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传于山东各地的唢呐音乐,曲目丰富,技艺高 超,手法纵横崎岖,风格朴实挺拔,乐曲具有强烈的 生活气息、浓郁的地方色彩和广泛而深厚的群众基础 。尤其是鲁西南一带,在我国享有“唢呐之乡”的盛 誉。为了*好地继承和发扬民族民间音乐的**传统 ,繁荣和发展具有鲜明特色的唢呐演奏艺术,应中央 音乐学院出版社之约,编者选择性地将该地域部分***的,或在演奏、教学、理论研究中具有一定借鉴和 参考价值的曲目,包括山东民间唢呐音乐中具有代表 性的各调“开门”及“开门”变体、**山东民间乐 曲及经典改编乐曲、柳子戏风格唢呐曲,集结编成《 唢呐民间传统乐曲集萃》(山东篇)一书,介绍给大 家学习、演奏或参考。本曲集无论在乐谱的校订整理 ,还是在演奏符号标记上,力求详尽准确,以便*好 地反映乐曲的原貌。
这些曲目,多由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唢呐 演奏家或民间唢呐演奏高手演奏,在技术发挥、艺术 处理和演奏风格上都有独到之处,显示了演奏者精湛 的技艺和对传统乐曲“再创作”的才华智慧。《唢呐 民间传统乐曲集萃(山东篇)》对有关唢呐演奏家和 部分唢呐演奏高手的身世、演奏风格,以及他们演奏 的乐曲在内容、艺术特点、来源和流传地区,分别做 了介绍;对乐曲中所运用的技巧和演奏方法均做了说 明,一并供读者参考。
本书由石海彬编。
前言
乐曲说明
演奏家介绍
各调“开门”
1.平调开门
2.凡调开门
3.二八调开门
4.上字开门
5.四字开门
6.六字开门
7.尺字开门
8.凡字开门
“开门”变体
1.欢庆
2.婚礼曲
3.风搅雪
4.大合套
**传统乐曲
1.凤阳歌绞八板
2.抬花轿
3.拜花堂
4.凡调子
5.山坡羊
6.集贤宾
7.普天乐
8.汉江春早
9.啦呱
10.百鸟朝凤
11.一枝花
柳子戏风格传统乐曲
1.长彦歌
2.越调音
3.越调步步娇
4.平调娃娃
5.混江龙
6.驻云飞
7.下调步步娇
8.下调驻马亭
9.一江风
10.锁兰枝
附录
作为一名民俗文化爱好者,我关注的重点往往在于音乐是如何融入社会生活的。这本书在这一点上做得非常出色。它没有将这些乐曲孤立地呈现,而是将它们置于具体的社会场景中去解读。比如,对嫁娶曲和丧葬曲的区分和赏析,让我明白了唢呐在山东民间礼仪中的核心地位。书里提到了一些关于不同场合演奏习俗的禁忌和讲究,这些细节非常生动有趣,让我对“礼乐”的理解不再停留在书本概念上。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过门”和“岔音”的分析,这些往往是衡量一个唢呐匠人功力深浅的关键所在,而这本书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解释了其背后的逻辑和审美取向。可以说,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唢呐艺术如何承载和维系一个社区的情感结构和文化认同。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的挺有意思的,封面那种做旧的纸张质感,配上略显古朴的字体,一下子就把人拉回到了那个悠远的年代。我特别喜欢那种触感,拿在手里沉甸甸的,感觉就像捧着一本有故事的老物件。内页的排版也很讲究,不仅有乐谱,还穿插了一些老照片和关于乐曲创作背景的文字介绍,这对于我这种想深入了解音乐背后文化脉络的人来说,简直是宝藏。比如,有几首曲子旁边附注了采风的地点和乐师的生平简介,让我对山东地区唢呐艺术的地域特色有了更直观的认识。虽然我不是专业的乐手,但光是阅读这些文字,就能想象出当年艺人们在田间地头、婚丧嫁娶场合吹奏时的情景,那种粗犷又细腻的情感表达,隔着书页都能感受到。这本书不只是一本曲谱集,更像是一部关于民间音乐口述历史的记录,非常值得收藏。
评分我初学唢呐的时候,市面上很多教材都偏向于技巧的堆砌,对于乐曲的情感表达和文化内涵挖掘得不够深入。这本书的出现,对我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它收录的很多乐曲都是流传在山东特定区域的“小调”,过去可能只在口耳相传中存在,很少有规范的乐谱流传下来。这本书的编纂者显然下了很大功夫去抢救和整理这些濒临失传的曲目。最让我惊喜的是,它不仅仅是提供了五线谱或简谱,还对很多技巧的运用,比如“上吹”、“花舌”等,给出了非常细致的文字说明和图示,这些都是教科书里学不到的“真功夫”。我尝试着按照书里的提示去练习其中一首《赶集》,发现那种特有的山东韵味,那种略带诙谐又饱含生活气息的旋律,一下子就更容易把握了。这对于提升演奏的“神似”而非仅仅是“形似”,起到了关键作用。
评分这本书的印刷质量和纸张选择,简直是业界良心。现在很多出版物为了节约成本,纸张薄得像报纸,油墨也容易蹭到手上,看久了眼睛很累。但这本书的纸张厚实,没有反光,即便是长时间对着乐谱练习,也不会感到视觉疲劳。更重要的是,乐谱的清晰度极高,那些快速的装饰音和复杂的节奏型,即便是印得很小的音符,也能清晰辨认,这对于需要精准把握每一个音符的演奏者来说至关重要。而且,装订方式也很牢固,我可以把它完全摊平在谱台上,不用担心它会合拢,这在实际演奏中非常实用。这种对细节的关注,体现了出版方对传统音乐的尊重,让人感到非常舒心和专业。
评分坦率地说,我对这类地方性很强的传统音乐资料的期待值通常不会太高,总担心内容会比较陈旧,或者只停留在简单的曲目罗列上。然而,这本书的视野显然更为开阔。它不仅收录了那些脍炙人口的“大曲”,还深入挖掘了一些带有浓厚地域色彩的“野路子”曲目,这些往往是民间艺人智慧的结晶,更具研究价值。我注意到,在某些曲目的改编和标注上,似乎融入了现代音乐理论的视角,使得一些古老的旋律在结构上更加清晰,便于现代乐手理解和再创作。这种“古为今用”的处理方式,让传统艺术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它既是对历史的忠实记录者,也是鼓励未来发展的推动者,这种平衡掌握得恰到好处,让我对山东唢呐的未来充满了信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