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面向服务的通信体系结构:在电子服务旗帜下日渐统一的因特网和电信网
定价:46.00元
售价:32.2元,便宜13.8元,折扣70
作者:(美)格贝奈(Gubani,V.K.),(美)孙贤和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05-01
ISBN:978730214819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40kg
本书全面介绍了新兴的面向服务的电子通信体系。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已往的高难计算逐渐变成越来越普及的电子服务,Web服务已日益盛行,传统的电信服务也越来越多地通过因特网来提供。本书介绍了面向服务的软件体系结构的*发展,提供在因特网终端获取电信网服务的基本技术,并展示了将现有的电信服务全面Web化的*研究成果。作者以网络电话作为 Web服务的一个特例来讨论新技术的发展和日渐统一的因特网和电信网。
Foreword
The Authors
Acknowledgements
List of Abbreviations and Symbols
1 Introduction
1.1 The Evolution ofInter Telephony
1.2 Problem Statement
1.3 Solutions
2 Inter Telephony:The Evolution to a 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
2.1 Introduction
2.2 Service Architecture for Traditional Telephone Network
2.3 Intemet Services Architecture
2.4 Requirements ofa Telemunications SOA
2.5 Conclusion
3 Background:Providing Telephony Service
3.1 Service Architecture for the Wireline Public Switched Telephone Network
3.2 Service Architecture for the Cellular Public Switched Telephone Network
3.3 Service Architecture for Inter Telephony
4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Signaling Protocols
4.1 Desirable Properties of a Candidate Protocol
4.2 Protocols Evaluated
4.3 Comparative Analysis
4.4 The Novel SIP-Based Approach
5 Crossover Services Originating on the Inter
5.1 Introduction
5.2 Motivation
5.3 Call Model Mapping with State Sharing
5.4 Implementing CMM/SS
5.5 Results from CMM/SS
5.6 Performance ofCMM/SS
5.7 CMM/SS:A General Solution
5.8 Limitations of CMM/SS
5.9 Related Work
5.10 Conclusion
6 Crossover Services Originating on the Public Switched Telephone Network
6.1 Introduction
6.2 Architecture for PSTN-Originated Crossover Services
6.4 An XML Schema to Represent Events in the PSTN
6.5 Proposed Extensions to SIP
6.6 Examples
6.7 A Taxonomy of PSTN-Originated Crossover Services
6.8 SIP:The Distributed Middleware
6.9 Related Work
6.10 Conclusion
7 Smart Spaces in the Telemunications Domain
7.1 Introduction
7.2 Research Thrusts ofPervasive Computing
7.3 Implementing a Telemunications Smart Space
7.4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the Event Manager
7.5 Performance Analysis ofthe Event Manager
7.6 Related Work
7.7 Conclusion
8 Conclusions
Appendix A The SPIRITS(Services in PSTN Requesting Inter Services)Protocol
