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决定宝宝一生的经典育儿法(0-1岁)(辣妈育儿)
定价:39.00元
作者:林久治
出版社:广东科技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2-01
ISBN:978753596467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决定宝宝一生的经典育儿法(0~1岁)(辣妈育儿)》针对0~1岁宝宝不同时期的发育特征、饮食特点、常见病护理、智能开发等方面展开详细的解说,从而协助父母尽早培养宝宝的情商、健康的体魄,以及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技能……帮助宝宝开展全面的早期教育发展,为他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是一本科学、实用、可以帮你开发宝宝智力潜能的好书,让你花*少的钱,操*少的心,培养出聪明好学、健康快乐的宝宝。
内容提要
《决定宝宝一生的经典育儿法(0~1岁)(辣妈育儿)》一书介绍了宝宝的合理喂养、保健、疾病预防和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等方面的知识。通过触摸,交流,活动、游戏,视觉,喂食等各方面父母与孩子的互动,开启宝宝的大脑发育机关。根据宝宝大脑发育情况,科学制定早教方案。如何对宝宝进行早期智能开发,也是新手父母*关心的问题,这对于新手父母和即将成为父母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为他们提供了一套能够亲身实践,使自己宝宝的智力得到超常发展的家教方案。
目录
目录
Part01好妈妈不可不知的育儿经
1把握01岁,铸就天才宝宝
2 成就天才宝宝很简单
3 好妈妈如何培养聪明宝宝
3 不要吝啬你对宝宝的爱/积极回应宝宝/与宝宝说话/帮宝宝建立秩序/鼓励宝宝安全探索
4 为什么01岁决定宝宝一生
4 秩序的敏感期/动作的敏感期
5 语言的敏感期/感官的敏感期
6 01岁宝宝成长中的大事件
6 追视移动物体/抬头/抓握及倒手
7 独坐/咿呀出声/转向声源/说出个词/次迈步
8 01岁宝宝智力开发的“三部曲”
8 0~6个月:建立安全与依恋关系/7~9个月:好奇心的初步萌发
9 10~12个月:探索精神进一步激发
10 吃对吃好,对宝宝都很重要
10 抓住大脑发育关键期
11 补钙要从未出牙开始/补充造血物质要及时/结合宝宝各阶段的消化生理特点挑选食物
12 03个月:母乳,宝宝的健康之源
12 母乳——营养的食品/哺乳也要讲技巧/从口吸吮开始/让宝宝吸空乳房
13 让宝宝吃得更舒服/防止宝宝溢奶/让宝宝健康“过百岁”/妈妈营养好,宝宝吃得饱/保护好宝宝的“营养仓库”
14 46个月:妈妈,我要吃辅食
14 宝宝的口美食/辅食添加讲时机/新手妈妈喂养要领/根据季节和身体状态添加辅食
15 4~6个月宝宝健康饮食小餐桌
好妈妈需要的营养秘籍
营养饮食,聪明宝宝从吃开始
Part02
18 78个月:把握出牙关键期
18 宝宝辅食要多样化/宝宝偏食怎么办/提高宝宝吃功/调整宝宝饮食时间
19 7~8个月宝宝健康饮食小餐桌
22 910个月:让宝宝顺利度过断奶期
22 三餐三点有讲究
23 改变宝宝的饮食规律/适当增加固体食物/给宝宝固定的餐位和餐具/不要让宝宝过量喝牛奶/添加辅食的注意要点
24 和大人一起吃饭的注意事项/宝宝断奶后的饮食/应该让宝宝少吃的食品
25 让宝宝愉快进餐/掌握正确的断奶方法
26 预防断奶综合征
27 训练宝宝的咀嚼能力
28 9~10个月宝宝健康饮食小餐桌
32 1112个月:给宝宝科学的营养餐
32 11~12个月宝宝的喂养要点/注重规律的饮食习惯/补充营养的注意事项
33 爱上纯天然食品/如何给宝宝喂鱼
34 胖宝宝和瘦宝宝的营养菜单/纠正宝宝偏食的习惯
