大学本科教材,也可作为研究生教材和供相关工程技术人员作为设计光电测量系统的参考资料。
目录
第2版前言
版前言
上篇 技术基础篇
章 光电测试技术概论
节 信息技术与光电测试技术
第二节 光电测试系统的组成
第三节 光电测试技术的展望及其特点
复习思考题
第二章 光电测量的光学基础
节 光谱光视效能和光度的基本物理量
一、光谱光视效能
二、光度的基本物理量
第二节 光度学基本定律
一、余弦定律
二、亮度守恒定律
三、照度与距离的二次方反比定律
第三节 光辐射在空气中的传播
一、大气衰减
二、空气湍流效应
第四节 光电测试技术中常用的光学系统
一、显微光学系统
二、望远光学系统
三、摄影系统
四、投影光学系统
复习思考题
第三章 光电测量系统中的光源与光源系统
节 光源的基本参数
一、发光效率
二、寿命
三、光谱功率谱分布
四、空间光强分布特性
五、光源光辐射的稳定性
六、光源的色温和显色性
第二节 光电测量的常用光源
一、热辐射光源
二、气体放电光源
三、金属卤化物灯
四、电致发光光源
五、激光光源
第三节 照明系统
一、照明系统的设计原则
二、照明的种类
第四节 光源及照明系统的选择
复习思考题
第四章 光电测试常用器件
节 光电器件的性能参数
一、光电器件的探测灵敏度
二、响应时间和频率响应
三、噪声等效功率
四、探测度D与比探测度D*
五、量子效率
第二节 光电发射器件
一、光电发射效应
二、光电真空器件及其特性
第三节 光电导器件
一、光电导效应
二、光敏电阻及其特性
第四节 光伏器件
一、光伏效应
二、光电池
三、光敏二极管
四、PIN光敏二极管
五、雪崩光敏二极管
六、光敏晶体管
七、光电位置器件
八、光伏器件的特性与使用要点
第五节 各种光子探测器件的性能比较和应用选择
一、接收光信号的方式
二、各种光子探测器件的性能比较
三、光子探测器件的应用选择
第六节 热电探测器件
一、热电探测器的一般原理
二、温差电偶
三、热敏电阻及其特性
四、热释电器件
第七节 光电成像器件
一、像管
二、真空摄像管
三、固体摄像器件工作原理及其参数
四、CMOS成像器件工作原理及其参数
五、CID智能相机
第八节 光调制器件
一、电光器件
二、声光器件
三、磁光器件
复习思考题
第五章 光电检测电路
下篇 应用技术篇
第六章 光束的调制与扫描技术
第七章 非相干信号的光电变换与检测
第八章 相干变换与检测方法
第九章 现代光电测试技术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我花了整整一个周末的时间来研读这本教材的绪论部分,它对我建立起对这个领域的宏观认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作者在开篇就非常巧妙地引入了光电器件与现代信息社会息息相关的应用场景,比如高分辨率显示技术、先进的传感系统等等,瞬间就点燃了我深入学习的渴望。这种“先扬其用,再探其理”的叙述方式,极大地激发了读者的内在驱动力,避免了枯燥的理论堆砌。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一些基础物理概念的阐述,如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并非是照本宣科的复述,而是融入了大量的类比和生活化的例子,使得那些原本抽象晦涩的量子力学影子被剥离开来,变得触手可及。对于我这种偏向应用研究的背景来说,这种循序渐进、贴近实践的引入方式,无疑是最高效的学习路径。
评分深入到核心章节后,我发现本书在实验方法论的介绍上达到了极高的水准。它不仅仅停留在“是什么”和“怎么做”的层面,而是着重探讨了“为什么必须这样设计”的内在逻辑。例如,在介绍某项精密光功率测量时,作者详细剖析了环境温度波动、电磁干扰以及测量仪器自身漂移这三大“隐形杀手”,并逐一给出了针对性的校准和补偿策略。这些内容绝非网络上随处可见的通用教程可以比拟,它们蕴含着多年一线工程经验的结晶。书中对不确定度分析的讲解也极其到位,不仅仅是公式的罗列,而是结合了实际测量数据进行案例剖析,让读者明白误差并非是失败的标志,而是科学认知深度的体现。读完这些章节,我感觉自己像是得到了一本实战手册,而不是一本停留在纸面上的理论参考。
评分从结构布局上来看,这部教材展现出极强的逻辑自洽性。每一章节的开始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概述,章节末尾则设有“本章小结”和“思考题”环节。尤其值得称道的是思考题的设计,它们并非简单的知识点回顾,而是需要综合运用前后章节知识才能解答的综合性问题,有些甚至涉及到前沿技术趋势的预测和分析。这使得学习过程成了一个不断建构和应用知识的动态过程,有效地避免了“学完就忘”的弊端。整体来看,这套教材的编排思路明显是按照一个受过良好训练的工程师或研究人员的知识成长曲线来设计的,从宏观到微观,从原理到应用,再到误差控制与前瞻,形成了一个完美的闭环学习体系。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相当考究,封面采用了哑光处理,手感温润细腻,色彩搭配上选择了沉稳的深蓝色系,配合着清晰锐利的白色和金色字体,整体散发出一种专业而又不失典雅的气质。内页纸张的质地也令人赞赏,不是那种廉价的、容易反光的纸张,而是略带米黄色的铜版纸,印刷字迹清晰锐利,墨色浓淡适中,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的疲劳感明显减轻了不少。尤其是那些图表和公式的排版,结构布局非常合理,关键信息突出重点,即使是初次接触这个领域的读者也能迅速抓住核心脉络。这种对细节的关注,足以体现出版方在教材制作上的匠心独厚,让持有者在翻阅使用的过程中,获得一种心旷神怡的愉悦感,远超一般教材的粗糙标准。可见,这不仅仅是一本知识的载体,更是一件值得收藏的专业工具书。
评分本书的文字风格极其严谨,但又不失一种令人信服的权威感。阅读过程中,我几乎找不到任何模棱两可的表述,所有的定义、定理和参数都力求精确无误。作者在阐述复杂的光学模型时,常常会采用多角度的论证方式,有时是基于波动理论,有时则会切换到基于粒子流的角度进行验证,这种交叉验证的方法极大地增强了结论的可靠性。此外,书中大量引用的参考文献和注释系统非常完善,每一个关键结论或技术发展点都有据可查,这对于希望进行更深层次学术探索的读者来说,无疑是提供了坚实的“立足点”。它引导着读者不要满足于表面的理解,而是鼓励去追溯知识的源头,培养批判性思维和独立研究的能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