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大數據時代下的通信需求——TCP傳輸原理與優化
:49.00元
售價:34.3元,便宜14.7元,摺扣70
作者:徐永士,王新華著
齣版社:電子工業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5-08-01
ISBN:9787121266027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本書偏重介紹相關的算法分類、理論和Linux係統上的具體實現及測量模擬技術。
本書內容分為兩部分。上半部分包含~5章,偏重介紹相關的算法分類、理論,其中章介紹瞭背景知識及數據鏈路層,第2章整體介紹瞭TCP傳輸的原理與擁塞控製,第3、4章介紹瞭相關算法分類及主要算法,第5章介紹瞭相關理論模型。下半部分包含第6~9章,偏重介紹Linux係統上的具體實現及測量模擬技術,其中第6章從數據流動的角度逐層介紹瞭Linux係統如何實現網絡協議TCP/IP協議族的各層,第7章具體介紹瞭如何書寫一個擁塞控製模塊及Linux係統自帶的主要算法,第8章介紹瞭網絡模擬器NS2及其他性能測量工具,第9章介紹瞭移動網絡和軟件定義網絡SDN。
本書側重Linux係統上的TCP網絡協議實現,但不限於Linux係統,其他操作係統及智能終端係統也可以參考。
章 概述
1.1 快速發展的互聯網
1.1.1 互聯網的發展規模
1.1.2 爭相建設的下一代互聯網
1.1.3 永無止境的帶寬需求
1.1.4 網絡傳輸還需要加速
1.2 網絡互聯的基礎——網絡協議
1.2.1 OSI參考模型與TCP/IP參考模型之爭
1.2.2 OSI模型
1.2.3 “阿帕網”ARPANET)與TCP/IP協議族
1.2.4 TCP/IP參考模型與協議族組成
1.2.5 數據鏈路層
1.3 大數據時代帶來數據傳輸的巨大需求
1.3.1 大數據時代的到來
1.3.2 “”的廣域網加速技術
1.3.3 技術選擇
第2章 TCP傳輸的原理與擁塞控製
2.1 TCP傳輸原理
2.1.1 OSI參考模型和TCP/IP參考模型
2.1.2 TCP協議簡介
2.1.3 TCP數據報的傳輸
2.2 傳輸控製協議TCP有限狀態機模型
2.2.1 客戶端流程圖
2.2.2 服務器端流程圖
2.3 擁塞控製與AIMD
2.3.1 擁塞的定義與發生的原因
2.3.2 擁塞控製原理AIMD
2.3.3 現階段的TCP擁塞
2.4 糊塗窗口綜閤癥
2.4.1 發送端産生的癥狀
2.4.2 接收端産生的癥狀
2.5 其他雜項問題
第3章 主要的TCP擁塞控製算法
3.1 概述
3.1.1 從“次”擁塞說算法改進
3.1.2 “宏觀”的解決方案——傳輸加速
3.1.3 新的“應用場景”
3.1.4 擁塞成因概述
3.1.5 擁塞算法設計的基本要求
3.2 基本概念與術語
3.3 TCP擁塞控製算法的演進
3.3.1 早期的TCP實現
3.3.2 TCP Tahoe
3.3.3 TCP Reno
3.3.4 TCP NewReno
3.3.5 TCP SACK
3.3.6 TCP Vegas
3.3.7 TCP Veno
3.3.8 TCP BIC
3.3.9 TCP CUBIC
3.3.10 FAST TCP
3.3.11 Compound TCP
3.4 討論
第4章 TCP傳輸加速與主要解決方案
4.1 TCP傳輸加速概述
4.2 解決方案分類
4.2.1 以部署方式分類
4.2.2 以實施位置分類
4.2.3 以擁塞反饋信號分類
4.2.4 基於應用層的改進方案
4.2.5 典型的隱式擁塞反饋方案
4.2.6 典型的顯式擁塞反饋方案
4.2.7 基於帶寬測量的改進
4.3 主要的擁塞控製算法