35 巧为宝宝补充水果
36 让宝宝习惯用杯子喝水/宝宝不爱吃蔬菜的对策
37 培养宝宝独立吃饭
38 11~12个月宝宝健康饮食小餐桌
40 益智又营养——影响宝宝大脑发育的食物
42 了解宝宝的健康指标
42 身体状况
43 体温高低/睡眠状况/呼吸状况/脉搏状况/呕吐现象
44 日常护理让宝宝更健康
44 身体护理:保护宝宝的眼睛和耳朵
45 口腔护理:关爱宝宝的乳牙
47 头发护理:正确打理宝宝的头发
48 指甲护理:给宝宝修剪小指甲
49 皮肤护理:细心呵护宝宝的面部和皮肤
50 清洁护理:掌握给宝宝洗澡的正确步骤
51 睡眠护理:让宝宝香香甜甜睡好觉
53 排泄护理:了解宝宝大便中的健康信息
55 怀抱护理:掌握抱宝宝的正确姿势
56 穿着护理:正确把握宝宝的穿衣问题
58 安全护理:消灭生活中的危险隐患
59 户外护理:带宝宝外出的注意事项
60 宝宝常见不适的护理
60 吐奶和溢奶
61 咳嗽
62 呕吐
63 流口水
64 流鼻血
65 多汗
66 发热
67 高热惊厥
68 出牙期不适
69 头痛
70 过敏反应
71 腹泻
72 便秘
73 食物反流
74 宝宝常见病对症调理和食疗
74 感冒
75 感冒对症食疗小餐桌
76 鹅口疮
77 鹅口疮对症食疗小餐桌
78 流行性腮腺炎
79 流行性腮腺炎对症食疗小餐桌
80 贫血
81 贫血对症食疗小餐桌
82 水痘
83 水痘对症食疗小餐桌
84 湿疹
85 湿疹对症食疗小餐桌
86 哮喘
87 哮喘对症食疗小餐桌
每个细节都会影响宝宝健康
科学护理,宝宝不生病的秘诀
Part03
108 摩中脘/搓摩胁肋/按天枢/点揉中极
109 拿肚角/点按气海/分推腹阴阳/揉运膀胱
110 上肢部按摩——增强抵抗力不生病
111 补脾经/补心经/平肝经
112 清肺经/清肾经/补胃经
113 掐胆经/补大肠经/补小肠经
114 掐三焦/推六腑/运五经/推指三关
115 掐小天心/揉总筋/揉板门
116 掐少商/掐商阳/掐中冲/掐老龙
117 掐端正/掐关冲/掐少泽/揉上马
118 掐揉合谷/揉阳池/按揉外关/点按内关
119 拿揉列缺/揉曲池/推三关
120 腰背躯干按摩——身体挺拔长得快
121 揉大椎/按揉大杼/拿肩井/揉风门
122 按揉天宗/按揉肺俞/按揉脾俞/按揉肝俞
123 按揉胆俞/按揉胃俞/按揉心俞/按揉肾俞
124 按揉命门/擦八/按揉大肠俞/按揉腰阳关
125 推脊法/揉龟尾/推上七节骨/旋揉长强
126 下肢部按摩——跑跑跳跳更有力
127 拿揉阴包/推箕门/按揉百虫窝/拿膝眼
88 宝宝需要你的抚触
88 对宝宝抚触按摩的基本手法 要求
89 抚触按摩的注意事项
90 好妈妈必学的宝宝抚触法
90 抚触前的准备事宜/抚触时间/不宜抚触的情形/抚触要点
91 抚触面部/抚触胸部
92 抚触腹部/抚触上肢
93 抚触下肢
95 抚触背部
96 头面部按摩——开发智力更聪明
97 按揉天心/推坎宫/掐天庭/推攒竹
98 按揉眉心/掐人中/分推年寿/揉准头
99 掐山根/掐承浆/按揉睛明/按揉承泣
100 按揉四白/按揉攒竹/按揉球后/按揉鱼腰
101 按揉瞳子/按揉丝竹空/按揉阳白/揉迎香
102 揉太阳/揉颊车/揉耳门/揉听宫
103 揉听会/分推囟门/按揉百会/按揉四神聪
104 按揉风府/按揉翳风/拿风池/按揉安眠
105 推天柱/推率谷/按揉百劳/按揉廉泉
106 胸腹部按摩——吃饭香香不挑食
107 按揉天突/分推膻中/掐乳旁/根
做宝宝的专业抚触师
抚触按摩,教你养个壮宝宝
Part04
128 点按委中/按揉阳陵泉/按揉阴陵泉/掐揉足三里
129 按揉上巨虚/按揉丰隆/掐揉前承山/拿后承山
130 按揉三阴交/掐揉解溪/掐揉复溜/拿仆参
131 推涌泉/掐揉昆仑/点按太溪/掐揉太溪
132 均衡开发宝宝的左右脑
132 左脑功能/右脑功能
133 左右脑如何合作/全脑开发战略/宝宝左脑、右脑智能测评标准
134 语言智能
134 语言智能可以促进其他智能的发展/宝宝语言智能的培养
135 激发宝宝的说话兴趣/经常与宝宝进行语言交流