Appendix B Interworking SIP and Intelligent Network Applications
Appendix C XML Schema for PSTN Events
Appendix D XML Schema for SMS to IM
Appendix E Raw Data for Event Manager Performance Analysis
Bibliography
最近我一直在思考,我们这些技术人员,如何才能从繁杂的底层协议和网元配置中解放出来,真正站在业务层面进行思考和设计。这本书的标题,直击了我的痛点——“面向服务的通信体系结构”。读完前几章的导论,我深感作者对当前技术栈的批判性思考。他们似乎没有被那些流行的技术术语牵着鼻子走,而是回归到通信的本质需求:可靠性、低延迟和海量连接。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统一”这一概念的辩证分析,这可不是简单地把所有东西塞进一个框架里,而是在功能和语义层面达成高度一致的理解。这对于我们跨部门协作时,解决那些因术语不统一导致的扯皮问题,简直是福音。书里似乎用了大量的篇幅来论证,为什么只有通过SOA,才能真正实现网络功能的软件化和服务的商品化。我特别想看看,当他们讨论到如何将5G核心网的能力封装成标准API时,具体采用了哪些业界尚未完全统一的最佳实践。这本书的深度,要求读者必须具备一定的网络基础,否则很容易在各种缩写和模型转换中迷失方向。
评分与其他那些专注于某一特定技术栈(比如NFV或SDN)的书籍相比,这本书的视角显然更为宏观和具有前瞻性。它试图回答的是一个更根本的问题:在万物互联的未来,通信网络存在的价值和形态应该是什么样的?作者将“因特网”的无界和“电信网”的受控,放在“电子服务”这个统一的框架下去审视,这本身就是一种极具创意的跨界融合思维。我期待着书中能提供一些关于“服务市场”和“服务注册中心”的深入探讨,这才是真正实现“电子服务”商业价值的关键枢纽。如果网络能力可以像云资源一样被灵活订阅和组合,那么电信行业的商业模式将迎来颠覆性的变革。这本书的价值,可能不在于教你如何敲下一行特定的代码,而在于帮你建立起一个更高维度的认知模型,让你在面对下一代通信系统的设计挑战时,不再局限于传统网络工程师的思维定式。它引导我们思考,如何从基础设施提供者,蜕变为真正的数字服务赋能者。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真是别出心裁,那种将传统电信的严谨与互联网的开放感巧妙融合的视觉语言,让我这个老电信人眼前一亮。我手里拿的是精装版,装帧的质感非常厚实,光是掂量一下就知道内容的分量了。我特别留意了作者的学术背景介绍,感觉他们不仅仅是理论家,更像是深度参与了这场技术融合的实践者。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深入研读每一章,但光是目录的梳理,就能看出作者对SOA(面向服务的架构)在电信领域演进脉络的深刻洞察力。尤其是在“电子服务”这个宏大概念下,如何将原本泾渭分明的固网、移动通信和新兴的互联网应用架构进行解耦和重构,这无疑是行业未来十年的核心议题。这本书似乎在试图描绘一幅宏伟蓝图,即如何通过标准化的服务接口,让原本封闭的电信“筒仓”打开,真正实现资源共享和业务快速创新。我对其中关于“服务编排与治理”的那几章抱有极高的期待,因为这才是决定系统弹性与效率的关键所在。整体上,从物理感受来说,这是一部值得放在案头,时不时翻阅的行业“圣经”。
评分说实话,我买这本书之前有些犹豫,担心它会是一本陈旧的、只停留在理论推导阶段的技术白皮书。然而,当我翻开关于“融合挑战”的那一部分时,我发现我的担忧完全是多余的。作者的笔触非常犀利,他们没有回避当前电信运营商在数字化转型中遇到的真实困境,比如遗留系统的兼容性、数据模型的巨大差异,以及组织架构上的惰性。书中对“中间件和适配层”的讨论,清晰地勾勒出了实现服务化转型的必经之路。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提到的一段话,大意是“融合不是简单的嫁接,而是需要一场深刻的语义革命”。这句话点醒了我,我们过去总是在纠结于如何让A协议和B协议“对话”,却忽略了它们背后代表的业务含义是否可以被抽象为一个统一的“电子服务”概念。如果这本书能提供一套可操作的、分阶段的服务化迁移路线图,那就太有价值了。我感觉它更像是一份为CTO准备的战略指南,而非单纯给工程师看的实现手册。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图示设计非常出色,这对于理解复杂的分布式系统架构至关重要。我是一个视觉学习者,面对纯文字的描述经常感到吃力,但这本书中的流程图和结构分解图,清晰地展示了“服务契约”是如何在异构网络环境中建立起来的。我注意到,作者似乎特别强调了“事件驱动架构(EDA)”在实现网络弹性中的作用,这在传统的电信架构中往往被同步请求/响应模式所掩盖。在电子服务的愿景下,网络不再是被动地等待指令,而是主动地、基于状态变化来触发服务链。我个人对安全性和隐私保护在服务化转型中的体现也十分关注,希望书中能有专门的章节深入探讨如何将零信任原则嵌入到服务调用链中,而不是简单地在边界做防火墙。如果它能提供一些关于如何量化服务化带来的运营效率提升(OpEx reduction)的具体案例或模型,那对于说服管理层进行投入将是极大的助力。这绝对是一本需要静下心来,边做笔记边阅读的学术与实践并重的著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