麵嚮服務的通信體係結構:在電子服務旗幟下日漸統一的因特網和電信網

麵嚮服務的通信體係結構:在電子服務旗幟下日漸統一的因特網和電信網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美格貝奈Gubani,V.K.,美孫賢和 著
圖書標籤:
  • SOA
  • Web Services
  • 電信網
  • 因特網
  • 通信體係結構
  • 電子服務
  • 服務導嚮
  • 網絡融閤
  • 分布式係統
  • 架構設計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廣影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清華大學齣版社
ISBN:9787302148197
商品編碼:29729567892
包裝:平裝
齣版時間:2007-05-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書名:麵嚮服務的通信體係結構:在電子服務旗幟下日漸統一的因特網和電信網

定價:46.00元

售價:32.2元,便宜13.8元,摺扣70

作者:(美)格貝奈(Gubani,V.K.),(美)孫賢和

齣版社:清華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7-05-01

ISBN:9787302148197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

商品重量:0.440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本書全麵介紹瞭新興的麵嚮服務的電子通信體係。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使已往的高難計算逐漸變成越來越普及的電子服務,Web服務已日益盛行,傳統的電信服務也越來越多地通過因特網來提供。本書介紹瞭麵嚮服務的軟件體係結構的*發展,提供在因特網終端獲取電信網服務的基本技術,並展示瞭將現有的電信服務全麵Web化的*研究成果。作者以網絡電話作為 Web服務的一個特例來討論新技術的發展和日漸統一的因特網和電信網。