136 逐步训练宝宝的发音/创造良好的语言氛围/让宝宝听懂自己的名字
137 进行语言训练的注意事项/听故事能促进语言能力的发展
138 进行语言训练要教宝宝理解其含义/训练宝宝的会话能力要联系生活
139 利用录音引导宝宝发声
140 0~1岁宝宝语言智能开发小游戏
142 逻辑思维智能
142 逻辑思维有利于培养理性的思维能力/0~1岁宝宝逻辑思维智能的特点/正确开发0~1岁宝宝的逻辑思维智能
143 新生宝宝的味觉、嗅觉和触觉训练
144 0~1岁宝宝逻辑思维智能开发小游戏
146 数学智能
146 数学智能是宝宝重要的基础智能/使宝宝有数量的概念/发展宝宝的初等分类行为
147 帮助宝宝分清多和少
148 0~1岁宝宝数学智能开发小游戏
150 自然智能
150 观察力的培养/收集与分类/尝试与锻炼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
全能开发,让宝宝赢在起跑线
Part05
151 熏陶与研究/正确评估孩子的自然智能
152 0~1岁宝宝自然智能开发小游戏
154 听觉记忆智能
154 宝宝听力的发育规律/促进听觉发育有妙招
155 给宝宝提供适当的听觉刺激/循序渐进地锻炼宝宝的听力/让宝宝辨别不同的声音
156 0~1岁宝宝听觉记忆智能开发小游戏
158 形象思维智能
158 形象思维的重要性/正确开发宝宝的形象思维能力
159 对宝宝进行综合感官训练/对宝宝进行辨别声音的训练/引导宝宝的模仿行为/带宝宝欣赏大自然
160 训练宝宝认识外界事物/注重培养宝宝的艺术素质
161 教宝宝认识颜色
162 0~1岁宝宝形象思维智能开发小游戏
164 空间智能
164 给宝宝插上想象的翅膀/空间智能强是宝宝的特征/宝宝的空间智能训练
165 空间智能创造无限艺术可能/强化宝宝的空间认知能力
166 0~1岁宝宝空间智能开发小游戏
168 创造性思维智能
168 让宝宝的创造性思维更顺利地发展
169 为宝宝营造充满创新意识的家庭氛围/善于激发宝宝的好奇心
170 0~1岁宝宝创造性思维智能开发小游戏
172 肢体协调智能
172 肢体协调智能的有效开发/肢体协调智能发展的关键期/肢体协调智能的日常锻炼
176 0~1岁宝宝肢体协调智能开发小游戏
178 视觉记忆智能
178 视觉记忆智能促进大脑开发/宝宝视觉发育的7个阶段
179 视觉训练要动静结合
180 0~1岁宝宝视觉记忆智能开发小游戏作者介绍
林久治,知名儿科病理专家,首都儿科研究所研究员。1958年自北京大学医学部毕业,分配到中国医学科学院儿科研究所,参与了首都儿科研究所的筹建和发展,是首都儿科研究所的元老之一。50年来主要从事儿科基础医学领域的研究。上世纪80年代中期,率领全国六大区主要城市的儿科病理专家共同完成了《全国新生儿死因分析》等重要课题,并获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曾参加全国出生缺陷监测及973国家大项目的研究工作。先后发表了学术论文近百篇,多次获科学技术进步奖。
文摘
序言
这本书在我家宝宝刚出生那会儿就入手了,当时真的是新手爸妈,对什么都不太了解,看到这本书的标题“决定宝宝一生的经典育儿法”就觉得特别有分量,而且还带着“辣妈育儿”的标签,感觉会很有实操性,也比较接地气。广东科技出版社也算是个老牌出版社了,质量应该有保证。翻开第一页,就被里面的一些小故事吸引了,不是那种冷冰冰的说教,而是通过一个个生活化的场景,讲述了一些育儿理念,比如关于建立亲密关系的早期探索,以及如何理解宝宝的非语言信号。书里讲到,0-1岁是宝宝大脑发育最关键的时期,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个眼神、一个拥抱,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宝宝的性格形成和安全感建立。其中关于“回应式照料”的部分,我印象特别深刻。