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植保科技创新与现代农业建设(2012)
定价:120.00元
售价:84.0元,便宜36.0元,折扣70
作者:吴孔明
出版社: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10-01
ISBN:9787511610867
字数:
页码:64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2012年学术年会主题是“科学防控病虫、持续减轻危害、保障粮食安全”。农业部余欣荣副部长将应邀莅临大会,并发表题为“科学防控病虫灾害,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讲话。大会还将邀请8位两院院士和国外科学家作大会主题报告,并将在“第五届全国园艺作物病虫害预防与控制”、“生物防治技术及其应用策略”、“农药与食品安全”、“植物病害成灾机理与综合治理”、“农业害虫及草鼠害成灾机理与综合治理”5个分会场,邀请参加“农作物重大病虫科学防控高层论坛”以及在有关研究领域取得显著成绩的专家作专题报告。
大会报告
The Challenge of Integrating Plant ProtectioStrategies and Tactics ia Changing World
Predicting Plant Disease Epidemics: A Case Study with Fusarium Head Blight of Wheat
Current Situatioand Future Prospects of Plant Defe e Activato for Rice Disease Control
菌传小麦病毒病的研究现状——从宏观病害防控到微观致病机理
飞蝗型变的分子调控——飞蝗行为的可塑性
从基础研究走向绿色农药
研究论文
植物病害
链霉菌769防治水稻稻瘟病的可行性及对水稻生产的影响
自然诱发观察杂交水稻对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抗性
河南小麦推广品种和后备品种抗叶锈病鉴定与评价
云南大理地区大麦条纹病发生调查及药剂拌种研究
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冷凉蔬菜病虫害无公害防治之我见
西藏高寒地区设施蔬菜菌核病防治技术规范
辽宁省西瓜倒瓤病防控技术研究
值得重视的几种柑橘真菌性病害
植物病害流行学研究与植物病害防治——以四种苹果病害为例
天津苹果斑点落叶病的发生现状与防治对策
槟榔的栽培及病害研究进展
外来入侵有害生物——向日葵白锈病在新疆的风险性评估
新疆特克斯县23个向日葵不同品种黑茎病田间抗病性鉴定
一株炭疽病病原菌鉴定和生物学特性研究
土壤调控对青枯病发生程度的影响
不同覆盖方式下农艺性状及青枯病发生情况的比较
噻呋酰胺(满穗)防治鱼腥草白绢病田间效果初报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和高光谱技术的病害胁迫下油茶叶片含水率反演
农业害虫
麦长管蚜腹管的形态学观察
昆虫病原线虫侵染对宿主血淋巴免疫系统的影响
昆虫对Bt毒素的抗性机制概述
COI基因在金龟子分子分类研究中的问题探讨
酵母双杂交技术在互作组学中的研究进展
昆虫飞行肌代谢研究进展
12种昆虫病原线虫对小地老虎的致病力
高温对昆虫生命活动的影响
碧蛾蜡蝉行为习性的观察
烟蚜两种寄生蜂成蜂的过冷却点及冰点测定
小地老虎对几种植物挥发性物质的EAG反应
皂角豆象生物学特性
影响广东省西南部稻纵卷叶螟大发生的气象因子研究
达县白背飞虱特大发生特点及监控对策
鲜食糯玉米穗期玉米螟药剂防治效果
冀北春玉米蓟马发生及防治技术研究
新型粮食保护剂防治储粮害虫应用研究
美国白蛾的可持续防治技术
西藏高寒地区设施美洲斑潜蝇的发生与防治初探
……
研究简报及摘要