4.3.1 Scalable TCP
4.3.2 High Speed TCP
4.3.3 TCP Vegas
4.3.4 TCP BIC 與TCPCUBIC
4.3.5 小結
第5章 TCP傳輸性能分析與模型
5.1 端到端的可靠傳輸
5.1.1 差錯控製過程
5.1.2 流量控製機製
5.2 傳輸時延
5.2.1 測量方法
5.2.2 RTT測量的程序實現
5.3 分析模型
5.3.1 概述與進展
5.3.2 分類
5.3.3 Jacobson管道模型
5.3.4 TCP吞吐量分析模型
5.3.5 流體流模型
5.3.6 其他場景模型
5.3.7 傳輸速率上限
5.3.8 仿真實驗
5.4 性能分析
5.4.1 鏈路利用率
5.4.2 公平性
5.5 Padhye吞吐量模型簡介
5.5.1 發送窗口錶達式
5.5.2 吞吐率
5.5.3 E (W)和E (X)的推導
5.5.4 E (W)和E (Y)的推導
5.5.5 丟包概率p
5.5.6 E (A)的推導
5.5.7 吞吐率錶達式
第6章 Linux網絡協議棧
6.1 網絡協議棧與層次結構
6.1.1 Linux網絡協議棧特點
6.1.2 標準TCP/IP協議與Linux網絡協議棧具體設計的對比
6.2 基本數據結構
6.2.1 數據包結構
6.2.2 基本數據結構
6.3 協議棧的初始化
6.3.1 sock_init函數
6.3.2 _dev_init函數
6.3.3 i_init函數
6.4 Linux係統網絡設備驅動程序
6.4.1 網絡驅動程序的結構
6.4.2 數據包發送
6.4.3 數據包接收
6.5 網絡協議層
6.5.1 數據接收
6.5.2 數據發送
6.6 傳輸層——TCP協議處理
6.6.1 TCP協議的數據接收
6.6.2 TCP協議的數據發送
6.6.3 擁塞控製的事件處理
第7章 擁塞控製模塊編程實踐
7.1 擁塞控製模塊的調用
7.1.1 模塊的初始化
7.1.2 主要窗口的計算
7.1.3 擁塞狀態機
7.1.4 狀態處理函數
7.1.5 “成員函數”的調用關係
7.2 模塊編程基礎
7.2.1 基本數據結構
7.2.2 內核函數介紹
7.2.3 編譯
7.3 主要算法介紹
7.3.1 BIC算法
7.3.2 CUBIC算法
7.3.3 Vegas算法
7.3.4 High Speed TCP算法
7.3.5 H—TCP算法
7.3.6 Scalable TCP算法
7.3.7 Westwood算法
7.3.8 Reno算法
7.3.9 代碼中常見的修飾符
7.4 用戶態獲取當前擁塞窗口值編程示例
7.5 實踐舉例
第8章 仿真與測量
8.1 網絡仿真
8.1.1 軟件仿真
8.1.2 ns—2簡介
8.1.3 OPNET簡介
8.1.4 硬件模擬
8.2 性能測量方法
8.2.1 網絡帶寬測量
8.2.2 網絡延遲測量
第9章 新的數據傳輸場景——研究熱點
9.1 無綫傳輸新場景——移動網絡
9.1.1 移動智能終端逐步普及
9.1.2 需求催生的“新成員”
9.1.3 移動網絡的特性
9.1.4 移動設備操作平颱
9.1.5 主要的研究進展
9.2 數據中心內部傳輸遇到的新問題——TCP Incast
9.2.1 數據中心的網絡架構
9.2.2 MapReduce新業務與發展
9.2.3 TCP Incast的發生
9.2.4 國內外研究現狀
9.2.5 主要的解決方案介紹
9.3 網絡發展的新趨勢——軟件定義網絡SDN與大二層結構
9.3.1 軟件定義網絡
9.3.2 大二層結構
9.3.3 虛擬機遷移與數據中心二層網絡的變化
9.3.4 大二層網絡需要有多大
參考文獻
徐永士,中科院博士,工作於北京三星通信研究院,中國係統分析員協會顧問。主持、參與過中科院和三星通信研究院的多項科研項目。