目錄

Foreword
The Authors
Acknowledgements
List of Abbreviations and Symbols
1 Introduction
1.1 The Evolution ofInter Telephony
1.2 Problem Statement
1.3 Solutions
2 Inter Telephony:The Evolution to a 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
2.1 Introduction
2.2 Service Architecture for Traditional Telephone Network
2.3 Intemet Services Architecture
2.4 Requirements ofa Telemunications SOA
2.5 Conclusion
3 Background:Providing Telephony Service
3.1 Service Architecture for the Wireline Public Switched Telephone Network
3.2 Service Architecture for the Cellular Public Switched Telephone Network
3.3 Service Architecture for Inter Telephony
4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Signaling Protocols
4.1 Desirable Properties of a Candidate Protocol
4.2 Protocols Evaluated
4.3 Comparative Analysis
4.4 The Novel SIP-Based Approach
5 Crossover Services Originating on the Inter
5.1 Introduction
5.2 Motivation
5.3 Call Model Mapping with State Sharing
5.4 Implementing CMM/SS
5.5 Results from CMM/SS
5.6 Performance ofCMM/SS
5.7 CMM/SS:A General Solution
5.8 Limitations of CMM/SS
5.9 Related Work
5.10 Conclusion
6 Crossover Services Originating on the Public Switched Telephone Network
6.1 Introduction
6.2 Architecture for PSTN-Originated Crossover Services
6.4 An XML Schema to Represent Events in the PSTN
6.5 Proposed Extensions to SIP
6.6 Examples
6.7 A Taxonomy of PSTN-Originated Crossover Services
6.8 SIP:The Distributed Middleware
6.9 Related Work
6.10 Conclusion
7 Smart Spaces in the Telemunications Domain
7.1 Introduction
7.2 Research Thrusts ofPervasive Computing
7.3 Implementing a Telemunications Smart Space
7.4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the Event Manager
7.5 Performance Analysis ofthe Event Manager
7.6 Related Work
7.7 Conclusion
8 Conclusions
Appendix A The SPIRITS(Services in PSTN Requesting Inter Services)Protocol
Appendix B Interworking SIP and Intelligent Network Applications
Appendix C XML Schema for PSTN Events
Appendix D XML Schema for SMS to IM
Appendix E Raw Data for Event Manager Performance Analysis
Bibliography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麵嚮服務的通信體係結構:在電子服務旗幟下日漸統一的因特網和電信網 書籍簡介 本書深入剖析瞭當前通信領域最核心的變革之一——麵嚮服務的通信體係結構(Service-Oriented Communication Architecture, SOCA)。在電子服務浪潮的驅動下,原本涇渭分明的互聯網和電信網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走嚮融閤,這種融閤並非簡單的技術疊加,而是一種深刻的、顛覆性的體係結構演進。本書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全麵、係統且前瞻性的視角,理解SOCA如何重塑通信的本質,並駕馭這一趨勢帶來的機遇與挑戰。 第一部分:時代背景與驅動力 第一章:電子服務時代的黎明 本章首先迴顧瞭電子服務(e-service)興起的宏觀背景。從電子商務的初步繁榮到如今的萬物互聯,電子服務已經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成為經濟發展和社會運行的重要基石。本章將闡述電子服務對通信網絡提齣的新要求,包括更高的數據吞吐量、更低的延遲、更強的可靠性、更靈活的資源調度以及更加智能化的服務管理。我們將探討不同類型的電子服務(如信息服務、交易服務、娛樂服務、物聯網服務等)在通信需求上的差異性,以及它們對現有通信基礎設施造成的壓力。 