这说明生防园中烟粉虱在茄株上均匀分散分布的时间较化防园长,而化防园其聚集分布的时间则比生防园更长。同样的结果,在我们同时进行的黄瓜、芸豆实验中均能得到验证。生防园和化防园黄瓜植株不同空间位置烟粉虱数量差异显著次数分别占总统计次数的43. 75%和56. 25 010,而芸豆则更明显,分别为27. 27%和72. 73%。以茄子现蕾时间为界,我们将整个实验周期(270天)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分别对这两个时期茄子植株不同空间位置烟粉虱数量进行聚类分析。从中可以看出,生防中、下、上部聚为一类,化防中、下部聚为一类,化防上部单独聚为一类并且与前两类距离远。这说明前期释放胡瓜新小绥螨的生防园植株上、中、下部烟粉虱的数量差距较小,分布较均匀,这与捕食螨的全株捕食有关;但化防园植株上部烟粉虱的数量与中、下部的差距均较大,分布不均匀,有较明显的聚集现象,这可能与施药方法有关。生防中、下部与化防中部聚为一类,生防上部与化防上、下部聚为一类。这说明在后期化防园植株上烟粉虱的数量分布不均匀,这与前期一致。但后期生防园烟粉虱的数量分布也不均匀,这是由于生防园后期烟粉虱卵(不会移动)的增加幅度较大,客观上拉大了植株上部与中、下部烟粉虱数量的差距。而对于调查周期较短的芸豆(86天)、黄瓜(96天),对其整个实验周期植株上烟粉虱数量进行聚类分析,发现其垂直分布的差距更为明显。即两者化防的上部单独为一类,化防中、下部聚为一类,生防上、中、下部聚为一类,说明释放胡瓜新小绥螨的芸豆和黄瓜的生防园中烟粉虱在整个植株上的分布较为均匀分散,与化防园烟粉虱聚集分布在中下部可以明显的区分开。这与前述茄株上的分析结果基本一致。总体上看,化防区烟粉虱种群数量的消长曲线波动幅度均比生防区大,这与化学药剂防治的特点有关。施药初期药效好,烟粉虱的数量快速下降,药效期一过,其种群数量迅速恢复,防治效果时好时坏。但生物防治则不同,胡瓜新小绥螨能够捕食烟粉虱的各个虫态,并以其为食物正常发育和繁殖。在前期(清园后的60天内)显著降低生防区的烟粉虱种群数量,之后虽然略有增加,但基本仍低于化防区(p>0.05)。因此,利用胡瓜新小绥螨防治烟粉虱相比于化学防治,防效更稳定,防治周期更长。另外,在茄子定植前,应该对大棚进行彻底的清园除杂,以降低烟粉虱的初始虫口基数,并在定植初期烟粉虱种群数量较低时释放胡瓜钝绥螨,对其具有很好的压制作用。尽管胡瓜新小绥螨能以烟粉虱各虫态为食物并发育和繁殖,但其产卵率极低(前期实验结论)。
……
大会报告
The Challenge of Integrating Plant ProtectioStrategies and Tactics ia Changing World
Predicting Plant Disease Epidemics: A Case Study with Fusarium Head Blight of Wheat
Current Situatioand Future Prospects of Plant Defe e Activato for Rice Disease Control
菌传小麦病毒病的研究现状——从宏观病害防控到微观致病机理
飞蝗型变的分子调控——飞蝗行为的可塑性
从基础研究走向绿色农药
研究论文
植物病害
链霉菌769防治水稻稻瘟病的可行性及对水稻生产的影响
自然诱发观察杂交水稻对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抗性
河南小麦推广品种和后备品种抗叶锈病鉴定与评价
云南大理地区大麦条纹病发生调查及药剂拌种研究
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冷凉蔬菜病虫害无公害防治之我见
西藏高寒地区设施蔬菜菌核病防治技术规范
辽宁省西瓜倒瓤病防控技术研究
值得重视的几种柑橘真菌性病害
植物病害流行学研究与植物病害防治——以四种苹果病害为例
天津苹果斑点落叶病的发生现状与防治对策
槟榔的栽培及病害研究进展
外来入侵有害生物——向日葵白锈病在新疆的风险性评估
新疆特克斯县23个向日葵不同品种黑茎病田间抗病性鉴定
一株炭疽病病原菌鉴定和生物学特性研究
土壤调控对青枯病发生程度的影响
不同覆盖方式下农艺性状及青枯病发生情况的比较
噻呋酰胺(满穗)防治鱼腥草白绢病田间效果初报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和高光谱技术的病害胁迫下油茶叶片含水率反演
农业害虫
麦长管蚜腹管的形态学观察
昆虫病原线虫侵染对宿主血淋巴免疫系统的影响
昆虫对Bt毒素的抗性机制概述
COI基因在金龟子分子分类研究中的问题探讨
酵母双杂交技术在互作组学中的研究进展
昆虫飞行肌代谢研究进展
12种昆虫病原线虫对小地老虎的致病力
高温对昆虫生命活动的影响
碧蛾蜡蝉行为习性的观察
烟蚜两种寄生蜂成蜂的过冷却点及冰点测定
小地老虎对几种植物挥发性物质的EAG反应
皂角豆象生物学特性
影响广东省西南部稻纵卷叶螟大发生的气象因子研究