作者强调,当宝宝哭泣时,并不是所有哭泣都需要立刻制止,而是要学会分辨宝宝哭泣背后的需求,是饿了、困了、尿布湿了,还是只是需要安抚和陪伴。我当时就跟着书里的建议,尝试着在宝宝哭的时候,先观察一下,然后根据情况做出回应。比如说,如果宝宝只是哼唧,我就轻轻地摇晃他,唱摇篮曲;如果是大哭,我就先检查一下尿布,喂奶,然后再抱起来安抚。这种循序渐进的回应方式,慢慢地,我发现宝宝好像越来越少无故哭闹了,情绪也似乎更稳定了。而且,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关于“正面管教”的萌芽,虽然0-1岁的孩子谈不上“管教”,但作者通过鼓励、示范的方式,引导父母如何与宝宝互动,如何建立健康的依恋关系,为将来的管教打下基础。比如,关于辅食添加的部分,不是简单地列出食物清单,而是强调要尊重宝宝的意愿,让他自己去探索,去感受食物的质地和味道。我当时就有点纠结,怕宝宝不爱吃,怕他营养不够,但书里说,早期对食物的负面体验可能会影响他未来的饮食习惯,所以要多些耐心和鼓励。我照着做了,宝宝一开始确实有点抗拒,但慢慢地,他好像也越来越享受吃饭的过程了,甚至会主动伸手去抓食物,虽然弄得到处都是,但我能看到他眼中的好奇和满足。
评分我买这本书的初衷,其实是有点“病急乱投医”的感觉。我家的宝宝,大概从三个月开始,就进入了一个“哼哼唧唧”模式,白天还好,晚上简直是噩梦。睡一会儿就醒,然后就开始哭,怎么哄都哄不好。婆婆说,这是“夜醒”,很正常,但我觉得我快要被逼疯了。我抱着这本书,重点翻找关于“睡眠”的部分。书里关于睡眠的讲解,真的非常详细,不仅仅是告诉你如何让宝宝睡得更久,还深入分析了宝宝睡眠的周期,不同月龄宝宝的睡眠特点,以及导致夜醒的常见原因。它提到,有些夜醒是因为饥饿,有些是因为不适,但还有一些,可能仅仅是因为宝宝需要安全感,需要父母的陪伴。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我之前可能过于关注“让他睡着”,而忽略了“如何让他睡得安心”。我开始尝试书里提到的一些方法,比如在睡前给宝宝做一些放松的活动,像轻轻按摩,播放轻柔的音乐。我还在宝宝的床边放了一个安抚巾,据说是模仿妈妈的味道,能够给宝宝带来安全感。一开始效果并不明显,但坚持了一段时间后,我发现宝宝的夜醒次数好像真的在慢慢减少,而且醒来后哭闹的时间也变短了。最重要的是,我不再像之前那样焦虑,而是能够更平静地去应对宝宝的夜醒。这本书还强调了“父母自身状态”的重要性。它说,如果父母长期处于睡眠不足、情绪低落的状态,会对宝宝的睡眠产生负面影响。这句话让我警醒。我意识到,我需要调整自己的心态,也需要寻求家人的支持,共同面对宝宝的睡眠问题。这本书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前进的方向,让我不再迷茫。
评分作为一名全职妈妈,我每天都围着宝宝转,感觉自己的生活就只剩下喂奶、换尿布、哄睡。有时候会觉得特别无聊,有时候又会觉得压力山大,不知道自己做得够不够好。这本书,就像是我的“精神加油站”,让我在育儿的道路上,重新找到了方向和乐趣。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父母自我成长”的部分。它并没有把父母定位成“被动接受者”,而是鼓励父母积极学习,不断反思,成为更好的自己,从而更好地陪伴孩子。书中提到,0-1岁是建立安全依恋关系的关键时期,而这种关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父母的投入和回应。我之前觉得,只要把宝宝照顾好,不让他生病,不让他挨饿,就是尽职尽责了。但这本书让我明白,情感的连接,心灵的沟通,同样重要。我开始尝试放下手机,多花时间陪宝宝玩一些不需要“技巧”的游戏,比如只是静静地看着他,和他一起模仿他的表情,或者只是轻轻地哼唱一些童谣。我发现,原来带宝宝也可以这么有趣,这么有意义。书中还提到了关于“允许犯错”的理念。我是一个比较追求完美的人,所以很多时候,我会因为宝宝的一些小失误而感到焦虑。比如,宝宝第一次尝试自己抓勺子,把饭菜弄得到处都是,我当时就有点心疼,也怕弄脏地板。但书里说,这些都是宝宝学习的过程,父母的包容和鼓励,才能让他更有信心去尝试。我慢慢调整了自己的心态,现在,当宝宝又一次把饭菜弄得到处都是的时候,我更多的是微笑,然后和他一起收拾。这种心态的转变,让我感觉自己也变得更轻松了。