這本書的行文風格著實讓人耳目一新。它不像某些技術著作那樣,充滿瞭晦澀難懂的術語堆砌,讀起來像是在攻剋一座高山。相反,作者的語言邏輯清晰,論述嚴謹中帶著一種引導性的節奏感。在解釋復雜概念時,總能找到恰當的比喻或圖示來輔助理解,使得像我這樣偶爾會忘記底層細節的開發者,也能迅速跟上思路。例如,關於流量控製和擁塞控製的區分,書中通過生動的案例將其間的細微差彆闡釋得淋灕盡緻,避免瞭許多初學者常犯的混淆。這種對讀者學習麯綫的細緻考量,是這本書超越普通技術手冊的關鍵所在。它讓你在感到自己掌握瞭深層知識的同時,又不會因為理解上的睏難而産生挫敗感,閱讀過程非常舒暢。
評分我個人認為,這本書在結構安排上體現瞭極高的匠心。它不是簡單地將知識點羅列齣來,而是構建瞭一個清晰的學習路徑。開篇的背景鋪墊,為讀者建立起理解協議必要性的宏觀視野;中間部分深入剖析技術細節,循序漸進,保證瞭基礎的紮實;而結尾部分則聚焦於如何應用這些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完成瞭從理論到實踐的閉環。這種“宏觀認識—微觀解構—實踐應用”的結構,使得這本書既適閤希望快速入門並建立係統認知的初級工程師,也適閤需要進行深度調試和性能優化的資深專傢。它成功地在“易讀性”和“專業性”之間找到瞭一個近乎完美的平衡點,這在同類專業書籍中是相當罕見的成就。
評分作為一名長期從事網絡應用開發的人士,我深知網絡延遲和吞吐量對於用戶體驗的決定性影響。這本書的價值,恰恰體現在它對“優化”二字的精準把握上。許多市麵上的書籍往往停留在理論層麵,講解完TCP的三次握手和四次揮手就戛然而止。但這本書的厲害之處在於,它把理論知識無縫地嫁接到瞭實際的性能調優場景中。我特彆欣賞其中關於現代網絡環境(比如高帶寬、高延遲鏈路)下傳統TCP行為錶現的分析,那部分內容猶如醍醐灌頂。它清晰地指齣瞭傳統滑動窗口機製在特定場景下的瓶頸所在,並引入瞭如BBR等新型擁塞控製機製的討論。這種與時俱進的視角,使得這本書不僅具有學術價值,更具有極強的實操指導意義,對於想從“能用”到“好用”轉變的工程師來說,簡直是寶典級彆的參考資料。
評分從學術研究的角度來看,這本書的深度和廣度都達到瞭一個很高的水準。它不僅覆蓋瞭TCP協議棧的核心機製,更難得的是,它將這些機製置於一個更宏大的“通信需求”背景下進行審視。作者並沒有把網絡協議視為一成不變的真理,而是將其視為應對特定時代需求的工程妥協的産物。書中對於QUIC協議的引入和對比分析,更是體現瞭作者的遠見卓識。這種對未來發展趨勢的預判和對現有技術局限性的深刻洞察,使得這本書的價值超越瞭單純的技術手冊範疇,更像是一份對未來網絡架構演進的思考錄。對於希望站在前沿,理解下一代互聯網核心協議變遷的科研人員或高級架構師而言,這本書提供的理論深度和前瞻性思考是極其寶貴的。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很有意思,封麵采用瞭深藍與亮橙的撞色,給人一種科技感和專業性的初步印象。我最初拿到這本書的時候,其實是抱著一種比較謹慎的態度。畢竟,“大數據時代”和“通信需求”這兩個詞匯在技術書籍中已經很常見瞭,擔心內容會是泛泛而談,堆砌一些大傢都知道的概念。然而,翻開目錄,我立刻被其中對具體技術細節的深入程度所吸引。書中對底層協議的剖析,那種抽絲剝繭的分析方式,讓我覺得作者不僅僅是在描述“是什麼”,更是在解釋“為什麼會這樣”。尤其是關於擁塞控製算法的演進部分,作者沒有簡單地羅列RFC文檔,而是結閤瞭實際網絡環境的復雜度,深入探討瞭每種算法的優缺點和適用場景,這種層層遞進的敘述方式,極大地提升瞭閱讀體驗,讓人感覺像是在跟隨一位經驗豐富的老工程師進行實戰指導,而不是單純地啃教科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