达县白背飞虱特大发生特点及监控对策
鲜食糯玉米穗期玉米螟药剂防治效果
冀北春玉米蓟马发生及防治技术研究
新型粮食保护剂防治储粮害虫应用研究
美国白蛾的可持续防治技术
西藏高寒地区设施美洲斑潜蝇的发生与防治初探
……
研究简报及摘要
《植保科技创新与现代农业建设(2012)》这个书名,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它点出了两个核心主题:一是“植保科技创新”,二是“现代农业建设”,并且明确了时间节点——2012年。这让我猜测,书中一定会聚焦于那个时期,植物保护领域有哪些令人瞩目的技术突破。我设想,作者一定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各种新兴的植保技术,例如,关于生物防治的最新进展,如何利用天敌、微生物等来控制害虫,既环保又安全。又或者,书中会详细解读物理防治技术,像是如何利用光、声、电等手段来驱赶或诱捕害虫,以及在精准农业时代,如何应用GPS、GIS技术进行精准施药,大幅度减少农药用量,降低对环境的负面影响。而“现代农业建设”则将我的思绪引向更广阔的领域。这本书是否会探讨,这些科技创新是如何被整合到现代农业生产体系中的?它会分析如何通过技术驱动,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和智能化吗?譬如,是否会讨论如何建立高效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让这些创新成果真正落地生根?考虑到2012年,正值全球经济和科技发展的转型期,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够勾勒出当时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方向和路径,为农业从业者、政策制定者以及科研人员提供前瞻性的指导。我非常期待它能揭示科技力量如何重塑传统农业,引领其走向一个更加高效、绿色、可持续的未来。
评分一看到《植保科技创新与现代农业建设(2012)》的书名,我立刻感受到一股扑面而来的时代气息。2012年,正是许多前沿科技开始逐渐渗透到传统行业的关键时期。这本书,似乎正是捕捉到了这一时代脉搏,深入探讨了植物保护领域的技术革新及其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深远影响。我脑海中浮现的,是书中可能描绘的那些令人振奋的科技应用场景:利用生物技术改良作物品种,使其天然具备抵抗病虫害的能力,从而大大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或者,利用先进的遥感和物联网技术,实现对农田环境的实时监测,精准施肥、施药,做到“因地制宜、因苗施策”,将资源浪费降到最低。而“现代农业建设”的宏大命题,又让我联想到书中可能对农业产业升级的战略性思考。它是否会探讨如何通过技术创新,推动农业从传统的粗放式经营转向集约化、高效化、可持续化的发展模式?是否会分析如何构建现代化的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包括规模化种植、专业化服务、品牌化营销等?特别是在2012年,全球对食品安全和环境保护的关注度不断提升,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解决这些挑战提供了重要的科技视角和发展思路。我非常希望书中能够分享一些具体的案例研究,展示科技创新是如何切实推动了现代农业的转型和升级,为读者带来启示和借鉴。
评分《植保科技创新与现代农业建设(2012)》这个标题,一下就抓住了我的注意力,让我对这本书充满了好奇。它显然是一部聚焦于农业领域,特别是植物保护和现代化建设的书籍,而且带有明确的年代印记,这让我相信它会包含当时最前沿的信息和发展动态。我猜想,“植保科技创新”部分,一定是对那个时期涌现出的各类新型植物保护技术的深度梳理和分析。书中是否会探讨,如何利用生物技术来研发更加高效、低毒的农药,或者介绍一些革命性的非化学防治方法,比如利用生物入侵的原理来控制害虫?又或者,是否会涉及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来预测病虫害的发生,从而实现更精准、更及时的防治?“现代农业建设”这个宏大的主题,则将视角进一步放大。