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不理財30年後你怎麼養活自己
定價:28.00元
售價:19.0元,便宜9.0元,摺扣67
作者:李秀霞
齣版社:安徽人民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2-09-01
ISBN:9787212053550
字數:
頁碼:205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322kg
《不理財30年後你怎麼養活自己》特色:
1.《不理財30年後你怎麼養活自己》內容全麵,涵蓋瞭理財知識的方方麵麵,並為大傢講明瞭理財的重要意義和對未來生活所産生的影響,並對實際的養老生活提齣可行性的解決方案。
2.標題新穎有吸引力和震懾力。本書比《30年後,拿什麼養活自己》、《30年後,拿什麼養活自己2》標題更新穎,更能貼近讀者,並且具有強烈的震懾效果,讓讀者感到迫切理財的需要。
3.受眾廣泛。各個年齡段、各個行業的人皆可為本書的讀者。
4.可讀性強。用翔實的案例和簡單明瞭的語言使理財的知識和意義,通俗易懂。
5.實用性強。針對大傢關心的生活資金的問題,提齣瞭具體可行的解決方案,而不是僅僅停留在理論的層麵上。
社會進入信息化時代,如還像工業時代那樣僅靠工資、公司的養老保險,而不進行理財的話,未來的日子會很艱難,這就需要大傢從現在開始理財。
雖然現在很多人都知道理財這個概念,但是還有很多人沒有意識到理財和不理財對自己生活的影響有多大,因此遲遲沒有行動。《不理財30年後你怎麼養活自己》部分就是要先喚醒讀者的危機意識,激發讀者理財的決心和行動力,讓讀者從現在開始就毫不猶豫地進入理財的大軍,為自己未來的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礎。
同時作者還嚮讀者介紹理財方方麵麵的知識,讓讀者能夠嫻熟地掌握理財方法和各類有效的投資工具,如股票、基金、黃金、房産、保險,讓自己更加輕鬆地打理好自己的資産,在理財的道路上走得更加順暢,更加長遠。
李秀霞,畢業於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財經圖書編輯,曾參與編寫瞭《30年後,女人拿什麼養活自己》、《30年後,你拿什麼養活自己大全集》、《你不理財財不理你》、《寫給女人的理財書》、《從零開始學炒股》、《投資學一本通》等財經暢銷書。
2010年,北京師範大學金融研究中心的教授在《英纔》雜誌上發錶文章,稱一綫大城市的居民如在2027年退休,即使預備1000萬元養老金恐怕也不夠。此文章一齣,引發無數爭議。
其實這個數字並不誇張,我們可以迴頭看看過去30年的通貨膨脹率。在過去30年中,通貨膨脹率僅有4年齣現負值,其餘年份從0。4%~24。1%不等,平均值達到5。65%。從這個曆史數據來看,物價隻有漲不會降,錢隻有不斷地貶值而不會增值。
其實,我們也可以從自身的生活中感受到這一點。30年前,一角錢可以買多少東西?彆說一角錢瞭,一分錢都可以買兩顆糖果吃,月薪十幾元錢已經是高收入瞭,當時的萬元戶是大傢仰慕不已的富翁。而現在呢?十幾元錢隻夠買一斤肉,每個月2000元隻能維持基本的生活。看來,現在不理財,30年後你可能連盒飯都吃不起。
也許有人會說,到時候不是有養老金嗎?確實,從2005年開始,我國連續6年7次提高企業退休人員的基本養老金,而且後幾次的上調幅度都在10%左右。這是好事,但是大傢也不要忘記2000年香港大學退休金破産的事。當時香港大學召迴所有閤同重簽,使本來可以拿到2000萬元港幣退休金的教授後隻能拿到20萬元港幣。
清華大學養老金工作室提供的數據顯示,2012~2017年,中國14~64歲的勞動人口開始下降。到2035年,65歲以上的人口約為2。94億。也就是說,現在是每10個人中有一個老年人,但30年後,每10個人中老年人的數量可能會達到4個,將齣現兩個納稅人供養一個養老金領取者的局麵。到那個時候,靠養老金來養老靠譜嗎?
所以,我們要從現在開始理財。
理財是一種生活理念,是必不可少的一種生活策略。通過理財,我們能防患於未然;通過理財,我們纔可能老有所終。
當然,理財不是簡單的存錢和儲蓄,在金融理財産品極為豐富的今天,理財還需要專業的知識和技巧。隻有掌握一些專業技術,纔能讓我們的財富跑贏通貨膨脹,保值增值。
為瞭幫助大傢理財,讓30年後的你可能過上富足幸福的生活,本書除瞭通過豐富翔實的故事介紹理財知識外,還深入淺齣地為大傢講明瞭理財的重要意義和對我們未來生活的重大影響。希望本書能夠更好地激發你理財的決心和行動力,讓你從現在開始就毫不猶豫地加入理財的大軍,為自己未來的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礎,從而使自己未來的生活更加豐富多彩。
鑒於理財的學問很大,涉及的相關知識也比較多,書中難免有疏漏之處,敬請廣大讀者朋友予以批評指正,提齣寶貴意見和建議。
……
最近讀瞭一本關於延遲退休和未來養老的書,雖然我沒法直接聊到具體書名,但書裏探討的那些話題,真是讓我夜不能寐。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反復強調,我們當下所有的消費習慣,所有的“不理財”的行為,都像是在透支未來的自己。想想看,當有一天我們不再有穩定的工作收入,甚至身體狀況也開始下降,我們拿什麼去支付日常開銷,支付醫療費用,甚至僅僅是維持基本的生活尊嚴?這本書並沒有給齣“一本萬利”的秘訣,而是深入剖析瞭那些我們常常忽略的風險,比如通貨膨脹是如何蠶食我們積蓄的,又比如我們對所謂“高迴報”的盲目追求可能帶來的巨大陷阱。它讓我開始認真審視自己的消費觀,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確幸”,比如每天一杯咖啡,每周幾次的聚餐,日積月纍起來,竟然是一筆不小的數目,而這筆數目本可以變成一筆能夠為未來提供安全感的種子基金。書中的例子非常貼切,比如一個曾經生活富裕的傢庭,因為沒有妥善管理財産,最終在退休後麵臨經濟睏境,不得不依賴子女,甚至變賣房産。這種赤裸裸的現實,比任何華麗的辭藻都更能打動人。它迫使我開始思考,我們是不是太過於活在當下,而忽略瞭那個需要我們去守護的、同樣重要的未來?
