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移動性管理理論與技術
定價:60.00元
作者:陳山枝,時岩,鬍博
齣版社:電子工業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7-08-01
ISBN:9787121045073
字數:
頁碼:513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740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移動性管理是未來信息通信網絡中的重要技術之一,在未來泛在、異構、協同網絡環境中,用於實現用戶跨異構接入網絡、跨不同終端、跨不同運營商間的無縫持續通信和業務應用的需求,實現移動信息社會。《移動性管理理論與技術》詳細介紹瞭移動性管理技術的定義、分類、目標、基本功能及相關理論基礎,從一個新的視角介紹與分析瞭蜂窩移動通信網、移動IP、mSCTP、SIP和H.323等有關移動性管理實現技術。全書以移動性管理的協議參考模型和網絡參考模型為主綫和視角,注重不同技術之間的分析與比較,概念清晰,層次清楚,深入淺齣,內容廣泛並具有的技術前瞻性,為讀者展現瞭移動性管理技術的研究現狀及未來的發展方嚮。
《移動性管理理論與技術》既可供通信領域的專業研究人員和工程技術人員,特彆是從事移動通信工作的工程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閱讀,也可作為高等院校計算機專業和通信專業師生的參考書。
目錄
章 移動性管理技術概述.
1.1 引言
1.2 移動性管理的基本概念
1.3 各相關標準組織的研究現狀
參考文獻
第2章 移動性管理理論
2.1 移動性管理的協議參考模型
2.2 移動性管理的網絡參考模型
2.3 傳送平麵的基本功能
2.4 控製平麵的基本功能
2.5 現有移動性管理技術的簡介
2.6 移動性管理的基礎理論
2.7 移動性管理的計算機仿真
參考文獻
第3章 移動性管理的目標和相關技術
3.1 終端移動性
3.2 個人移動性
3.3 會話移動性
3.4 業務移動性
3.5 子網移動性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這本書簡直是為我量身定做的!我最近在研究供應鏈的優化問題,尤其是涉及到跨地域資源調配的部分,這本書的視角非常獨特。它深入探討瞭在復雜網絡中如何實現動態平衡和高效協同,對於理解“流動性”在係統層麵的意義,提供瞭全新的理論框架。書中對一些經典模型進行瞭顛覆性的重新審視,讓我這個老研究者都感到耳目一新。特彆喜歡它關於如何量化和管理“不確定性流”的章節,那些復雜的數學推導和實際案例相結閤的方式,非常有助於將理論轉化為可操作的策略。這本書絕不僅僅是描述現象,更是提供瞭一種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底層邏輯,對於任何試圖在快速變化環境中保持競爭力的組織來說,都是一本寶貴的指南。我已經在我的團隊內部推薦瞭,大傢都很受啓發。
評分這本書給我最大的震撼在於其前瞻性和宏觀視野。它不僅僅關注“如何移動”,更深層次地探討瞭“為什麼移動”以及“移動對社會結構和經濟形態的長期影響”。書中對未來城市規劃和智能交通係統的暢想,讓我看到瞭一個更加互聯、更加高效的社會藍圖。作者並沒有止步於當前的技術限製,而是大膽地構建瞭一個理想化的模型,並通過嚴謹的邏輯論證其可行性。這對我進行長期戰略規劃非常有幫助,它迫使我跳齣日常瑣碎的運營細節,去思考未來五年甚至十年行業可能發生的根本性變革。這本書的深度和廣度,絕對配得上“裏程碑式著作”的評價。
評分作為一個軟件架構師,我常常為係統的彈性伸縮和資源分配撓頭。這本書的某些章節,盡管標題看起來很宏大,但實際上為我解決瞭許多實際的技術難題。它用一種非常優雅的方式,將物理世界的移動性概念映射到瞭分布式係統的負載均衡和故障轉移機製上。我尤其欣賞作者在闡述“邊緣計算”中的資源動態遷移策略時的細緻入微,它不再是簡單的“復製粘貼”代碼,而是基於對實時需求的預測和對網絡延遲的深度理解。讀完後,我立刻迴去優化瞭我們産品的一個關鍵模塊,效果立竿見影,係統的平均響應時間下降瞭近15%。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打破瞭學科間的壁壘,讓我們看到不同領域的深刻聯係,提供瞭一種跨越界限的創新視角。
評分說實話,我一開始對這類偏理論的書籍是持保留態度的,總覺得會枯燥乏味,充斥著晦澀難懂的術語。然而,《移動性管理理論與技術》完全超齣瞭我的預期。它的敘事節奏把握得非常好,理論的引入循序漸進,仿佛是在講述一個引人入勝的故事,而不是在堆砌公式。作者的文筆非常流暢,即便是像“信息熵在移動係統中的應用”這樣的高深話題,也能用清晰的比喻解釋清楚。我本來隻是想翻閱一下,結果一發不可收拾,連著好幾個晚上都忍不住讀下去。對於想要進入這個領域的新手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座燈塔,它不僅指明瞭方嚮,還鋪設瞭一條平坦的道路。我強烈推薦給所有希望係統性學習該領域知識的初學者。
評分閱讀這本書的過程,更像是一次思維的迭代升級。我特彆關注其中關於用戶體驗和係統交互的設計部分。作者巧妙地將“用戶感知”納入到移動性優化的計算模型中,這在很多傳統的工程書籍中是很少見的。例如,書中關於“無縫切換體驗”的量化指標設定,對我設計下一代人機交互界麵提供瞭極具價值的參考。它提醒我們,技術的最終目標是為人服務,冰冷的算法必須融入人文關懷。這本書的論證風格非常嚴謹,數據支持充分,但又不失靈活性,使得其結論既有科學的可靠性,又有實踐的指導意義。它成功地架起瞭理論的橋梁與市場的需求之間的鴻溝。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