这本书会不会深入剖析,这些科技创新是如何被融入到整个现代农业体系的构建中的?它是否会讨论如何通过科技手段,提升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例如,书中是否会涵盖关于智慧农业、精准农业的实践经验,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装备,改变传统的耕作方式?而且,2012年这个时间点,正值全球农业面临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时期,这本书或许能为我们描绘出那个时期中国乃至全球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宏观图景,以及科技在其中扮演的关键角色。我非常期待书中能提供一些实际案例,展示科技创新如何有效地推动了农业的转型升级,为建设更具竞争力的现代农业提供宝贵的经验借鉴。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植保科技创新与现代农业建设(2012)》让我联想到了一场关于农业未来的深刻探讨,虽然我还没有机会翻阅,但仅凭书名,我就能想象出其中蕴含的丰富信息。2012年,这是一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也是全球对农业可持续发展越发关注的节点。书中“植保科技创新”这几个字,如同打开了一扇通往智慧农业的大门。我想象着,作者一定详细阐述了如何利用尖端的生物技术、信息技术、遥感技术等等,来革新传统的植物保护手段。比如,是否探讨了基因编辑技术在培育抗病虫害作物上的应用?是否介绍了精准施药、智能监测等数字化植保方案?这些都将是解答“如何更高效、更环保地保护农作物”的关键。而“现代农业建设”则将视角进一步拓宽,不仅仅是技术的应用,更是整个农业生产体系的现代化转型。书中会不会涉及到农业机械化、规模化经营的最新进展?会不会探讨如何构建现代化的农业产业链,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尤其是在2012年,中国正处于农业现代化加速推进的关键时期,这本书的出版无疑是对这一进程的有力支撑。它或许会为我们描绘出一幅蓝图:一个以科技为驱动,以效率和可持续性为核心,能够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同时又能兼顾生态环境保护的现代农业新格局。我非常期待书中关于政策导向、人才培养以及市场机制的分析,因为这些都将是推动植保科技创新和现代农业建设不可或缺的要素。
评分《植保科技创新与现代农业建设(2012)》这个书名,瞬间勾起了我对农业科技进步的无限遐想。我总觉得,农业,这个最古老的行业,在21世纪的今天,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革命。这本书,恰好聚焦于这场革命的核心——科技创新。我猜想,作者一定对近年来蓬勃发展的各项植保新技术进行了深入的梳理和剖析。例如,会不会详细介绍不同类型的新型农药,比如生物农药、低毒高效农药,它们如何能够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同时又有效控制病虫害?又或者是,书中是否涵盖了先进的诊断技术,像是利用分子标记技术来快速识别病原体,从而实现早期预警和精准防治?“现代农业建设”这个词汇,则暗示了这本书的视野并非局限于技术的细节,而是更宏观地审视农业的整体发展。我很好奇,书中是如何将这些技术创新融入到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的构建中的?它会讨论如何通过技术整合,实现农业生产的智能化、自动化和精细化管理吗?譬如,无人机的植保应用、传感器网络监测土壤和作物状况、以及大数据分析在病虫害预测中的作用,这些是否都是书中探讨的重点?更进一步,这本书会不会就如何建立一个可持续、高效率、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现代农业模式,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我期待它能为我们勾勒出未来农业发展的大致轮廓,以及在这个过程中,科技创新所扮演的至关重要的角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