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3G移动邮箱服务的用户采纳调查及分析 | 作者 | 岳小婷 | 
| 定价 | 36.00元 | 出版社 |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 
| ISBN | 9787565413919 | 出版日期 | 2013-12-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3G移动邮箱服务的用户采纳调查及分析》(作者岳小婷)构建了3G移动邮箱服务采纳模型(MMsAM),结合3G移动邮箱服务的特点,提出了3G移动邮箱服务采纳的概念模型及一系列相关假设。假设中,既包括关于影响因素间关系的假设,又包括调节因素对影响因素间关系的调节作用的假设。     本书在技术模型的基础上,引入多种理论,构建了3G移动邮箱服务用户采纳模型,并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其进行实证检验,识别出3G移动邮箱服务用户接受的主要影响因素,计算出各影响因素对态度和行为意向的影响效果,并分析了性别、年龄、区域、经验等因素在采纳模型中的调节作用。在采纳模型的基础上,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进行了用户评价。后,基于用户的189移动邮箱使用数据,结合业务特性,改进RFM模型,并根据RFM值进行客户细分,以3G移动邮箱的用户采纳模型的结论为指导,对高价值客户展开营销。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章 引言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及创新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路径 第2章 移动服务采纳的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2.1 移动服务综述 2.2 移动服务采纳的相关理论基础 2.3 移动服务采纳的文献综述 第3章 3G移动邮箱服务的用户采纳模型与研究假设 3.1 3G移动邮箱服务的用户采纳模型 3.2 3G移动邮箱用户采纳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与假设 3.3 3G移动邮箱服务的用户采纳模型中的调节因素及假设 第4章 3G移动邮箱服务的用户采纳模型的研究设计及数据获取 4.1 研究方法的选择 4.2 数据分析方法 4.3 调查问卷的形成过程 4.4 变量定义和问题项设计 4.5 调查过程的设计 4.6 正式调查问卷样本数据的获取及描述性统计分析 第5章 3G移动邮箱服务的用户采纳模型的检验与评价应用 5.1 3G移动邮箱服务的用户采纳模型中测量模型的检验 5.2 3G移动邮箱服务的用户采纳模型中结构模型的检验 5.3 3G移动邮箱服务的用户采纳模型中调节因素的假设检验 5.4 结果讨论 5.5 基于3G移动邮箱服务的用户采纳模型的评价应用 第6章 3G移动邮箱服务的用户使用数据分析 6.1 营销 6.2 基于现有客户行为的营销实证分析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的主要结论 7.2 理论贡献 7.3 实践意义 7.4 研究局限与展望 附录 3G移动邮箱服务的用户采纳行为研究调查问卷 主要参考文献 索引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这本书给我的最大启发,是它提供了一种看待和分析复杂社会现象的全新视角和分析框架。它不仅仅是罗列事实或理论,更像是一套精密的“思维工具箱”。通过阅读,我意识到自己过去在处理类似问题时,往往受限于自身的经验定势,容易陷入局部最优解的陷阱。作者在提供解决方案时,总是力求从宏观的生态位和微观的操作层面同时进行考量,展现了一种极具穿透力的系统性思维。书中提出的某些观察角度,如对“用户行为的隐性成本”的量化分析,简直是醍醐灌顶,让人豁然开朗,感觉到自己的认知边界被拓宽了不止一个维度。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说了什么,而在于它教会了我们如何去问正确的问题,以及如何以一种更具结构性和前瞻性的方式去解构未来可能出现的挑战,这才是真正的智慧结晶。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的盛宴,硬壳精装的质感拿在手里就有一种沉甸甸的可靠感,这在如今这个充斥着轻薄电子书的时代,实属难得。封面的配色选用了沉稳的深蓝色与跳跃的橙色形成强烈的对比,既体现了科技领域的专业性,又不失活力。字体排版极为讲究,主标题的字体粗细和间距经过反复推敲,即便在光线不佳的环境下也能清晰辨识。内页纸张的磅数也很有分量,墨水的渗透度控制得恰到好处,阅读时几乎没有油墨反光带来的视觉疲劳,这对于需要长时间沉浸在文字中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种莫大的体贴。而且,装订工艺非常平整,无论翻到哪一页,书页都能牢牢贴合,翻阅起来手感极其顺滑,完全没有那种廉价书籍容易散页的担忧。即便是作为案头工具书摆放,它所散发出的那种低调而精致的气质,也足以提升整个书房的格调。可以说,从触感到视觉,这本书的外在包装已经为内容的高水准做了一个极好的铺垫,让人在尚未开始阅读正文之前,就已经对作者和出版社的专业态度肃然起敬。
评分这本书所呈现出的学术深度和广度,远超出了我的初步预期,它绝非流于表面的综述性读物,而是一部深入探究核心问题的力作。作者在文献综述部分展现出了惊人的涉猎范围,不仅涵盖了主流的经典理论,更有对近年来新兴或边缘观点的细致梳理和审慎评价。更难得的是,作者并未满足于简单的“引用和转述”,而是对不同学派的观点进行了富有洞察力的比较和批判性对话,展现出一种成熟学者的独立思考能力。例如,在论述某一特定理论的局限性时,作者不仅指出了其在特定情境下的失效,还追溯了导致这种失效的理论假设根源,这种深挖本质的态度,实属可贵。这种扎实的研究基础,使得全书的论证都建立在坚不可摧的实证或理论基石之上,让读者在吸收知识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一种强烈的学术责任感。
评分我非常欣赏这本书在行文逻辑上的严谨性与清晰度,它就像一位技艺精湛的建筑师,从地基到屋顶,每一步的构建都遵循着严密的力学原理,让人在阅读过程中几乎找不到可以指摘的逻辑断层。作者似乎深谙如何引导读者的思维,引入概念时循序渐进,绝不轻易抛出复杂的理论模型而缺少必要的背景铺垫。特别是关于理论框架的构建部分,作者似乎采用了一种“剥洋葱”式的叙事手法,一层层剥开表象,直至触及核心机制,这种层层递进的叙述方式,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即便是涉及到一些跨学科的复杂概念,作者也能巧妙地运用类比和实例进行支撑,使得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变得生动起来。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很少需要频繁地回翻前面的章节去核对定义,这表明作者在章节间的衔接和过渡上做得非常流畅自然,没有那种生硬的、为了凑字数而连接的痕迹,整体阅读体验一气呵成,极具流畅感和掌控感。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它成功地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注入了一股难以言喻的文学韵味,读起来丝毫没有传统学术著作那种枯燥乏味的“白开水”气息。作者的遣词造句极其精炼且富有画面感,即便是描述最抽象的理论模型,也能在脑海中勾勒出清晰的图像。语气的掌控也拿捏得恰到好处,时而沉稳有力,掷地有声,表达出作者对某些观点的坚定立场;时而又显得谦逊平和,对不同意见保持开放的探讨态度,显示出极高的情商和学风。尤其是一些总结性的段落,句子结构富有节奏感和变化性,长短句交错,读起来朗朗上口,甚至让人产生想要摘抄并反复诵读的冲动。这种将“知识的重量”与“表达的轻盈”完美结合的笔力,是许多专业作者难以企及的高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