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数据通信技术
:27.00元
售价:18.4元,便宜8.6元,折扣68
作者:徐亮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8-01
ISBN:9787303113170
字数:361000
页码:25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22kg
本书以现代通信技术和现代通信系统为背景,全面、系统地论述了通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术,重点介绍了数据通信的基本知识及数据通信技术,尽可能多地反映通信领域的新技术和新发展。本书共分8章:章主要介绍数据通信的基本概念、通信系统模型、通信系统的性能指标,信息的基本概念,信道的性能与信道容量的概念,信号的频谱分析。第2章主要介绍编码技术、数据通信中常使用的传输代码、检错与纠错编码、数据码型的压缩、加密和解密。第3章详细讨论了交换技术、电路交换、报文分组交换、异步传输模式(ATM)。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相当大气,那种深邃的蓝色调配上一些简洁的电路图纹理,给人一种专业而沉稳的感觉,我一开始就觉得这绝对不是那种浮于表面的快餐读物。我抱着极大的期望翻开第一章,立刻被作者严谨的逻辑结构所折服。他没有急着抛出那些晦涩难懂的公式,而是耐心地从最基础的信号理论讲起,循序渐进地构建起整个知识体系的框架。特别是关于信道编码和调制解调的章节,作者运用了大量的类比和生活中的实例来解释复杂的数学模型,比如用“给信使穿上防弹衣”来比喻纠错码的原理,一下子就让原本枯燥的理论变得生动起来。我花了很长时间才啃完这些内容,但收获巨大,感觉自己对信息如何在物理世界中可靠传输的底层逻辑有了全新的认识。这本书的排版也非常清晰,关键术语都有加粗标注,注释详尽,即便是偶尔需要查阅一些高等数学的知识点,作者也贴心地在脚注里给出了简要回顾,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对于自学者来说,简直是太友好了。
评分坦率地说,这本书的深度远超我的预期,它绝非教科书式的机械罗列,更像是一部深思熟虑的工程学思想录。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讨论网络协议栈时所展现出的那种“为什么”而非仅仅是“是什么”的探究精神。例如,在TCP/IP的部分,作者不仅仅罗列了三次握手和四次挥手的步骤,而是深入剖析了设计这些机制背后的权衡取舍——面对不可靠的网络环境,如何用最小的代价实现最大的可靠性与效率的平衡。这种对设计哲学层面的探讨,让我这种工作了一段时间的工程师都受益匪浅。书中对拥塞控制算法的演进进行了详尽的梳理,从经典的TCP Tahoe到现代的CUBIC,每一步的改进都与当时网络环境的实际瓶颈紧密相关,这种历史的脉络感,让技术不再是孤立的知识点,而是活生生的演化过程。读完这部分,我甚至开始重新审视我们项目中一些性能不佳的网络模块,并找到了优化的方向。
评分我特别想提一下书中关于未来网络架构演进的展望部分,这部分内容无疑是全书的点睛之笔,显示出作者深厚的行业积累和前瞻性视野。作者没有停留在当前主流技术的介绍,而是大胆地探讨了量子通信、可见光通信(VLC)等新兴领域在现有网络框架下可能扮演的角色和面临的挑战。他没有给出确定的答案,而是提出了几个关键的开放性问题,引导读者思考——比如,如何将高维度的量子态信息高效地嵌入到现有的光纤网络基础设施中,以及在城市室内环境中,如何解决VLC的遮挡问题并保证其传输的连续性。这种启发式的结尾,极大地激发了我对该领域进行深入研究的兴趣。它让我意识到,技术的发展是一个永无止境的探索过程,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未来技术世界的窗户,让我不再满足于仅仅维护现有系统,而是开始思考如何构建下一代通信系统。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我个人认为非常具有学者的风范,沉稳、精准,偶尔透露出一丝对前沿技术的敏锐洞察。它不像一些通俗读物那样试图用太多夸张的辞藻来吸引眼球,而是用精确的技术术语构建起一个严密的论证链条。然而,这种严谨性也带来了一个挑战——对于初学者来说,可能需要较高的预备知识储备。例如,在讨论多址接入技术(如OFDMA或CDMA)时,作者假定读者已经完全理解了傅里叶变换和随机过程的基本概念。我花了相当大的精力去回顾这些背景知识,这无疑延长了我的学习曲线。不过,一旦跨过了这个门槛,你会发现作者的论述是多么的滴水不漏,每一个结论都有扎实的数学基础支撑,很少出现模糊不清的表达。这种对精确性的执着,最终会塑造出读者扎实的技术底蕴,是值得投入时间去消化的。
评分这本书的实操性是我必须点赞的一个方面。理论固然重要,但如果不能落地,那终究是空中楼阁。这本书在理论讲解之后,几乎都有配套的实践案例或仿真分析。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物理层传输介质特性的章节,作者不仅讲解了双绞线、光纤的理论衰减模型,还非常细致地展示了使用Matlab或Python进行信道仿真,观察不同噪声模型对信号星座图的影响。这些代码片段虽然没有直接附带完整的运行程序包,但其清晰的逻辑结构足以让我迅速在自己的环境中重构出实验场景。在我进行毕业设计时,这本书几乎成了我的“案头宝典”,尤其是在处理误码率(BER)计算和噪声容限分析时,书中提供的图表和公式直接指导了我的仿真参数设置。相比于其他只停留在概念层面的书籍,这本书真正教会了我如何去“计算”和“验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