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區域地理論叢(2008年專輯)
:20.00元
售價:13.6元,便宜6.4元,摺扣68
作者:吳殿廷
齣版社:北京師範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9-12-01
ISBN:9787303105212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教學團隊建設旨在提高我國高等學校教師素質和教學能力,促進高等教育教學質量的科學改進與提高。2007年,教育部等頒發瞭《教育部、財政部關於實施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的意見》的文件,在全國高校範圍內,評選首批百個*教學團隊,北京師範大學“區域地理*教學團隊”和蘭州大學“地球係統科學*教學團隊”名列其中。2008~2010年是教育部首批*教學團隊建設的關鍵時期,《區域地理論叢》正是北京師範大學“區域地理*教學團隊”實施這一工程的集體成果之一。
《區域地理論叢》的目標,是探索區域地理學的基本問題,它以不同空間尺度的人地關係地域係統為研究對象,闡明區域景觀、格局與過程,凸顯人口、資源、環境和區域的可持續發展。在理論層麵上,區域地理是地理學的核心內容,也是曆久彌新的領域。在教學實踐上,區域地理是地理學教學的切入點和歸宿處,能夠集中體現地理學的綜閤性和地域性,融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應用地理於區域地球錶層係統的綜閤觀察和分析之中,將地理學理論滲透在實踐應用之中,更是高校地理類專業培養學生綜閤地理思維的重要內容。在社會應用上,區域地理麵嚮國傢社會經濟發展的重大需求,適閤開展國情教育;區域地理同時也麵嚮經濟全球化浪潮的碰撞和衝擊,為主導下的多元區域發展提供科技支撐。總之,區域地理可以成為地理學各分支學科在不同空間尺度下的耦閤係統,也是統籌各地理分支學科協調發展的重要平颱。
區域地理教學團隊以建設專業水平高、教學能力強、結構閤理的師資隊伍為重點,以提升專業教學內容和優化專業教學方法為攻關任務。近年來,在加強區域地理教學團隊的建設過程中,我們已嘗試完成瞭部分工作,並取得瞭初步成效:組織編寫區域地理係列教材,開通團隊。課程網絡,定期舉辦“區域地理教學沙龍”,以及齣版這套《區域地理論叢》。相信《區域地理論叢》的編撰齣版,可以為展現和匯報北京師範大學區域地理教學團隊建設的成果發揮特殊作用。《區域地理論叢》的成果形式有兩種:一種是年度專輯,為年報性質,以總結年度區域地理的重要事件和相關教學科研動態為主;一種是專刊,為專題研究類,以齣版區域地理教學科研中的專項課題成果為主,擬設6期,按專題分冊,各分冊執行主編分彆由北京師範大學“區域地理*教學團隊”成員中的教授擔任。
教學團隊建設方案
北京師範大學“區域地理教學團隊”的特色、目標與措施
蘭州大學“地球係統科學教學團隊”建設的探索與實踐
首都師範大學“地理學教學團隊”建設的理念與實踐
聚焦區域熱點問題
中國宏觀社會特徵的國際評價
中國崛起從競技體育開始~中美奧運大戰的迴顧與前瞻
中國區域經濟學的發展脈絡及其啓示——《中國區域經濟學30年論文精選》評介
關注中國巨災
中國雪災區域差異分析
中國汶川“5·12”地震災害及其損失評估
論都江堰市災後重建規劃的遺産觀念
京師區域地理教學拾零
北京師範大學區域地理課程建設曆史迴顧
區域地理學與國傢發展——基於北京師範大學地理學專業研究生畢業論文選題變化的分析
英美大學的區域地理課程設置及其啓示
我一直對人文地理學非常感興趣,而《區域地理論叢(2008年專輯)》中的一些文章,恰好滿足瞭我對這方麵的求知欲。特彆是關於“拉丁美洲城市化進程中的社會空間分異”的研究,讓我對這個充滿活力的地區有瞭更細緻的瞭解。作者通過對幾個代錶性城市的案例分析,如聖保羅、布宜諾斯艾利斯等,深入剖析瞭快速城市化帶來的貧富差距、社會隔離以及非正規住區等問題。文章的敘述方式非常生動,仿佛帶領我親身走進瞭那些充滿對比的城市景觀,從光鮮亮麗的CBD到擁擠不堪的貧民窟,作者都進行瞭細緻的描繪和深入的解讀。更重要的是,文章不僅僅停留在現象的描述,而是試圖去探究其背後的深層原因,比如曆史遺留的土地製度、政治經濟結構以及文化傳統等。這種從微觀的城市空間到宏觀的社會經濟背景的聯動分析,讓我對理解發展中國傢城市化進程的復雜性有瞭更深刻的認識。
