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节日与市民生活——2013北京文化论坛文集
定价:40.00元
售价:28.0元,便宜12.0元,折扣70
作者:《北京文化论坛文集》编委会
出版社: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6-01
ISBN:978756561941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本书收录了2013北京文化论坛文集70余篇,以及领导致辞和嘉宾演讲,内容包括三个部分,部分:北京节日文化,第二部分:节日文化与市民生活,第三部分:节日文化研究。
在2013北京文化论坛上的致辞
嘉宾演讲
中国传统节日的复兴和未来的走向
北京节日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建设
公共空间可开展中华人伦节日
传统节日与“新民俗”建设
公园节庆活动对北京节日民俗的影响——以北京几个公园节庆活动为例
绿海甜园 喜迎八方宾朋 魅力新区 彰显首邑雄风
创意点亮旅游节庆
部分 北京节日文化
节日——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节点
金中都的建设与老北京的节庆文化
老北京的节令风俗
北京端午礼俗与城市节日特性探赜
北京端午习俗的影响因素分析
北京传统节日和中国市民社会——以端午节为中心
北京市传统节日式微及其影响因素
节庆活动与文化产业创新转型
传统节日的当代实践——以北京民俗博物馆为例
《清代北京竹枝词》中的岁时节日
北京节庆民俗文献整理综述——以首都图书馆为例
开放与传统交汇中的北京节日
北京特色节庆与区域社会团结——以广安门内空竹文化节为个案
京西灵水“秋粥节”俗文化
节庆活动与城市文化日历的制订——在北京设立“建城节”的初步构想
第二部分 节日文化与市民生活
休闲经济下北京旅游节庆活动的特征、发展趋势及对策研究
论节日与市民生活的关系
节庆活动对区域经济和产业的带动作用
节庆活动对旅游产业的影响分析——以怀柔区节庆活动为例
新城建设背景下的通州节事发展研究
与时俱进的北京朝阳国际商务节与朝阳经济发展
新休假制度环境下北京市民端午节休闲行为的空间特征
促进节日消费与提升北京幸福指数
对调整节假日集中休息所产生问题的探讨
节日文化与京派发展创新
寺庙与老北京的节日习俗——以《北平风俗类征》为中心
关于北京春节活动的建议
浅议农村规划催生节日及其带动产业发展
第三部分 节日文化研究
中国传统节日品牌打造与民族文化
自我教化的欢乐课堂
浅谈弘扬节庆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
节庆——民族文化的昨天·今天·明天
传统节庆习俗的文化价值
庙会文化与现代传播
消逝的节日——新媒体对传统节日的冲击
传统节日的社会创新模式研究
传统民俗节日文化的传承和保护迫在眉睫
增添春节新意
中华姓氏宗亲文化节庆在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中的作用
节庆活动的网络评价与微传播
中西同质性节日的功能对比
花朝节历史变迁与现代价值研究——以杭州地区为中心
广州迎春花市及其关联文化产业
贵州苗族节日饮食文化及其对食品产业的带动作用
藏族节庆日中的茶文化
动漫节庆产业对东京城市发展的文化意义
后记
《节日与市民生活——2013北京文化论坛文集》这本书,我从头到尾一口气读完,感觉意犹未尽。它不像那些枯燥的学术著作,而是用一种亲切、生动的语言,讲述着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的节日与生活。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北京传统节日的解读,那些关于春节的年味儿、端午的龙舟、中秋的月光,都被描绘得栩栩如生,仿佛将我带回了那个充满温情与热闹的年代。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并没有止步于对传统的怀旧,而是深入探讨了这些节日如何融入到现代市民的生活中,以及它们在新时代背景下所呈现出的新面貌。作者们对市民生活的研究,也让我耳目一新,他们不仅仅关注大事件,更将目光聚焦在普通人的喜怒哀乐、生活点滴上,通过对社区文化、休闲方式、人际交往的描写,勾勒出一幅幅鲜活的北京市民生活图景。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文化是如何渗透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又如何塑造着每一个市民的身份认同。它让我更加珍视自己所拥有的文化,也让我对未来的文化发展充满了期待。
