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21世紀高等學校規劃教材 電子係統實習教程
:34.00元
售價:23.1元,便宜10.9元,摺扣67
作者:趙瑩
齣版社:中國電力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2-06-01
ISBN:9787512328235
字數:461000
頁碼:295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電子係統實習教程》由趙瑩主編,為瞭適應電路電子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形勢,培養適應21世紀高等學校人纔,加強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按照高等學校電路電子技術基礎課程教學基本要求,編者們編寫瞭這本教材,通過對本書的學習,可以使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以*快的速度掌握電路電子係統設計的基本方法、EDA軟件的使用,並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電路電子係統設計的課題。
《電子係統實習教程》由趙瑩主編,本書為21世紀高等學校規劃教材。本書共分為電路CAD實習、電子綫路實習和電子CAD實習三篇。其中,電路CAD實習是為配閤電路理論課程而開設的實習;電子綫路實習是為配閤模擬電子技術基礎課程而開設的實習;電子CAD實習是為配閤電子技術、單片機原理及應用等課程而開設的實習。通過對本書的學習,可以使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以快的速度掌握電路電子係統設計的基本方法、EDA軟件的使用,並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電路電子係統設計的課題。《電子係統實習教程》可作為高等院校電子類、電氣類、自動化類及相關專業實訓教材,也可作為廣大電路設計工作者的參考用書。
從排版和結構上看,這本書的編排邏輯簡直是一次對傳統教材的顛覆。我習慣瞭那種一頁接一頁密密麻麻的文字和公式堆砌,看著就容易産生閱讀疲勞。但是《電子係統實習教程》在視覺上做瞭很多巧妙的處理。它大量使用瞭帶有圖例說明的流程圖、詳細的PCB布局示意圖,以及關鍵波形的時域和頻域對比圖。更值得稱道的是,每一章的知識點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像鏈條一樣相互勾連。比如,在前麵對運放的介紹中埋下的關於“共模抑製比”的概念,會在後續的傳感器接口設計中被重新激活,並用實際的實驗數據來驗證其重要性。這種“首尾呼應”的教學設計,有效地迫使讀者在閱讀後續章節時,必須迴顧並整閤前麵學到的知識點,從而建立起對整個電子係統設計流程的宏觀認知。這種設計思路,比起那種章節之間老死不相往來的教材,學習效率和知識的內化程度無疑是高齣不止一個層級的。
評分這本《21世紀高等學校規劃教材 電子係統實習教程》的封麵對我來說,充滿瞭某種“時代感”和“理工科氣息”,但真正翻開書本後,我發現它遠比我預期的要“實在”得多,也更“麵嚮實踐”。我本來以為,作為一本“規劃教材”,它可能更多會聚焦於理論框架的構建,或者宏觀層麵的係統設計哲學,或許會用大量的篇幅去探討未來電子係統發展的趨勢與挑戰,那些聽起來高大上,但實際操作中可能用不上的東西。然而,這本書一上來就紮進瞭具體的電路搭建、元器件選型和調試技巧這些硬核內容裏。舉個例子,書中對某一個基礎邏輯門電路的分析,不是簡單地給齣真值錶和符號,而是深入講解瞭不同工藝下晶體管的開關特性如何影響到功耗和響應速度,這種細節的鋪陳,對於一個初次接觸電子係統設計的學生來說,絕對是腳踏實地的指導。它沒有迴避電子係統設計中那些令人頭疼的“噪聲”、“寄生參數”和“熱管理”問題,而是直接把這些“攔路虎”擺齣來,然後告訴你具體該用哪些數學工具和實驗方法去馴服它們。這讓我感到非常欣慰,因為它真正兌現瞭“實習教程”的承諾,仿佛身邊就坐著一位經驗豐富、不愛說廢話的工程師在手把手教我。
評分老實說,在準備接手某個課程設計任務之前,我通常需要額外翻閱好幾本參考手冊和網絡上的技術論壇來填補教材留下的空白,尤其是在涉及特定測量儀器操作和故障排除時。但這次閱讀《21世紀高等學校規劃教材 電子係統實習教程》的體驗是驚喜的。這本書的附錄部分,遠非那些敷衍瞭事的公式集閤。它詳細列舉瞭在常見的實驗室環境中,如何正確使用示波器進行陷波測量、如何校準萬用錶的輸入阻抗以減小測量誤差,甚至還包含瞭針對某些常見半導體器件在不同溫度下的降額設計建議。這些“工程經驗”的沉澱,是課堂教學和傳統教材中最難獲取的部分。它讓我感覺,這本書不僅是知識的傳遞者,更像是一本“項目實施手冊”的濃縮版。讀完後,我沒有那種“知識點都學瞭,但不知道怎麼用”的迷茫感,而是油然而生一種可以立即上手解決實際問題的信心。
評分我個人對教材的“前瞻性”總是抱持著一種謹慎的態度,因為技術更新的速度實在太快瞭,很多教材在齣版時可能已經有新的標準或者更優化的工具鏈齣現瞭。但奇怪的是,這本《電子係統實習教程》雖然內容非常紮實和基礎,但它對“軟件定義硬件”和“嵌入式係統集成”的討論,卻體現齣一種恰到好處的平衡。它並沒有過度沉迷於最新的FPGA或SoC的炫酷功能,而是將重點放在瞭如何用紮實的模擬和數字電路基礎,去支撐上層應用軟件的高效運行。例如,書中對中斷服務程序(ISR)的編寫規範和時序分析,就清晰地展示瞭底層硬件資源如何直接製約和影響高層軟件的性能瓶頸。這種“軟硬結閤”的視角,避免瞭讓讀者陷入純粹的底層代碼優化泥潭,也防止瞭他們對硬件限製産生盲目樂觀的錯覺。它教給我的不是某一款特定的處理器如何編程,而是如何設計一個能夠適應未來技術迭代的健壯的電子係統架構,這一點非常寶貴。
評分我接觸過不少號稱“麵嚮應用”的技術書籍,但很多最後都淪為瞭理論的堆砌,或者隻是簡單地羅列瞭某些標準化的實驗步驟,缺乏對“為什麼”和“如果發生異常怎麼辦”的深入探討。但這本教材給我的感覺截然不同。它在講解每一個模塊,比如數據采集或者信號處理部分時,總會設置一些“陷阱”或者“邊界條件”的討論。比如,當采樣頻率接近奈奎斯特頻率時,數據失真的具體錶現形式是什麼?不同的濾波器的幅頻特性麯綫在實際電路中會帶來哪些不可預測的耦閤效應?這些內容,在傳統的教科書中往往是一筆帶過,或者隻在附錄中用復雜的公式支撐起來,讓人望而生畏。但在這裏,作者顯然是站在一個經曆過多次項目失敗的工程師的角度來編寫的,他們預設瞭讀者可能會犯的錯誤,並提前給齣瞭規避方案。閱讀起來就像是在參與一個真實的工程項目,而不是在進行一次被嚴格限定的、沒有變數的模擬測試。這種對“不完美”和“現實復雜性”的包容和直麵,極大地提升瞭教材的實用價值,讓學習過程變得更加生動和有針對性。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