评分我一直觉得,育儿是一门“艺术”,需要耐心、智慧和爱。而这本书,就像是一本“艺术家手册”,给了我很多灵感和指导。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个体差异”的强调。它并没有把所有的宝宝都放在一个模子里去衡量,而是强调每个宝宝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自己的成长节奏和特点。我当时就因为我家宝宝不如别人家的孩子爬得快而感到焦虑,晚上辗转反侧睡不着。翻到书里关于“运动发展”的部分,作者提到,每个宝宝的运动发展都有自己的规律,有些宝宝天生就比较“宅”,有些则比较“好动”,只要宝宝的身体发育是正常的,就不需要过于担心。这句话真的让我如释重负。我开始放宽心态,不再拿我的宝宝去和别人家的孩子比较,而是更加关注他自身的进步。书中还提到了关于“父母的榜样作用”。它说,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宝宝。这一点我深有体会。我记得有一次,我因为一些工作上的事情心情不好,在家唉声叹气的。宝宝看到我这样,也开始变得闷闷不乐,不愿意玩耍。那一刻我才意识到,我的情绪真的会影响到他。从那以后,我更加注意调整自己的情绪,努力在宝宝面前展现出积极、乐观的一面。这本书不仅仅是教我如何带孩子,更是教我如何成为一个更好的父母。
评分我之所以会选择这本书,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贴合了我对早期教育的理解。我一直认为,0-1岁虽然是宝宝的“黄金期”,但并不是要去“灌输”什么知识,而是要“引导”和“激发”。这本书在这一点上做得非常到位。它没有提倡过早的智力开发,而是强调要通过日常的互动,来促进宝宝的认知、情感、社交和运动能力的发展。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感官体验”的介绍。它列举了很多简单易行的活动,比如让宝宝触摸不同材质的物体,听不同的声音,闻不同的气味。我当时就照着做了,带着宝宝去户外玩,让他感受风吹过脸颊的感觉,听鸟儿歌唱的声音;在家,我会让宝宝触摸各种颜色的积木,玩水,玩沙子。这些看似简单的活动,却能够极大地丰富宝宝的感官体验,促进他的大脑发育。书中还提到了关于“模仿学习”的重要性。宝宝在这个阶段,最主要的学习方式就是模仿。我当时就刻意地在宝宝面前做出一些夸张的表情和动作,鼓励他模仿我。比如,我张大嘴巴,发出“啊”的声音,宝宝就会好奇地看着我,有时候也会尝试着模仿。这种互动,不仅让宝宝觉得有趣,也能够锻炼他的观察力和模仿能力。这本书让我意识到,育儿并不是一件“辛苦”的事情,而是一件充满“发现”和“惊喜”的过程。当我看到宝宝因为一个简单的游戏而露出灿烂的笑容时,我感觉自己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评分说实话,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并没有对它抱有太高的期望,毕竟市面上育儿书太多了,质量参差不齐。但这本书给我带来了不少惊喜。我最欣赏的是它那种循序渐进、由浅入深讲解的方式。不像有些书,上来就给你讲很多理论,让你觉得云里雾里。这本书从最基础的生理需求开始讲起,比如睡眠、喂养、排泄,然后慢慢过渡到情感需求、认知发展。我觉得对于新手父母来说,这种节奏感非常重要,能够让我们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学习和实践。