评分《节日与市民生活——2013北京文化论坛文集》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北京市民生活和节日文化的窗口。书中关于传统节日如何演变的论述,让我对那些曾经熟悉的习俗有了全新的认识。比如,春节不再仅仅是家庭团聚的时刻,更是社区互动、文化展示的重要节点;端午节的赛龙舟,不仅仅是一项体育竞技,也承载着爱国主义的情感和对传统的纪念。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市民生活”的描绘,不再是宏大的叙事,而是聚焦于普通百姓的日常点滴。从早市的热闹,到公园里的晨练,再到夜晚的广场舞,这些鲜活的场景勾勒出了北京市民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我从中感受到了这座城市独特的烟火气,以及市民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如何努力寻找属于自己的精神寄托和文化认同。作者们对当下社会文化变迁的分析,也充满了智慧和前瞻性,他们探讨了数字时代对节日文化的影响,以及如何在全球化浪潮中保持文化的独特性。阅读此书,就像与一群热爱生活、关心文化的北京市民进行了一场深入的交流,让我对这座城市有了更深厚的理解和情感。
评分翻开《节日与市民生活——2013北京文化论坛文集》,仿佛踏入了一个充满活力和智慧的文化殿堂。我惊喜地发现,书中对于“节日”的解读,早已超越了单纯的吃喝玩乐,而是深入到了节日背后蕴含的社会功能、文化意义以及情感连接。作者们从历史纵深和现实视角出发,探讨了不同节日在现代社会中的演变,以及它们如何在市民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我特别留意到那些关于“市民生活”的篇章,它们细致地描绘了北京市民在工作之余如何通过参与各类文化活动,如逛公园、看展览、听讲座、参加社区活动等,来丰富精神世界,构建和谐邻里关系。书中不乏对当下社会文化现象的深刻洞察,例如,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传统节日如何被赋予新的生命力,又如何与现代生活方式发生碰撞与融合。我从中看到了北京市民在传承与创新中,努力维系着属于这座城市的文化根脉。字里行间洋溢着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文化的敬意,让我在阅读的过程中,不仅获得了知识,更收获了情感的共鸣。这是一本能够引发读者深入思考,并从中汲取力量的书籍。
评分当我拿到《节日与市民生活——2013北京文化论坛文集》时,我并没有预设它会带来怎样的惊喜,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逐渐被书中丰富的论述和深刻的见解所吸引。它不仅仅是关于节日的记录,更是对北京市民生活方式、文化心理和社会变迁的细致观察与深刻剖析。书中对传统节日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进行了多角度的探讨,我特别欣赏那些将节日习俗与市民情感、社区凝聚力相结合的观点,这使得节日不再是孤立的仪式,而是成为连接人与人、人与城市的重要纽带。同时,我对书中描绘的市民生活画卷也颇有感触,那些关于日常娱乐、休闲方式、人际交往的描写,都充满了浓郁的京味儿,让我仿佛能身临其境,感受到这座城市的脉搏。作者们以敏锐的视角,捕捉到了现代社会发展给市民生活带来的种种变化,并对其中蕴含的文化意义进行了深入解读。这种对生活细节的关注,以及对文化传承的重视,使得这本书具有了极强的现实意义和思想价值,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读完《节日与市民生活——2013北京文化论坛文集》后,我内心涌动着许多感想,仿佛置身于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书中的讨论,从北京特有的传统节庆习俗,如春节的市井喧嚣、庙会的热闹非凡,到中秋的月圆人团圆的温情脉脉,再到端午的龙舟竞渡、粽叶飘香,无不勾勒出这座古老城市独特的文化肌理。我尤其被那些关于市民生活变迁的论述所吸引,作者们深入浅出地剖析了现代化进程如何悄悄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古老与新潮的交融,在字里行间鲜活地呈现出来。那些对老北京胡同生活、京味儿饮食、民间技艺的追溯,让我仿佛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的槐花香,听到京剧的悠扬唱腔,感受到那份独有的京城韵味。同时,书中也探讨了当下市民生活面临的新挑战,比如消费主义的冲击、社区关系的淡漠,以及如何在快速发展的社会中保留并传承宝贵的文化遗产。每一个观点都引发了我深刻的思考,让我重新审视自己与这座城市的关系,也更加珍视那些曾经习以为常却又弥足珍贵的文化符号。这不仅仅是一部文集,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北京这座城市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也映照出每一个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市民的心灵轨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