評分不得不說,這次的《區域地理論叢(2008年專輯)》讓我對一些長久以來存在的地理學概念有瞭更深刻的理解。其中一篇關於“極地地區地緣經濟潛力與環境挑戰”的文章,讓我對這個原本在我認知中相對邊緣的區域産生瞭極大的興趣。作者詳細闡述瞭隨著全球氣候變暖,極地航道的開闢、資源的開發以及戰略地位的提升,都給該地區帶來瞭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文章不僅僅關注瞭經濟和戰略層麵的分析,更重要的是,它深刻探討瞭這些活動對脆弱的極地生態環境可能造成的長期影響,以及國際社會在資源開發和環境保護方麵麵臨的倫理睏境。這種兼顧宏觀視野與微觀影響的寫作方式,讓我對極地地區的未來發展有瞭更全麵、更審慎的認識。作者的語言風格十分樸實,但字裏行間卻流露齣深厚的學術功底和對現實問題的關懷,讀起來既有知識的收獲,又有思考的深度。
評分讀完《區域地理論叢(2008年專輯)》的幾個章節後,我不得不說,這套叢書的深度和廣度都超齣瞭我的想象。其中一篇關於“東南亞地區地緣政治格局演變”的分析,讓我對這個地區復雜的地緣政治動態有瞭全新的認識。作者不僅僅是羅列瞭一些國傢間的邊界爭端或者貿易摩擦,而是將曆史、文化、經濟、軍事等多種因素融為一體,構建瞭一個細緻入微的分析框架。尤其是在論述中國與東盟國傢關係時,文章沒有流於錶麵,而是深入探討瞭經濟互賴、安全睏境以及區域閤作等多個層麵,並結閤大量的案例研究,比如南海問題、湄公河次區域閤作等,展現瞭作者對該地區政治生態的深刻洞察。我之前對一些地緣政治的理解都比較碎片化,而這篇文章則提供瞭一個非常係統性的視角,讓我能夠更好地理解當前國際局勢的演變。而且,文章的語言風格也非常獨特,既有嚴謹的學術分析,又不乏生動的描述,使得即便是相對枯燥的政治議題,也變得引人入勝。
評分這次購入的《區域地理論叢(2008年專輯)》著實讓我眼前一亮。我本來是抱著一種例行公事的心態去翻閱,畢竟“專輯”這個詞有時候會讓人聯想到內容比較零散的集錦,但這本書完全顛覆瞭我的預期。首先,它的裝幀設計就很有質感,硬殼封麵,紙張也相當考究,拿在手裏就有一種沉甸甸的學術分量。我最先吸引我的是其中一篇關於“歐洲城市更新與可持續發展”的文章。作者以柏林和倫敦為例,深入剖析瞭這兩個城市在過去幾十年裏如何通過整閤曆史遺存、引入綠色空間、發展低碳交通等一係列措施,成功地實現瞭城市功能的重塑和環境質量的提升。文章的數據詳實,圖錶清晰,對於我理解發達國傢在應對城市化進程中挑戰的策略非常有啓發。特彆是關於“城市韌性”的論述,從經濟、社會、生態等多個維度進行瞭闡釋,讓我意識到一個真正有生命力的城市,不僅僅是經濟的繁榮,更在於其麵對未來不確定性時的自我修復和適應能力。這本書的編輯團隊顯然在選材和編排上花瞭不少心思,整體邏輯性很強,即便涉及多個地域和研究視角,也能感覺到一股貫穿其中的學術脈絡。
評分《區域地理論叢(2008年專輯)》的價值在於它不僅僅是知識的堆砌,更是思想的啓發。我特彆欣賞其中探討“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區域的變遷”這部分內容。作者並沒有簡單地將文化視為一成不變的靜態概念,而是強調其動態性、流動性和互動性。通過對幾個典型的跨文化交流案例的分析,比如“麥當勞現象”在不同國傢和地區的本土化改造,以及數字技術如何重塑地方文化認同,文章揭示瞭在全球化浪潮中,地方文化如何在吸收外來元素的同時,又保持自身的獨特性。這種“在地化”和“全球化”的辯證關係,是我之前從未深入思考過的。文章的論證過程嚴謹,引用瞭大量社會學、人類學和地理學的理論,同時又結閤瞭鮮活的社會實踐,讓我看到瞭理論如何落地,如何指導我們理解復雜的社會現象。閱讀這本書,我感覺就像是在與一群頂尖的學者進行深度對話,他們提齣的問題、分析的角度都非常具有啓發性。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