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文化遗产研究》(第七辑) | 作者 | 徐新建 |
| 定价 | 45.00元 | 出版社 | 四川大学出版社 |
| ISBN | 9787561495667 | 出版日期 | 2016-06-01 |
| 字数 | 页码 | 197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群体、团体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文化遗产研究(第七辑)》主要包含了《成都记忆:千年天府形、象、神》、《地域与文学——特兰西瓦尼亚人小说的文学—人类学解读》、《从接受反应到文学生活——“文学生活”概念的溯源与现状》、《关于中国丝绸外贸史的一些研究》等文章。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城市与遗产 成都记忆:千年天府形、象、神 城市规划、城市营销与城市认同——卢端芳教授访谈录 地方、国家与世界互动中的遗产建构——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考察 “活化”遗产:城市文化的保护实践 丝路遗产 关于中国丝绸外贸史的一些研究 意大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翁布里亚的“塞加拉维奇亚”民间戏剧 文学人类学 地域与文学——特兰西瓦尼亚人小说的文学—人类学解读 社会信仰的民族符号学研究——符号学研究 《格萨尔王传》与荷马史诗结构艺术成就论衡 求来异邦新声 催醒愚弱国民——简论鲁迅文学新路之奠基 文学生活 从接受反应到文学生活——“文学生活”概念的溯源与现状 喀什维吾尔族的文学生活——个案视角下的初步认知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生活:多学科对话 泰语文学:创作与评论 “网络文学生活”探析 阿来研究及藏区文学研究的新发展——“第二届阿来文学创作暨藏区文学创作研讨会”综述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翻阅《文化遗产研究》(第七辑)这本书,我仿佛置身于一个由历史碎片和文化符号构成的浩瀚星河。我一直坚信,每一件文物,每一处遗址,都可能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一个文明的印记。我特别关注这本书中是否有对文化遗产的“活化”和“利用”进行深入的探讨。毕竟,保护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利用,让这些珍贵的遗产在当代社会依然能够发挥其价值。我希望书中能有一些关于文化旅游、创意产业与文化遗产结合的案例分析,探讨如何在不破坏其本质的前提下,让文化遗产焕发新的生机,吸引更多的人关注和参与。我个人对那些与民生息息相关的文化遗产,比如传统农业技术、手工艺制作流程、古代的建筑智慧等,有着特别的兴趣。这些遗产不仅仅是历史的遗物,更是先辈们智慧和经验的结晶,它们在过去支撑着人们的生活,也蕴含着解决当下某些问题的启示。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打开一扇新的窗口,让我能够从更宏观和更微观的层面去理解文化遗产的丰富内涵,以及它们在当今社会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评分当我拿到《文化遗产研究》(第七辑)这本书时,一种对知识的渴望便油然而生。书名简洁有力,但其中蕴含的意义却是无比深邃的。我一直认为,文化遗产是我们民族的根脉,是我们认同感的源泉。我特别希望这本书能够探讨文化遗产在构建国家认同和社会凝聚力方面的作用。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如何通过文化遗产来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抵御外来文化的不良影响,是我一直深思的问题。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具有说服力的论据和深入的分析。此外,我也对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伦理困境和政策挑战感到好奇。比如,在面对经济发展与文物保护的冲突时,我们应该如何抉择?如何在保护的同时,又能让遗产惠及当地民众?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前瞻性的思考和可行的解决方案。我个人尤其关注那些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遗产,比如世界文化遗产的申报、保护和管理经验,以及中国文化遗产在国际舞台上的传播与交流。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揭示更广阔的视野,让我能够从一个更高的维度去理解和认识文化遗产的价值和意义。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朴实无华,暗色调的背景搭配烫金的标题,透着一股沉静而厚重的学术气息。我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关注那些被时间冲刷后依然闪耀着独特光芒的文化遗产。拿到这本书,我首先被它严谨的排版和清晰的目录所吸引,这通常预示着内容是经过精心打磨的,而非泛泛而谈。翻开扉页,我看到了一些前言性质的文字,虽然我还没来得及细细品读,但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深切关怀和学术探索的严谨态度,让我对后续内容充满了期待。我个人特别关注那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问题,比如民间工艺、传统戏曲、古老传说等等,这些是构成我们民族精神独特性的重要载体。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关于这些方面深入的研究和分析,让我能够更清晰地理解它们在当代的价值和面临的挑战。同时,我也对那些鲜为人知,但同样承载着历史印记的物质文化遗产感到好奇,比如古建筑、遗址、甚至是地方性的民俗物件,它们往往隐藏着不为人知的故事和智慧。这本书的标题“文化遗产研究”显得非常宽泛,这既给了它广阔的探讨空间,也让我对它具体涵盖的领域产生了更多的好奇。我期望它能带来一些新鲜的视角和前沿的研究成果,让我能够对文化遗产的认识有一个新的提升,也为我自己的学习和思考提供一些新的启示。
评分对于《文化遗产研究》(第七辑)这本书,我最先留意到的是它所呈现出的研究深度和广度。我一直认为,文化遗产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其历史的久远,更在于它所承载的时代精神、民族记忆以及人类的创造力。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暗示着它是一部集结了多位学者研究成果的学术专著,我尤其期待其中能够有关于文化遗产的跨学科研究。例如,将考古学、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甚至现代的数字化技术结合起来,去解读和保护那些古老的遗迹和传统。我希望书中能有案例分析,详细阐述某个具体的文化遗产项目是如何从濒临消失走向复兴,或者是在现代化进程中是如何被创新性地解读和活化的。这种具体的实践经验,往往比纯粹的理论探讨更能打动我,也更能给我带来启发。我个人对那些地域性极强的文化遗产特别感兴趣,比如某个地区的特色建筑风格、独特的节日习俗,或者是一些地方性的歌谣和故事,这些“小而美”的文化遗产,虽然不像长城、故宫那样宏伟,但同样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地方特色,它们的存在,构成了我们多元文化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挖掘和呈现这些珍贵的“地方宝藏”,让更多人认识到它们的重要性和独特性。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本身就透着一股沉甸甸的历史感,封面上的文字和设计,仿佛是对过往岁月的低语。作为一名对历史文化有着执着追求的读者,我常常在思考,文化遗产究竟是什么?它仅仅是陈列在博物馆里的展品,还是流传在人们记忆中的歌谣?我希望在这本书中,能够找到关于文化遗产的哲学思考和理论探索。比如,它如何定义“遗产”?其价值评估的标准是什么?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和处理那些与时代格格不入的传统?我个人尤其关注那些“易逝”的文化遗产,比如口述历史、地方方言、传统技艺等,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往往没有具体的载体,一旦传承者离去,它们就可能永远消失。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如何记录、保存和传承这些“无形”遗产的深刻见解和有效方法。我还对那些被遗忘或忽视的文化遗产感到好奇,它们可能不那么光鲜亮丽,但同样是构成我们文化肌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我期望这本书能让我看到那些被忽视的角落,并从中挖掘出令人惊喜的发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