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电路基础
定价:32.00元
作者:徐进 等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8-01
ISBN:978730908964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16开
商品重量:0.381kg
编辑推荐
《复旦普通高等教育21世纪规划教材电类信息类:电路基础》通过示例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仿真技术分析电路的能力,既有利于理论教学中的重、难点的理解和掌握,又让学生在大一就初步了解了计算机仿真技术,为他们在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复旦普通高等教育21世纪规划教材电类信息类:电路基础》既可以作为高职高专院校电子信息类和电子、电气类各专业的教材,也可供相关电类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内容提要
目录
章电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
1.1电路和电路模型
1.1.1电路的概念
1.1.2理想元件和电路模型
1.2电流和电压的参考方向
1.2.1电流及其参考方向
1.2.2电压及其参考方向
1.2.3电流电压的关联参考方向
1.2.4电位的概念及其分析计算
1.3电功率和能量
1.3.1电功率
1.3.2电能
1.4电路元件
1.4.1电阻元件
1.4.2电感元件
1.4.3电容元件
1.5电压源和电流源
1.6受控源
1.7基尔霍夫定律
1.7.1常用电路术语
1.7.2基尔霍夫电流定律
1.7.3基尔霍夫电压定律
1.8Multisim 10在电路分析的初步使用
1.8.1欧姆定律仿真验证
1.8.2基尔霍夫电压定律仿真验证
1.8.3基尔霍夫电流定律仿真验证
1.8.4受控源的仿真计算
1.8.5电路功率的测量
本章小结
习题1
第2章电路的等效变换
2.1电路等效变换的概念
2.2无源电阻电路的等效变换
2.2.1串联和并联
2.2.2Y形与△形连接和等效变换
2.3有源电路的等效变换
2.3.1电压源的串联和电流源的并联
2.3.2实际电源模型的等效变换
2.3.3受控源的串、并联及等效变换
2.4输入电阻的计算
2.5Multisim 10在电阻等效电路中的应用
2.5.1串联电路测试
2.5.2并联电路测试
2.5.3无源单端口网络等效电阻仿真计算
2.5.4输入电阻仿真计算
本章小结
习题2
第3章直流电阻电路的分析方法和基本定理
3.1支路电流法
3.2网孔电流法
3.3节点电压法
3.4叠加原理
3.4.1叠加原理
3.4.2齐性定理
3.5戴维南定理与诺顿定理
3.5.1戴维南定理
3.5.2诺顿定理
3.6大功率传输定理
3.7Multisim 10在直流电阻电路中的分析应用
3.7.1支路电流法仿真
3.7.2节点电压法仿真
3.7.3叠加原理仿真分析
3.7.4戴维南定理仿真分析
本章小结
习题3
第4章正弦交流电路稳态分析
4.1正弦交流电
4.1.1正弦交流电的基本概念
4.1.2正弦量的三要素
4.1.3有效值
4.1.4正弦量间的相位差
4.2正弦交流电的相量表示
4.2.1相量的基本概念
4.2.2相量法
4.2.3相量的几何意义
4.3单一元件伏安关系的相量表示
4.3.1电阻元件伏安关系的相量形式
4.3.2电感元件伏安关系的相量形式
4.3.3电容元件伏安关系的相量形式
4.4基尔霍夫基本定律相量表示
4.5复阻抗与复导纳及等效变换
4.5.1复阻抗与复导纳的概念
4.5.2RLC电路的阻抗计算
4.5.3复阻抗的串并联计算
4.6相量法分析正弦交流电路
4.6.1复阻抗混联电路分析计算
4.6.2网孔电流法和节点电压法分析正弦电路
4.6.3戴维南定理分析正弦电路
4.6.4叠加原理分析正弦电路
4.6.5相量图法分析正弦电路
4.7正弦交流电路的功率
4.7.1瞬时功率
4.7.2有功功率和功率因数
4.7.3无功功率
4.7.4视在功率
4.7.5电阻、电感、电容电路的功率
4.7.6功率因数的提高
4.7.7大功率传输
4.8Multisim 10在正弦电路中的分析应用
4.8.1验证正弦电路的基尔霍夫电流定律
4.8.2验证正弦电路的基尔霍夫电压定律