第二章:互聯網與電信網的 convergence 互聯網和電信網,作為現代通信的兩大支柱,在各自的曆史發展軌跡中扮演著截然不同的角色。互聯網以其開放性、包容性和數據驅動的特性,催生瞭海量的信息交換和應用創新;而電信網則以其穩定、可靠和麵嚮連接的特性,支撐著語音、視頻等實時通信業務。然而,隨著IP(Internet Protocol)技術的廣泛應用,以及數據業務在電信網中的地位日益突齣,兩者之間的界限開始模糊。本章將詳細分析互聯網和電信網在技術、應用、業務模式、網絡架構等方麵的 convergence 過程,重點關注IP化、數據化、軟件化等關鍵趨勢。我們將探討這種 convergence 如何為SOCA的齣現奠定基礎,並揭示其背後的經濟驅動力,例如降低運營成本、提升效率、拓展新業務等。 第三章:麵嚮服務化(Service Orientation)的理念 本章將深入剖析“麵嚮服務”(Service Orientation)這一核心理念。我們將從軟件工程和信息係統設計的角度,闡述麵嚮服務的思想是如何從企業應用集成(Enterprise Application Integration, EAI)等領域發展而來,並最終應用於網絡通信體係結構。本章將解釋服務(Service)的基本概念,包括其獨立性、可重用性、標準化的接口定義以及動態組閤能力。我們將探討麵嚮服務的設計原則,如鬆耦閤、高內聚、低耦閤、抽象化、可發現性等,並分析這些原則在構建復雜、靈活、可擴展的通信係統中的重要性。 第二部分:麵嚮服務的通信體係結構(SOCA)的構建 第四章:SOCA的核心組成部分 本章將係統介紹SOCA的關鍵組成部分。我們將首先探討服務描述與發現機製,包括服務注冊中心(Service Registry)、服務發現協議(如UDDI, DNS, mDNS等)以及服務元數據(Service Metadata)的設計。然後,我們將深入研究服務接口與協議,重點關注Web Services、RESTful API、以及新興的通信協議(如HTTP/3, gRPC等)在SOCA中的應用。接著,我們將討論服務編排與組閤(Service Orchestration and Composition)技術,包括如何通過工作流引擎、業務流程管理(BPM)工具等將離散的服務構建成復雜的端到端業務流程。最後,我們將介紹服務安全與管理機製,涵蓋身份認證、授權、數據加密、服務監控、性能管理等。 第五章:SOCA的網絡層實現 本章將聚焦SOCA在網絡層麵的具體實現。我們將分析IP網絡作為SOCA底層支撐的重要性,以及IPv6在擴展地址空間、簡化網絡配置、提升服務質量(QoS)方麵的優勢。我們將深入探討虛擬化技術,如軟件定義網絡(SDN)和網絡功能虛擬化(NFV),如何通過解耦控製平麵和數據平麵,實現網絡資源的靈活配置、動態調度和按需服務。例如,SDN可以實現智能化的流量工程和路徑選擇,以滿足不同服務的SLA(Service Level Agreement)要求;NFV則可以將傳統的專用硬件網絡設備轉化為運行在通用服務器上的軟件實例,大大提高瞭網絡部署的靈活性和成本效益。 第六章:SOCA的傳輸層與應用層融閤 本章將詳細闡述SOCA如何實現傳輸層與應用層的融閤。我們將探討統一的傳輸協議,例如在IP網絡上運行的TCP/UDP的演進,以及新型傳輸協議(如QUIC)在提升傳輸效率、降低延遲、增強可靠性方麵的作用。更重要的是,我們將分析應用層服務的融閤。傳統上,互聯網和電信網的應用層協議和框架差異巨大。SOCA將緻力於構建一個統一的應用層架構,使得互聯網應用和服務(如OTT應用、雲服務)能夠無縫地集成到電信網絡中,反之亦然。我們將討論API網關(API Gateway)、微服務架構(Microservices Architecture)等在實現應用層服務融閤中的作用,以及如何利用這些技術實現服務的統一暴露、安全管理和流量控製。 第三部分:SOCA的價值與未來 第七章:SOCA對電子服務的影響 本章將深入分析SOCA為電子服務帶來的深遠影響。我們將探討SOCA如何通過提供標準化、靈活、可重用的服務組件,極大地加速電子服務的開發與部署。例如,開發者可以通過組閤現有的通信服務、數據服務、計算服務等,快速構建齣創新的電子服務應用,而無需從零開始構建底層通信基礎設施。其次,SOCA能夠實現異構係統間的互聯互通,打破傳統互聯網和電信網各自為政的局麵,使得不同平颱、不同運營商、不同設備上的電子服務能夠相互訪問和協同工作。此外,SOCA能夠更好地支持動態的服務演進和擴展,應對電子服務需求的快速變化,並為物聯網(IoT)、人工智能(AI)、邊緣計算(Edge Computing)等新興技術提供強大的通信支撐。 第八章:SOCA在電信與互聯網領域的應用實例 本章將通過具體的應用案例,生動展示SOCA的價值。我們將分析VoIP(Voice over IP)的演進,從最初的獨立應用到與傳統電信網絡深度融閤,再到如今成為SOCA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將探討IMS(IP Multimedia Subsystem)如何成為電信網麵嚮服務化轉型的重要平颱,以及它如何支持豐富的多媒體通信服務。此外,我們將分析OTT(Over-The-Top)服務如何通過利用互聯網的開放性和SOCA提供的通用服務接口,迅速崛起並挑戰傳統電信業務。本章還將關注5G網絡架構的麵嚮服務化特性,以及它如何通過引入網絡切片、邊緣計算等技術,為各類垂直行業電子服務提供定製化的通信解決方案。 第九章:SOCA的挑戰與發展趨勢 盡管SOCA帶來瞭巨大的機遇,但也麵臨著諸多挑戰。本章將深入探討互操作性問題,不同廠商、不同標準之間的兼容性如何保證?安全性問題,在服務化的通信環境中,如何確保數據的隱私和通信的安全?管理與運維的復雜性,如何高效地管理和監控海量的服務實例?技術標準與生態係統的建設,如何推動SOCA的普及和發展?最後,本章將展望SOCA的未來發展趨勢,例如與人工智能的深度融閤,實現智能化的服務管理與調度;與區塊鏈技術的結閤,提升服務的可信度和安全性;以及麵嚮未來的下一代通信網絡架構等。 結論 《麵嚮服務的通信體係結構:在電子服務旗幟下日漸統一的因特網和電信網》一書,為我們描繪瞭一幅通信領域正在發生的深刻變革的圖景。SOCA不僅是一種技術架構的演進,更是一種服務理念的實踐。通過理解並擁抱SOCA,我們能夠更好地駕馭電子服務時代的機遇,構建更加靈活、高效、智能的通信未來。本書將是通信工程師、網絡架構師、係統開發者、産品經理以及對通信技術發展趨勢感興趣的讀者不可或缺的參考。

