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及其演进
定价:48.00元
售价:33.6元,便宜14.4元,折扣70
作者:张传福,彭灿,刘丑中著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8-01
ISBN:9787115181046
字数:450000
页码:365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59kg
本书全面介绍了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及其演进,内容包括无线移动通信环境,WCDMA移动通信系统的网络结构、接口协议、物理层技术及物理层过程,cdma2000移动通信系统,TD-SCDMA移动通信系统,HSDPA,IMS,3G技术的演进等。
本书内容丰富,结构清晰,图文并茂,适合通信网络维护人员、移动通信工程技术人员,以及相关应用开发人员和管理人员阅读,也可作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或从事相关课题研究的本科生、研究生的参考书。
翻开这本书,我立刻被它那种近乎百科全书式的广度和对细节的极致打磨所震撼。它涵盖的知识面之广,让我不得不惊叹作者深厚的积累。我原本以为这是一本聚焦于某一代网络技术深入剖析的书籍,但它实际上提供了一个非常全面的技术生态系统视图。书中对核心网架构的演进,从传统的电路交换到全IP化,再到虚拟化和软件定义网络(SDN)的引入,进行了非常详尽的对比和剖析。特别值得称赞的是,作者没有停留在对现有标准的描述,而是花了大篇幅探讨了未来的潜在挑战和技术方向,比如边缘计算(MEC)如何重塑网络边界,以及对网络切片(Network Slicing)这种复杂资源管理模式的深入解读。这部分内容极具前瞻性,让人感觉自己仿佛站在了下一代技术部署的最前沿。阅读过程中,我时不时地需要查阅附录中的专业术语表,但即便如此,那些复杂的概念,如QoS保证机制和网络安全框架的构建,都在作者的层层递进的讲解下,逐步清晰起来。这是一部需要耐心细品的著作,每一次重读都能发现新的理解层次。
评分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我的阅读感受,那便是“酣畅淋漓”。对于想要快速建立起对现代移动通信技术全景认识的读者而言,这本书无疑是极佳的起点和参考。它在描述无线传输技术(如MIMO、波束赋形)时,并没有让读者迷失在复杂的傅里叶变换和矩阵代数中,而是着重强调了这些数学工具如何转化为提升系统容量和覆盖范围的实用功能。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在描述某一关键技术引入时,不仅展示了该技术带来的性能提升,还坦诚地指出了其引入所伴随的功耗增加和对现有基础设施的兼容性挑战。这种辩证的、不偏不倚的叙事态度,极大地提升了其作为一本技术参考书的可信度和权威性。它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教授,带着你穿梭于实验室的白板和实际部署的机房之间,让你既能仰望技术高峰,也能脚踏实地了解工程实现的艰辛与智慧。
评分这部关于现代通信技术演进的著作,尽管名字听起来颇具技术深度,但实际阅读体验却远超我的预期,它并非那种只有专业人士才能啃下来的晦涩教材。作者在开篇就构建了一个宏大的历史叙事框架,将我们从最初的蜂窝网络概念起源娓娓道来,这种叙事手法极大地增强了可读性。我尤其欣赏它对技术发展脉络的梳理,没有陷入纯粹的参数罗列,而是深入探讨了每一次技术迭代背后的市场驱动力和工程挑战。比如,书中对早期频谱分配策略的分析,结合当时的社会经济背景,让人清晰地理解了为什么某些技术路径被选中而其他路径被淘汰。此外,它对用户体验如何反作用于技术标准的制定过程的阐述,也令人耳目一新。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如何做”的技术手册,更是一部关于“为何如此”的行业变迁史。在讲解核心协议栈时,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大量的类比和图示,使得那些复杂的握手过程和数据流转逻辑变得直观易懂,这对于非通信专业背景但对科技发展感兴趣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全书的语言风格在保持严谨性的同时,又不失流畅和启发性,成功地架起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
评分我是一个对技术演变背后的经济学逻辑非常感兴趣的读者,而这部作品在这方面展现出了惊人的洞察力。它不仅仅是关于“比特”和“赫兹”的讨论,更深入地探讨了频谱资源稀缺性对技术创新的反向驱动作用。作者非常精妙地阐述了不同代际通信技术在投资回报周期上的差异,以及这种周期性如何影响了运营商的网络升级策略。书中对关键技术名词的定义和解释,那种力求精确却又不失通俗的平衡感把握得恰到好处。例如,它对“绿色通信”理念在网络能效优化中的体现,并非停留在口号层面,而是通过具体算法和硬件架构的变革来支撑,这些细节的呈现,使得整本书的厚重感和价值感倍增。它成功地将技术革新、商业模型和监管环境这三个看似分离的领域,编织成了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为理解当代信息基础设施的构建提供了多维度的分析工具。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具有逻辑性,它不像许多技术书籍那样将基础理论堆砌在前面,而是采用了“问题导向”的叙事方式。每一章都以一个当前行业面临的关键技术瓶颈或用户需求为切入点,然后回溯到支撑该需求的技术基础,最后展望可能的解决方案。例如,在讨论用户对超低延迟体验的期望时,作者并未直接抛出新的空口标准,而是先详尽分析了传统无线信道传输的时延瓶颈,并对比了不同接入技术在减少端到端时延方面的工程限制。这种深入浅出的讲解方式,极大地激发了读者的探索欲。此外,书中对国际标准化组织(如3GPP)的工作流程和决策机制的侧面描述,也让读者得以一窥技术标准是如何在多方利益博弈中逐步成型的,这为理解技术“落地”的复杂性提供了独特的视角。书中引用的案例研究非常贴合实际部署场景,很少有空泛的理论说教,读起来让人感觉非常“接地气”,仿佛是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在实地考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