4.8.3验证正弦电路的欧姆定律
4.8.4仿真测定交流电路的参数
4.8.5正弦交流量的相位差仿真测量
本章小结
习题4
第5章三相交流电路
5.1三相电路
5.1.1三相电源
5.1.2三相电路
5.1.3线电压(电流)与相电压(电流)的关系
5.2对称三相电路的计算
5.3不对称三相电路
5.4三相电路的功率
5.5Multisim 10在三相电路中的应用
5.5.1三相对称电源的仿真模型设计
5.5.2三相四线制Y形对称负载测量电路
5.5.3三相四线制Y形非对称负载工作方式的仿真测量
5.5.4三相三线制Y形非对称负载工作方式的仿真测量
5.5.5三相电路的功率仿真测量
本章小结
习题5
第6章谐振电路
6.1串联谐振
6.1.1串联谐振的条件
6.1.2串联谐振的特征
6.1.3RLC串联谐振的频率特性
6.1.4串联谐振电路的通频带
6.2并联谐振
6.2.1并联谐振的条件
6.2.2并联谐振的特征
6.2.3RLC并联谐振的频率特性
6.2.4RLC并联谐振电路的通频带
6.2.5实际电感电容并联谐振电路
6.3Multisim10在谐振电路中的应用
本章小结
习题6
第7章互感电路与理想变压器
7.1耦合电感
7.2含耦合电感电路的计算
7.2.1耦合电感的串联
7.2.2耦合电感的并联
7.3空心变压器
7.4理想变压器
7.4.1理想变压器的性质
7.4.2理想变压器的实现条件
7.5Multisim 10在互感电路中的仿真应用
7.5.1互感耦合回路同名端测试电路
7.5.2理想变压器的仿真测试图
本章小结
习题7
第8章一阶动态电路分析
8.1线性电路的动态方程及其初始
条件
8.2电路变量的初始值
8.3一阶电路的零输入响应
8.3.1RC电路的零输入响应
8.3.2RL电路的零输入响应
8.4一阶电路的零状态响应
8.4.1RC电路在直流电源激励下的零状态响应
8.4.2RL电路在正弦电源激励下的零状态响应
8.5一阶电路的全响应
8.6Multisim 10在一阶电路中的应用
8.6.1电容器充放电仿真
8.6.2零输入响应仿真验证
8.6.3零状态响应仿真验证
8.6.4一阶全响应仿真验证
本章小结
习题8
第9章二端口网络
9.1二端口网络的基本概念
9.2二端口网络的常用定理
9.2.1特勒根定理
9.2.2互易定理
9.2.3替代定理
9.3二端口网络的参数
9.3.1Y参数
9.3.2Z参数
9.3.3T参数
9.3.4H参数
9.4二端口的等效电路
9.5二端口的转移函数
9.6二端口的连接
9.7Multisim 10在二端口网络中的应用
9.7.1特勒定理的仿真验证
9.7.2互易定理的仿真验证
9.7.3替代定理的仿真验证
9.7.4二端口电路的Z参数仿真分析
本章小结
习题9
0章电子仿真软件Multisim 10
10.1NI Multisim 10系统简介
10.2NI Multisim 10的基本界面
10.2.1Multisim的主窗口
10.2.2Multisim菜单栏
10.2.3Multisim工具栏
10.2.4Multisim的元器件库
10.2.5Multisim仪器仪表库
10.3Multisim的基本操作
10.3.1文件(File)基本操作
10.3.2编辑的基本操作
10.3.3创建子电路
10.3.4输入注释
10.3.5编辑图纸标题栏
10.4电路创建的基础
10.4.1元器件的操作
10.4.2电路图选项的设置
10.4.3导线的操作
10.4.4输入∕输出端
10.5仪器仪表的使用
10.5.1仪器仪表的基本操作
10.5.2数字多用表
10.5.3瓦特表
10.5.4示波器
10.5.5波特图仪
10.5.6电压表
10.5.7电流表
10.6仿真分析方法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电路基础》真是让我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尤其是关于电磁感应现象的章节,讲解得细致入微。作者没有仅仅停留在理论公式的堆砌上,而是通过一系列生动的实例,比如变压器的工作原理,将抽象的法拉第定律具象化了。我记得有一次在调试一个老旧的音频设备时,遇到了莫名其妙的噪声干扰,当时百思不得其解。翻开这本书,对照着关于涡流和电磁屏蔽的描述,我才恍然大悟。书中详尽地分析了不同材料和结构对磁场耦合的影响,甚至提到了如何通过改变走线布局来最小化串扰。对于初学者来说,这种从宏观现象到微观机制的递进式讲解,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难度。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讲解RLC串并联谐振时所采用的对比分析方法,将电阻、电感和电容对电路相位的贡献清晰地划分出来,使得复杂的频响曲线分析变得有迹可循。读完这部分,我感觉自己看电路图时的“眼神”都变得锐利了许多,不再是单纯的元件识别,而是能预判电流和电压波形的大致走向。这本书对于提升实战能力有着不可估量的帮助,远超出了我预期的理论教材的范畴。