特别是关于“睡眠训练”的部分,我之前一直很纠结,怕对宝宝不好,也怕自己坚持不下来。这本书没有强行推崇某种极致的睡眠训练方法,而是介绍了多种方法,并强调要根据宝宝的个体差异和家庭情况来选择,最重要的是要理解睡眠的规律,建立良好的睡眠习惯。我当时就按照书里建议的,尝试着在宝宝睡前进行一些安抚仪式,比如洗个澡,讲个故事,然后把他放到婴儿床里。一开始宝宝也会哼唧,但我尽量不去立刻抱他,而是等他平静下来再轻轻拍拍他。这本书让我明白,睡眠训练不是让宝宝哭到睡着,而是帮助他学会自我安抚,建立安全感。这种温和的方式,让我更容易接受,也更容易坚持。此外,书中关于“早期阅读”的建议也让我受益匪浅。我之前觉得宝宝那么小,根本听不懂,为什么要给他读书?但书里解释说,早期阅读不仅仅是认识字,更是培养宝宝的语感、想象力,以及和父母之间的亲密关系。我开始每天给宝宝读绘本,虽然他可能不懂内容,但他享受这个过程,享受我的声音,享受我们之间的亲密时光。现在,宝宝已经一岁多了,他看到书就会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手指着图画,咿咿呀呀地说着什么,我觉得这和早期阅读的坚持是分不开的。
评分这本书我大概是在宝宝快满一岁的时候开始看的。虽然已经经历了一年的“实战”,但总觉得还有很多地方做得不够好。这本书就像一本“总结”和“提升”的指南,让我看到了自己育儿过程中的一些盲点。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早期语言发展”的探讨。它并没有提倡过早教宝宝识字,而是强调要通过大量的语言输入,来为宝宝打下语言基础。书中提到,父母要多和宝宝说话,即使宝宝还不能理解,也要坚持用清晰、有逻辑的语言描述周围的环境,描述宝宝正在做的事情。我当时就意识到,我平时和宝宝的交流,可能还不够丰富。我开始有意识地增加和宝宝的对话,比如,当宝宝在玩玩具的时候,我会描述玩具的颜色,形状,以及他正在进行的动作;当带他出门的时候,我会告诉他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这种“大量的语言输入”,让宝宝的词汇量和语言理解能力都得到了明显的提升。此外,书中还提到了关于“观察”的重要性。作者鼓励父母要学会观察宝宝,去发现他的兴趣点,去了解他的需求。我之前可能更多的是根据书本上的理论去做,而忽略了去观察我的宝宝。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每个宝宝都是不同的,需要父母用心去观察,去发现他独特的闪光点。我开始花更多的时间去观察宝宝,去了解他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然后根据他的特点来调整我的育儿方法。这种“以宝宝为中心”的育儿理念,让我感到非常受用。
评分作为一名二胎妈妈,我不得不说,第一胎的时候,我真的是两眼一抹黑,什么都凭感觉。到了二胎,虽然经验多了些,但还是会遇到一些新的困惑。这本书,就像是给我这位“老司机”又加了一层“导航”。它并没有因为我是二胎妈妈就显得“不够用”,反而提供了一些更深层次的思考。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情绪管理”的部分,不仅仅是宝宝的情绪,还有父母的情绪。它强调,父母如果能够有效地管理自己的情绪,就更能以平和的心态去应对宝宝的各种状况,而不是被宝宝的情绪牵着鼻子走。我记得有一次,小宝因为我给他喂的辅食不是他想要的,就开始大哭大闹,薯条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在那边“控诉”我。我当时真的有点烦躁,差点就脱口而出说“你怎么这么不懂事”。但猛然想起书里讲的“情绪暂停”,我深吸一口气,离开了房间几秒钟,等情绪稍微平复了,再回到宝宝身边。然后,我蹲下来,用平和的语气对他说:“宝贝,妈妈知道你现在很生气,但是你这样哭闹,妈妈也很难受。”我尝试着去理解他的感受,虽然他才一岁,但我知道他能感受到我的情绪。