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程控交換與組網綜閤實訓
:24.00元
售價:16.3元,便宜7.7元,摺扣67
作者:賈愛茹
齣版社:北京師範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0-08-01
ISBN:9787303110285
字數:326000
頁碼:232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00kg
本書共分七個學習情境:學習情境一介紹瞭程控交換機的基本概念、分類、發展及各項業務,並介紹瞭通信網及電話網的基本知識。學習情境二介紹瞭三個工作任務:程控交換機的硬件配置、HW電纜的安裝、NOD綫的安裝。學習情境三介紹瞭兩個工作任務:程控交換機的本局開局、程控交換機用戶常用新業務的配置及演示。學習情境四介紹瞭四個工作任務:普通用戶數據配置、ISDN用戶數據配置、小交換機用戶數據配置、Centrex用戶數據配置。學習情境五介紹瞭三個工作任務:七號信令中繼數據配置、中國一號信令中繼數據配置、V5接口數據配置。學習情境六介紹瞭兩個工作任務:程控交換機設備維護、測試操作。學習情境七介紹瞭三個工作任務:MDF配綫操作、DDF配綫操作、程控交換機的常見故障排除。
本書既可以作為通信技術專業以及相關專業高職高專學生的教材,也可以作為通信工程技術人員的參考書。
哇,這本書簡直是信息時代的“定海神針”!我剛啃完《深度學習與神經網絡原理》,那感覺就像是第一次看到宇宙的星圖,充滿瞭震撼和敬畏。作者對反嚮傳播算法的闡述簡直是庖丁解牛,把那些復雜的矩陣運算和鏈式法則拆解得清清楚楚,即便是像我這種對高數有點畏懼的工科生,也能順著他的思路一路高歌猛進。特彆是關於激活函數選擇的章節,他沒有停留在理論層麵,而是結閤瞭圖像識彆和自然語言處理的實際案例,對比瞭ReLU、Sigmoid和Tanh在不同場景下的優劣,那種“實戰演練”的代入感極強。而且,書中對於如何調試模型、識彆過擬閤和欠擬閤,提供的“經驗之談”比教科書上的公式更管用。讀完後,我立刻嘗試用Keras搭建瞭一個小型捲積網絡來識彆手寫數字,效果立竿見影,那種從概念到實踐的飛躍,讓人信心倍增。這本書不僅是知識的傳授,更像是一位資深導師在你耳邊低語,指點迷津。
評分最近沉迷於一本關於未來城市規劃的著作:《生態智慧與韌性城市設計》。這本書的視角極其宏大,但落腳點又非常具體。作者對於“灰色基礎設施”嚮“綠色基礎設施”轉型的論述,充滿瞭前瞻性和緊迫感。他用大量數據說明瞭城市“海綿化”改造的實際效益,遠超齣瞭單純的防洪減災,還涉及到生物多樣性恢復和城市微氣候調節。書中探討瞭垂直森林、屋頂農場等概念,並配有詳盡的工程可行性分析,而不是停留在美好的願景上。我特彆欣賞他對“社區參與式設計”的強調,認為技術再先進,也必須融入地方文化和居民需求,否則就是空中樓閣。這本書的排版設計也很有特點,大量的實景照片和概念圖穿插其中,閱讀體驗非常流暢。它讓我開始用一種全新的、可持續的眼光去看待我們每天生活的城市空間,充滿瞭啓發性。
評分我最近翻閱的《全球供應鏈管理:數字化轉型視角》這本書,簡直是為我們這些在貿易一綫摸爬滾打的人量身定做的“急救包”。這本書的視角非常新穎,它沒有沉溺於傳統的物流成本分析,而是聚焦於物聯網(IoT)和區塊鏈技術如何重塑端到端的透明度和可追溯性。作者對“牛鞭效應”的解讀特彆透徹,他結閤瞭疫情期間的真實案例,展示瞭信息流的中斷如何比實物流的中斷造成更大的損失。書中對於風險預警模型的構建部分,提供瞭非常實用的Python代碼片段,可以直接用於數據分析,這一點非常加分。我特彆喜歡其中一個關於“最後一公裏”交付模式的案例研究,它對比瞭無人機配送與傳統最後一公裏網絡優化的優劣,分析得鞭闢入裏。讀完這本書,我對供應鏈不再是簡單的“買進賣齣”的綫性思維,而是有瞭一個動態、智能、對風險敏感的全局觀。
評分說實話,我最近迷上瞭《量子計算與糾纏態基礎》,這本書的難度係數堪比攀登珠穆朗瑪峰,但一旦你領略瞭其中的美妙,那種成就感是無與倫比的。作者的文筆極其凝練,充滿瞭哲學思辨的深度。他沒有一開始就拋齣復雜的狄拉剋符號,而是從宏觀的物理現象入手,逐步引導我們理解疊加態和測量坍縮的詭異之處。我尤其欣賞他對貝爾不等式的論證部分,那種邏輯上的滴水不漏和思想上的顛覆性,讓我不得不停下來反復揣摩。書中的圖示設計也極其精妙,那些三維的布洛赫球和量子邏輯門的示意圖,比起我以前看的任何資料都要直觀得多。唯一的“挑戰”在於,它要求讀者必須具備相當的綫性代數基礎,否則閱讀過程會像是在霧中摸索。但對於真正想深入量子信息領域的探索者來說,這本書絕對是繞不開的“硬通貨”,它為你建立起一個堅實而優雅的理論框架。
評分《古典音樂中的和聲演變史:從巴洛剋到浪漫主義》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對音樂理論的刻闆印象。它不像那種乾巴巴的樂理教材,反而更像是一部波瀾壯闊的史詩。作者的敘述充滿瞭激情和畫麵感,他沒有簡單地羅列和弦進行,而是將每一次和聲語言的革新都置於當時的社會文化背景之下。比如,他對莫紮特晚期作品中半音階使用的分析,簡直是天纔之筆,揭示瞭其中蘊含的掙紮與突破。我最欣賞的是他對“色彩”的描述,用精準的文學語言描繪瞭不同調式和聲色彩的細微差彆,讓我這個“聽覺黨”也開始用“視覺”去想象音樂。翻閱這本書的時候,我總是忍不住去播放書裏提到的麯目,書本上的分析和實際聽感完美對接,那種融會貫通的感覺,非常美妙。它讓枯燥的和聲規則變得有血有肉,充滿瞭人性的光輝。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