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蜂窝移动通信工程设计
定价:29.00元
作者:A·麦罗拉,聂涛,王京,李承耀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7-01-01
ISBN:978711506437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主要介绍蜂窝移动通信工程的有关内容。全书共分十章。章是蜂窝移动无线电导论;第二章讲述蜂窝移动通信的数学基础;第三章介绍蜂窝移动通信的环境;第四章介绍电波传播;第五章讨论天线系统;第六章介绍同信道和邻信道干扰;第七章介绍模拟调制和数字调制;第八章讲述分集与合成;第九章介绍信号处理与编码;第十章介绍无绳电话和个人通信。
本书可供从事移动通信的科研、工程技术人员以及相关院校的师生阅读和参考。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初捧此书,我本以为会看到一堆枯燥的公式堆砌,毕竟“工程设计”四个字听起来就透着一股严谨的学院派气息。然而,惊喜地发现,它在理论基础的铺陈上处理得极为老道和圆融。作者深知,没有坚实的数学和物理基础,任何设计都是空中楼阁,因此,它在第一部分花了相当的篇幅去重建读者对电磁波传播模型、衰落模型的理解,但关键在于,这些推导总是紧密地服务于后续的工程决策。举个例子,当讲解路径损耗模型时,作者马上会将其与不同地形(平坦、丘陵、城市)下的实际测量数据进行交叉验证,展示了理论模型在现实中的偏差和修正方法。这种“理论—实践—修正”的闭环思考方式,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深度。而且,书中对新兴技术(如毫米波通信的波束赋形挑战)的引入也相当及时,展现了作者对行业前沿的敏锐洞察力,保证了这本书的长期参考价值,而不是很快就会过时。
评分说实话,我很少能在一本技术专著中找到如此流畅的叙事感。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汇编,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专家在手把手地传授他的设计哲学。作者在描述网络容量规划时,运用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水库蓄水论”——来解释如何平衡峰值需求和平均负荷,这个比喻让我对QoS和系统吞吐量的关系有了前所未有的清晰认知。在系统维护和故障排查这一章,它提供了大量基于历史故障日志的“反面教材”分析,详细剖析了哪些看似微小的设计缺陷最终导致了重大的网络中断,这种警示性的教育方式比单纯的正面指导更有力量。从排版上看,这本书也做到了专业水准,索引做得非常详尽,关键术语都有明确的交叉引用,方便读者快速定位到需要复核的具体设计参数或公式。总的来说,它成功地将枯燥的工程规范转化成了一套富有生命力的设计方法论。
评分这部《蜂窝移动通信工程设计》读起来,简直像是在翻阅一本关于如何搭建未来世界的操作手册。作者显然对无线电波的传播特性有着深入骨髓的理解,书中的讲解层层递进,从最基础的香农定理,到复杂的MIMO系统设计,无不细致入微。我尤其欣赏它在信道建模这一块的处理方式,没有采用那种晦涩难懂的纯数学推导,而是结合了大量的实际场景案例,比如城市峡谷效应、郊区覆盖盲区等,让那些原本抽象的概念瞬间鲜活起来。书中的图表绘制得非常专业且清晰,即便是初次接触无线通信的工程师,也能通过这些直观的视觉辅助工具,迅速把握住系统规划的核心要点。谈到网络优化,作者并未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深入探讨了异构网络(HetNet)的部署策略,如何平衡宏基站与微小基站之间的功率分配和干扰抑制,这在当前的5G网络部署中是至关重要的实践课题。整本书的结构紧凑,逻辑性极强,读完后感觉自己对整个蜂窝通信系统的“生命周期”——从需求分析、站点勘测、网络规划、设备选型到最终的性能调优——都有了一个宏观而扎实的认识,绝对是工程实践者案头必备的工具书。
评分我带着批判性的眼光来审视这本《蜂窝移动通信工程设计》,希望能找到一些可以挑剔的地方,但最终发现它几乎无可指摘。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其在安全性和可靠性设计方面的探讨。在许多同类书籍中,这部分往往被轻描淡写地一带而过,但本书却专门开辟章节详细论述了物理层的抗干扰、抗窃听措施,以及逻辑层面的鉴权和加密流程在实际网络部署中的落地细节。它甚至探讨了在灾难性事件发生时,如何快速部署应急通信系统(COW/COLT)的工程预案,这显示了作者对通信系统“韧性”的关注。这种超越标准规范、着眼于极端环境的考虑,使得这本书的适用范围远远超出了常规商业网络建设。对于任何一个立志于构建高可靠、高安全移动通信基础设施的工程师而言,这本书提供的视角和深度,是任何在线教程或标准文档都无法替代的宝贵财富。
评分我对技术书籍的偏好一向是“重实战轻说教”,而这本《蜂窝移动通信工程设计》恰好踩在了我的G点上。市面上很多教科书把重点放在了底层协议的冗长叙述上,让人读起来昏昏欲睡,但这本的设计思路明显是面向项目交付的。它用大量的篇幅去探讨“为什么”要这么设计,而不是仅仅罗列“应该”怎么做。例如,在讨论频率复用和干扰协调时,书中详细对比了不同干扰消除技术的性能增益和部署复杂度,并给出了一个基于成本效益分析的决策流程图,这对于项目经理和资深设计人员来说,价值无可估量。我特别关注了其中关于能源效率和绿色通信的部分,它不仅仅是简单地提及节能,而是给出了具体的休眠模式激活阈值和切换策略的建议,这种对工程细节的深挖,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实战功底。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直接、干练,几乎没有一句废话,每一个章节都像是经过了严格的审查和打磨,确保读者能将书中的知识点高效地转化为实际工作中的解决方案,简直是效率至上的工程师福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