评分这本书在非线性电路元件的特性描述上,展现出了极高的水准。我尤其欣赏对半导体二极管的I-V曲线分析,不仅仅停留在理想模型,而是深入探讨了小信号模型和大型信号模型在不同工作状态下的差异。书中对晶体管(BJT/MOSFET)的阈值电压、跨导和输出电阻等参数的介绍非常到位,并且清晰地解释了这些参数如何影响放大器的增益、带宽和失真。当我阅读到关于负载线分析的部分时,仿佛重新认识了放大电路的偏置设计。作者通过图解的方式,清晰地展示了Q点(工作点)的选择对电路动态范围的影响,强调了直流偏置与交流信号之间的微妙平衡。这种将直流稳定性和交流性能紧密结合的分析视角,对于想深入理解模拟电路设计的人来说是无价之宝。相比于其他侧重于数字逻辑的教材,这本书在模拟信号处理的“根基”上扎得非常深厚,为后续学习运算放大器等更复杂的集成电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评分我是一名工科跨专业学习者,之前对电子电路的认知基本停留在“黑箱”操作层面,拿到任何电路板都像在看天书。但接触到《电路基础》后,我发现它对于线性电路分析的系统性构建做得尤为出色。书中对基尔霍夫定律的阐述,并非草草带过,而是用了整整一个章节来深化理解,通过对比节点分析法和网孔分析法的适用场景和优劣,让读者明白何时该用哪种工具才能事半功倍。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戴维宁等效电路和诺顿等效电路的推导过程,作者极其严谨地展示了如何通过开路电压和短路电流(或等效电阻)来简化复杂的网络,这对于后续进行大系统的小信号分析至关重要。我尝试着用书中的方法去拆解我们实验室里一个复杂的传感器驱动电路,原本需要手算半小时才能搞清楚的几个关键节点电压,现在只需要五分钟就能用等效电路法快速得出近似解。这种处理复杂问题的思维框架的建立,比单纯记住几个公式重要得多,它培养了一种化繁为简的工程师直觉。
评分如果要用一个词来概括这本书的价值,那一定是“严谨的工程化视角”。它不仅仅是理论的集合,更像是一本资深工程师的笔记。书中在介绍完基本定律和分析方法后,总是会有一个“设计与应用”的小节。例如,在讲解电源滤波电路时,它没有满足于用电容来降低纹波的简单结论,而是深入剖析了不同滤波电容的等效串联电阻(ESR)和等效串联电感(ESL)在纹波抑制效果中的实际影响,这完全是实际工程中必须考虑的关键参数。此外,书中对双端口网络的ABCD参数分析,也体现了其面向传输和级联设计的实用性。通过这些参数,可以非常便捷地计算多级放大器或传输线的总特性,极大地简化了级联系统的设计工作量。总体而言,这本书成功地架起了从基础理论到实际电路系统构建之间的桥梁,是一本理论深度与工程应用价值完美平衡的佳作。
评分我是一个更偏向于瞬态响应和时间域分析的学习者,而这本《电路基础》在处理暂态过程时,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它没有回避微分方程的复杂性,但又巧妙地结合了拉普拉斯变换工具来简化求解过程。书中对RL、RC一阶电路的建立和求解过程,循序渐进,从自然响应到阶跃响应,每一个步骤都交代得明明白白。更进一步,对于二阶电路(如RLC电路),作者通过分析阻尼比和特征根的位置,清晰地划分出了过阻尼、临界阻尼和欠阻尼三种情况,并配有大量的波形图进行佐证,让人能直观地感受到电路对输入信号的不同“反应”。特别是书中关于开关瞬变的讨论,详细分析了电感电流不能突变和电容电压不能突变这两条黄金法则在实际电路切换瞬间的应用,这对于设计需要快速开关的电源管理模块至关重要。读完这部分,我对“时间常数”这个概念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不再是简单的$ au=L/R$或$ au=RC$的记忆,而是理解了它背后的物理意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