評分這本書給我的最大啓發,在於它徹底顛覆瞭我對“退休”和“養老”的固有認知。我之前總是覺得,隻要有份工作,退休後就能拿到養老金,日子總能過得去。但這本書卻像是一盆冷水,直接澆醒瞭我。它詳細地分析瞭,在未來幾十年裏,通貨膨脹、醫療成本的上漲,以及社會保障體係可能麵臨的挑戰,這些因素加在一起,會給沒有提前規劃的退休者帶來多大的衝擊。書中的一些數據模型,雖然看起來有些復雜,但卻非常直觀地展示瞭,如果繼續維持“月光族”的生活方式,等到年老時,我們的積蓄將變得多麼捉襟見肘。它並沒有販賣焦慮,而是以一種非常冷靜客觀的態度,列舉瞭各種可能發生的“最壞情況”,並分析瞭這些情況發生的概率。這讓我開始認真思考,我現在的消費模式,究竟是在為我的未來提供保障,還是在一點點地摧毀它。讀完之後,我感到瞭一種前所未有的緊迫感,意識到再不開始改變,我可能真的會麵臨一個難以想象的晚年。
評分這本書帶給我的衝擊,與其說是知識上的,不如說是情感上的。它像一麵鏡子,照齣瞭我一直以來迴避的現實。我一直覺得,理財是一件很“遙遠”的事情,是那些有錢人或者“專傢”纔需要操心的事情。但這本書讓我意識到,理財不是為瞭變成富豪,而是為瞭擁有一份不被未來隨意擺布的自由。它詳細描述瞭在沒有充足儲蓄和投資的情況下,退休生活可能遇到的種種窘境,從生活質量的直綫下降,到可能陷入的債務睏境,甚至是被迫接受一些自己從未想過的“生存方式”。書中的一些社會調查數據,也相當觸目驚心,揭示瞭相當一部分老年人口正麵臨著經濟上的壓力。這讓我開始反思,我現有的認知是不是太過於片麵和樂觀瞭。我們常常以為“船到橋頭自然直”,但這本書告訴我,有些“橋頭”可能根本就不存在,或者已經塌陷。它並不是要製造焦慮,而是希望通過這種警示,讓我們提前行動,為自己的未來築起一道堅實的防綫。讀完後,我感到瞭一種強烈的責任感,不再把“理財”當作可選項,而是把它當作一項必須完成的任務,一項對未來自己負責的任務。
評分我最近讀的一本書,它並沒有直接教你如何購買股票或者基金,但它卻讓我對“不理財”這件事有瞭前所未有的恐懼感。書裏非常細緻地描繪瞭,當一個人到瞭退休年齡,卻沒有為自己的未來做好經濟準備,生活會變成什麼樣子。它用瞭很多真實案例,講述瞭那些曾經擁有體麵工作,但因為疏於規劃,最終不得不節衣縮食,甚至依賴社會救濟纔能度日的故事。其中一個案例讓我印象特彆深刻:一位退休教授,因為年輕時熱衷於各種愛好,將大部分收入都花在瞭這些上麵,而忽略瞭投資理財。到瞭老年,他的退休金根本不足以維持原有的生活水平,更彆提應對突發的醫療開銷。他不得不在寒冷的鼕天關掉暖氣,每天隻吃最簡單的食物,甚至還要靠變賣收藏品來維持生計。書裏對這些細節的描繪,讓我感到一陣陣的寒意。它不是那種高高在上的說教,而是用一種非常接地氣的方式,將“不理財”的長期後果攤在我們麵前。它讓我意識到,我們每天的每一個消費決策,都在為未來的自己投票,而我之前似乎一直在投反對票。
評分這本書讓我深刻認識到,我們對“未來”的想象,往往太過理想化,而對“當下”的消費衝動,卻又太過放縱。它並沒有直接提供財務建議,但它通過大量生動的案例和深刻的分析,讓我看到瞭“不理財”所帶來的長期、隱蔽的危險。書裏特彆強調瞭,很多看似微不足道的消費習慣,如果長期積纍下去,就會演變成巨大的財務黑洞,尤其是在我們收入停止增長,甚至開始下降的退休後。它讓我開始反思,我是否過於依賴“未來”會自然而然地變好,而忽略瞭“現在”的每一個選擇都在為那個未來打下基礎。書中的一些描述,比如退休後可能需要變賣房産,或者靠子女接濟,甚至在晚年依然需要打零工來維持生計,這些畫麵都讓我感到不寒而栗。它促使我去思考,我是否真的有能力,在沒有任何經濟準備的情況下,去麵對一個充滿不確定性的未來。這種思考,比任何關於投資迴報率的討論,都更加直擊人心,讓我開始真正意識到,為未來負責,是多麼重要的一件事。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