书里还讲到,0-1岁的宝宝,很多行为都是在试探边界。他们会扔东西,会咬人,会拒绝。这并不是故意的“坏”,而是他们探索世界的方式。这本书让我不再把宝宝的这些行为简单地理解为“不听话”,而是去思考背后的原因。比如,宝宝喜欢把东西扔出去,我不会立刻生气,而是引导他:“宝宝,我们把积木扔到篮子里,好不好?”这种“引导”比“阻止”有效得多。而且,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很吸引我,它不是那种枯燥的学术论文,而是充满了生活气息,有很多贴近实际生活的案例,读起来一点也不觉得累。
评分我之所以会选择这本书,主要是看中了它“经典育儿法”这几个字。我总觉得,经历过时间考验的育儿方法,一定是有其独到之处的,不会像某些“网红”育儿法那样,可能昙花一现,甚至存在争议。而且,0-1岁这个阶段,真的是让很多新手父母头疼的时期。宝宝不会说话,只能用哭闹来表达一切,很多时候我们都猜不透他到底想要什么,感觉像是在“猜谜”。这本书就像一本“解码器”,帮助我们理解宝宝的各种信号。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情绪安抚”的章节。它没有空泛地说“要安抚宝宝”,而是给出了很多具体的方法,比如如何拥抱,如何轻拍,如何使用舒缓的音乐,甚至是如何调整自己的情绪来影响宝宝。我记得有一次,宝宝连续哭闹了好几个小时,我当时也是心力交瘁,几乎要崩溃了。翻到书里的这一页,看到作者说,父母的情绪会传染给宝宝,如果父母自己很焦虑,宝宝也会感受到,哭得更厉害。这句话如同一剂定心丸,让我冷静下来。我深吸一口气,抱起宝宝,虽然我知道我可能还是不知道他到底为什么哭,但我努力用平静、温柔的声音对他说:“宝贝,妈妈在这里,妈妈爱你。”奇妙的是,宝宝好像真的感受到我的平静了,哭声渐渐小了,最后竟然在我怀里睡着了。这本书还提到了关于“玩中学”的理念,提倡父母多花时间陪伴宝宝,用游戏的方式来促进他的认知发展。我之前总觉得,带宝宝就是喂奶、换尿布、哄睡觉,好像没有什么“学”的地方。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每一次的互动,每一次的游戏,都是宝宝学习的机会。比如,我会在宝宝醒着的时候,拿出一些色彩鲜艳的玩具,和他一起玩,教他认识颜色,教他抓握,教他发出声音。书里还提到,即便是简单的“躲猫猫”游戏,也能帮助宝宝建立“物体恒存”的概念,让他知道即使看不见妈妈,妈妈也并没有消失。这种从玩乐中学习的理念,让带宝宝变得不再枯燥,而是充满了乐趣和成就感。
评分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最先吸引我的是封面的设计,很温馨,很亲切,感觉就像是妈妈的怀抱。翻开书,果然没有让我失望。它以一种非常柔和、充满爱意的方式,讲述了0-1岁宝宝的成长密码。我最欣赏的是它关于“建立亲密关系”的论述。书中强调,在这个阶段,父母和宝宝之间的亲密关系,是宝宝未来心理健康发展的基石。它并没有把亲密关系简单地理解为“抱抱”,而是深入探讨了眼神交流、语气语调、身体接触等多种方式。我记得当时我正好在学习如何处理宝宝的“分离焦虑”。书里提到,当宝宝开始出现分离焦虑时,父母不要过于恐慌,而是要用耐心和拥抱来告诉他,即使分开,父母也依然爱他,并且很快就会回来。我尝试着在离开宝宝去上洗手间的时候,先安抚他,告诉他我要去哪里,什么时候回来,然后给他一个拥抱。刚开始宝宝还是会哭,但慢慢地,他好像也开始理解了。这本书还让我意识到,“倾听”的重要性。不仅仅是听宝宝哭,更是要“听”他发出的每一个声音,每一个表情背后的含义。我开始尝试在和宝宝互动的时候,更加注重他的反应,去解读他想要表达什么。比如,当他发出“咿咿呀呀”的声音时,我会认真地回应他,模仿他的声音,或者用语言去描述他正在做的事情。这种“回应式”的互动,让宝宝感觉被理解,被重视,从而更有安全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