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視覺導航與遙操作
定價:58.00元
售價:40.6元,便宜17.4元,摺扣70
作者:航天飛行動力學技術重點實驗室
齣版社:國防工業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3-11-01
ISBN:9787118090642
字數:319000
頁碼:148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視覺導航與遙操作》為叢書第三輯,以“空間視覺導航與遙操作”為主題,共收錄23篇論文,源於我國載人航天與深空探測係列任務中對月麵探測、空間導航以及空間站對接的技術需求,是航天飛行動力學技術重點實驗室與西北工業大學、中國科學院遙感應用研究所、國防科技大學以及裝備學院等科研單位閤作項目的成果總結,內容涵蓋月球車視覺導航、深空視覺定位/定軌以及空間操控等方麵的理論分析成果和工程應用結果。
關於《量子糾纏與信息熵的哲學解讀》,我必須承認,這是一本對讀者心智要求極高的作品。作者的筆鋒犀利,邏輯鏈條嚴密得像一個完美的數學證明,每當我覺得即將觸及那個“不可思議”的核心時,他又用更深層次的數學工具將我推嚮新的認知邊界。本書的核心論點是,意識的湧現可能並非完全依賴於計算復雜性,而是與特定尺度的量子關聯性閾值密切相關。他對“觀察者效應”的探討,已經超齣瞭物理學的範疇,直接深入到瞭認識論的根基。書中對哥德爾不完備性定理與海森堡不確定性原理之間的類比分析,令人拍案叫絕,它暗示瞭宇宙在描述自身時的內在局限性。說實話,讀完第一章後我曾停頓瞭一周纔敢繼續,因為它要求你徹底拋棄日常的因果直覺。這本書不是用來“閱讀”的,而是用來“掙紮”和“領悟”的,它提供的知識點密度極高,讀完後我感覺自己的思維模式都被重塑瞭。
評分好的,這是一份以讀者口吻撰寫的,針對一本虛構圖書的五段評價,每段大約300字,風格和內容各不相同,且互不相似: --- 這本《深空奧秘:行星地質與生命起源》的探討深度簡直令人咋舌。作者以一種近乎詩意的筆觸,將枯燥的岩石學和元素分析編織成一幅宏大的宇宙畫捲。我尤其欣賞書中關於火星南北極冰蓋下水的存在形式的推測,以及對係外行星大氣層中生物標記物可能性的詳細剖析。它不像傳統的教科書那樣冰冷生硬,而是充滿瞭對未知宇宙的好奇與敬畏。書中的插圖精美絕倫,那些費米悖論的圖解,配上對費米本人思想的梳理,讓人在閱讀科學知識的同時,也陷入瞭對人類在宇宙中位置的沉思。不過,對於完全沒有天文學背景的讀者來說,前幾章對放射性定年法的深入講解可能稍顯吃力,需要反復閱讀纔能完全掌握其原理。總的來說,這是一部能激發你重新仰望星空熱情的力作,它不僅告訴你“我們知道什麼”,更引導你去思考“我們還不知道什麼”。它拓展瞭我對行星形成模型,特彆是原行星盤不穩定理論的理解,讓我看到瞭不同於太陽係早期演化的其他可能性。
評分讀完《古代織物的秘密語言》,我感覺自己像是穿越迴瞭那個沒有文字記錄的時代,通過一根根縴維與古人進行瞭一場跨越韆年的對話。這本書的獨到之處在於,它完全摒棄瞭傳統的考古學敘事,轉而從紡織技術的演進——從動物毛發處理到植物縴維的提取與染色——來重構古代社會的經濟結構、信仰體係乃至性彆分工。例如,書中對特定顔料礦物的地理來源追溯,成功地構建齣一條條隱藏的古代貿易路綫,比單純的貨幣交易記錄更具生命力。作者對不同文明(從安第斯山脈的帕查瑪瑪到中國漢代的長絲路)的交叉對比分析尤其精彩,它展示瞭人類在麵對相同自然材料時,如何發展齣截然不同卻同樣復雜的文化符號係統。然而,這本書對於編織技術的物理描述略顯簡略,對於一個對外行人來說,理解那些復雜的經緯交錯可能需要參考更多的圖示或視頻輔助。但瑕不掩瑜,它成功地證明瞭“衣著”本身就是一種最原始、最持久的文獻。
評分《氣候變化下的農業韌性與未來種源》這本書,以其極強的實操性和前瞻性,為我們描繪瞭一幅既充滿挑戰又孕育希望的未來圖景。作者的敘事風格沉穩而務實,沒有過多渲染災難,而是將重點放在瞭全球南方地區小型農戶已經采用的、行之有效的適應性策略上,比如輪作的優化、耐旱作物的基因編輯的倫理邊界,以及社區層麵的水資源共享機製。書中對“失落的榖物”——那些被工業化農業淘汰但對極端氣候具有天然抵抗力的傳統作物品種——的田野記錄,讀來令人既惋惜又振奮。最讓我觸動的是,作者詳細分析瞭氣候移民與食物安全之間的反饋迴路,指齣解決環境難民問題最終還是要迴歸到當地農業生態係統的健康重建上。這本書為政策製定者提供瞭清晰的路綫圖,同時也讓關注可持續發展的普通讀者找到瞭切實的行動方嚮,它真正做到瞭將高深的生態科學轉化為具體的田園智慧。
評分翻開《城市脈動:現代都市的社會結構與空間流動》,我立刻被那種撲麵而來的、充滿煙火氣的現實感所吸引。這本書的核心不在於宏大的理論建構,而在於對日常生活中那些微小但關鍵的社會交往的細膩捕捉。作者花瞭大量篇幅去分析通勤者在高峰時段地鐵車廂內的“沉默契約”——那種集體性的、心照不宣的距離保持,以及這種空間行為如何映射齣階層和職業的隱形分野。書中對“第三空間”——咖啡館、共享辦公空間——的社會功能演變進行瞭細緻的田野調查式描述,揭示瞭它們如何在提供社區感的同時,也加劇瞭消費主義的滲透。雖然主題聚焦於城市,但其分析工具(比如社會網絡分析的應用)卻具有極強的普適性,讓我開始審視自己居住社區裏的鄰裏關係和公共設施的使用頻率。唯一的不足或許是,作者在探討城市治理的數字化轉型時,似乎略微低估瞭算法偏見對弱勢群體日常決策的長期影響,這一點本可以有更具批判性的反思。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