用戶評價

評分

說實話,我買這本書之前有些猶豫,擔心它會是一本陳舊的、隻停留在理論推導階段的技術白皮書。然而,當我翻開關於“融閤挑戰”的那一部分時,我發現我的擔憂完全是多餘的。作者的筆觸非常犀利,他們沒有迴避當前電信運營商在數字化轉型中遇到的真實睏境,比如遺留係統的兼容性、數據模型的巨大差異,以及組織架構上的惰性。書中對“中間件和適配層”的討論,清晰地勾勒齣瞭實現服務化轉型的必經之路。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提到的一段話,大意是“融閤不是簡單的嫁接,而是需要一場深刻的語義革命”。這句話點醒瞭我,我們過去總是在糾結於如何讓A協議和B協議“對話”,卻忽略瞭它們背後代錶的業務含義是否可以被抽象為一個統一的“電子服務”概念。如果這本書能提供一套可操作的、分階段的服務化遷移路綫圖,那就太有價值瞭。我感覺它更像是一份為CTO準備的戰略指南,而非單純給工程師看的實現手冊。

評分

最近我一直在思考,我們這些技術人員,如何纔能從繁雜的底層協議和網元配置中解放齣來,真正站在業務層麵進行思考和設計。這本書的標題,直擊瞭我的痛點——“麵嚮服務的通信體係結構”。讀完前幾章的導論,我深感作者對當前技術棧的批判性思考。他們似乎沒有被那些流行的技術術語牽著鼻子走,而是迴歸到通信的本質需求:可靠性、低延遲和海量連接。我尤其欣賞作者對於“統一”這一概念的辯證分析,這可不是簡單地把所有東西塞進一個框架裏,而是在功能和語義層麵達成高度一緻的理解。這對於我們跨部門協作時,解決那些因術語不統一導緻的扯皮問題,簡直是福音。書裏似乎用瞭大量的篇幅來論證,為什麼隻有通過SOA,纔能真正實現網絡功能的軟件化和服務的商品化。我特彆想看看,當他們討論到如何將5G核心網的能力封裝成標準API時,具體采用瞭哪些業界尚未完全統一的最佳實踐。這本書的深度,要求讀者必須具備一定的網絡基礎,否則很容易在各種縮寫和模型轉換中迷失方嚮。

評分

這本書的排版和圖示設計非常齣色,這對於理解復雜的分布式係統架構至關重要。我是一個視覺學習者,麵對純文字的描述經常感到吃力,但這本書中的流程圖和結構分解圖,清晰地展示瞭“服務契約”是如何在異構網絡環境中建立起來的。我注意到,作者似乎特彆強調瞭“事件驅動架構(EDA)”在實現網絡彈性中的作用,這在傳統的電信架構中往往被同步請求/響應模式所掩蓋。在電子服務的願景下,網絡不再是被動地等待指令,而是主動地、基於狀態變化來觸發服務鏈。我個人對安全性和隱私保護在服務化轉型中的體現也十分關注,希望書中能有專門的章節深入探討如何將零信任原則嵌入到服務調用鏈中,而不是簡單地在邊界做防火牆。如果它能提供一些關於如何量化服務化帶來的運營效率提升(OpEx reduction)的具體案例或模型,那對於說服管理層進行投入將是極大的助力。這絕對是一本需要靜下心來,邊做筆記邊閱讀的學術與實踐並重的著作。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真是彆齣心裁,那種將傳統電信的嚴謹與互聯網的開放感巧妙融閤的視覺語言,讓我這個老電信人眼前一亮。我手裏拿的是精裝版,裝幀的質感非常厚實,光是掂量一下就知道內容的分量瞭。我特彆留意瞭作者的學術背景介紹,感覺他們不僅僅是理論傢,更像是深度參與瞭這場技術融閤的實踐者。雖然我還沒來得及深入研讀每一章,但光是目錄的梳理,就能看齣作者對SOA(麵嚮服務的架構)在電信領域演進脈絡的深刻洞察力。尤其是在“電子服務”這個宏大概念下,如何將原本涇渭分明的固網、移動通信和新興的互聯網應用架構進行解耦和重構,這無疑是行業未來十年的核心議題。這本書似乎在試圖描繪一幅宏偉藍圖,即如何通過標準化的服務接口,讓原本封閉的電信“筒倉”打開,真正實現資源共享和業務快速創新。我對其中關於“服務編排與治理”的那幾章抱有極高的期待,因為這纔是決定係統彈性與效率的關鍵所在。整體上,從物理感受來說,這是一部值得放在案頭,時不時翻閱的行業“聖經”。

評分

與其他那些專注於某一特定技術棧(比如NFV或SDN)的書籍相比,這本書的視角顯然更為宏觀和具有前瞻性。它試圖迴答的是一個更根本的問題:在萬物互聯的未來,通信網絡存在的價值和形態應該是什麼樣的?作者將“因特網”的無界和“電信網”的受控,放在“電子服務”這個統一的框架下去審視,這本身就是一種極具創意的跨界融閤思維。我期待著書中能提供一些關於“服務市場”和“服務注冊中心”的深入探討,這纔是真正實現“電子服務”商業價值的關鍵樞紐。如果網絡能力可以像雲資源一樣被靈活訂閱和組閤,那麼電信行業的商業模式將迎來顛覆性的變革。這本書的價值,可能不在於教你如何敲下一行特定的代碼,而在於幫你建立起一個更高維度的認知模型,讓你在麵對下一代通信係統的設計挑戰時,不再局限於傳統網絡工程師的思維定式。它引導我們思考,如何從基礎設施提供者,蛻變為真正的數字服務賦能者。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