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通信原理基础
定价:28.00元
售价:20.4元,便宜7.6元,折扣72
作者:冯暖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9-01
ISBN:978730236628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全书共分为 8章,第 1章为通信系统,介绍了通信系统的概念、组成和性能指标。第 2章为信号与信道,主要分析了确知信号,介绍了*信号和噪声,以及信道与信道容量的相关内容。第 3章为模拟调制系统,介绍调制的基本概念、作用以及调制中需要讨论的主要问题,重点介绍模拟调制系统中线性调制与非线性调制信号产生与接收的基本原理、方法并且简单分析调制系统抗噪性能。第 4章为模拟信号的数字化,重点介绍脉冲调制的实现方法:抽样、量化、编码,同时介绍差分脉冲编码调制(DPCM)和增量调制(ΔM)的原理及性能,以及时分复用及相关技术。第 5章主要介绍数字基带传输系统;数字基带信号的波形;数字基带信号的功率谱;基带传输的常用码型;间干扰的基带传输特性;基带传输系统的抗噪声性能以及眼图。第 6章为数字带通传输系统,概述了数字的基本原理。以二进制系统为主,论述了数字调制解调的原理和方法,分析了系统的抗噪声性能,并简单介绍了多进制数字调制解调原理。第 7章为同步原理,主要介绍载波同步、位同步、帧同步的基本概念、实现方法,简单介绍网同步。第 8章为差错控制编码,介绍了差错控制编码的原理及常用检错码和纠错码的概念,分析了线性分组码、循环码和卷积码的构成原理。 本书既可作为应用型本科电子信息类专业的通信原理教材,也可供从事通信、电子技术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章 通信系统 1.1 通信的基本概念 1.2 通信系统的组成 1.2.1 通信系统的一般组成模型 1.2.2 模拟通信系统模型 1.2.3 数字通信系统模型 1.3 通信系统的分类及通信方式 1.3.1 通信系统的分类 1.3.2 通信方式 1.4 信息及其度量 1.4.1 信息与信息量的概念 1.4.2 平均信息量的概念 1.5 通信系统的主要性能指标 1.5.1 模拟通信系统 1.5.2 数字通信系统 本章小结 本章知识结构 综合练习第2章 信号与信道 2.1 确知信号的分析 2.1.1 傅里叶变换 2.1.2 确知信号的类型 2.1.3 确知信号的时域性质 2.2 随机过程的基本概念 2.2.1 随机变量 2.2.2 随机过程 2.3 随机过程通过线性系统 2.4 噪声 2.5 信道 2.5.1 信道模型 2.5.2 恒参信道 2.5.3 随参信道 2.5.4 信道容量 本章小结 本章知识结构 综合练习 仿真实践答案第3章 模拟调制系统 3.1 概述 3.2 线性调制 3.2.1 振幅调制(AM) 3.2.2 双边带调制 3.2.3 单边带调制 3.3 线性调制系统性能分析 3.3.1 线性系统抗噪声性能概述 3.3.2 DSB系统的抗噪声性能 3.4 非线性调制 3.4.1 调角概述 3.4.2 调频原理 3.4.3 频分复用 3.5 模拟调制系统性能分析 本章小结 本章知识结构 综合练习 仿真实践答案第4章 模拟信号的数字化 4.1 脉冲编码调制 4.1.1 脉冲编码调制的基本原理 4.1.2 抽样 4.1.3 量化 4.1.4 编码 4.2 差分脉冲编码调制 4.3 增量调制 4.3.1 增量调制原理 4.3.2 编码 4.3.3 译码 4.4 时分复用 4.4.1 时分复用原理 4.4.2 数字复接技术 本章小结 本章知识结构 综合练习 仿真实践答案第5章 数字基带传输系统 5.1 数字基带传输系统概述 5.2 数字基带信号的波形及码型变换 5.2.1 数字基带信号常用波形 5.2.2 数字基带传输常用码型 5.3 码间串扰 5.3.1 基带脉冲传输与码间串扰 5.3.2 间串扰的基带传输特性 5.4 基带传输系统中的实用技术 5.4.1 均衡技术 5.4.2 眼图 5.4.3 扰码与解扰码 本章小结 本章知识结构 综合练习 仿真实践答案第6章 数字带通传输系统 6.1 二进制数字振幅键控 6.1.1 二进制数字振幅键控原理 6.1.2 二进制数字振幅键控产生与解调原理 6.2 二进制数字频移键控 6.2.1 二进制频移键控原理 6.2.2 二进制频移键控产生与解调原理 6.3 二进制数字相移键控 6.3.1 二进制相移键控原理 6.3.2 二进制频移键控产生与解调原理 6.4 二进制数字差分相移键控 6.4.1 二进制差分相移键控原理 6.4.2 二进制差分相移键控产生与解调原理 6.5 二进制数字调制系统的性能比较 *6.6 多进制数字调制系统 6.6.1 多进制振幅调制(MASK) 6.6.2 多进制频率调制(MFSK) 6.6.3 多进制相移调制(MPSK) 本章小结 本章知识结构 综合练习 仿真实践答案第7章 同步原理 7.1 概述 7.2 载波同步 7.3 码元同步 7.3.1 插入导频法 7.3.2 微分整流滤波法 7.3.3 锁相法 7.4 帧同步 7.4.1 巴克码 7.4.2 巴克码识别器 7.5 网同步 本章小结 本章知识结构 综合练习第8章 差错控制编码 8.1 差错控制编码的基本概念 8.1.1 差错控制方式 8.1.2 差错控制编码的基本概念 8.1.3 码距与检纠错能力之间的关系 8.2 常用的简单编码 8.2.1 奇偶校验码 8.2.2 恒比码与正反码 8.3 线性分组码 8.3.1 线性分组码的基本概念 8.3.2 汉明码的编码原理 8.4 循环码 本章小结 本章知识结构 综合练习 仿真实践答案参考文献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叙述风格非常具有个人特色,甚至可以说是带有强烈的“老派”工程学家的烙印。它的行文节奏较为舒缓,对于概念的引入和铺垫非常详尽,几乎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引起歧义的术语。这种细致入微的讲解,对于那些对通信领域有一定基础,但希望查漏补缺、加深理解的读者来说,是极大的福音。作者似乎更倾向于用文字和逻辑链条来构建知识体系,而不是依赖大量的图表和视觉辅助工具。在某些关于随机过程的描述中,这种风格的优点和缺点都暴露无遗:优点是逻辑层次分明,每一步推导都清晰可循;缺点是对于习惯了现代化、图示化学习方式的年轻读者来说,可能会觉得有些“枯燥”和“缓慢”。但一旦你沉下心来,你会发现这种稳健的节奏下蕴含着深厚的功力,它教你如何像一位老道的系统设计师那样,审视每一个技术选择背后的权衡与取舍。
评分这本书在处理高阶调制技术和多址接入策略时的视角非常独特,它不像很多教材那样只是简单地介绍OFDM或CDMA的原理,而是深入探讨了这些技术在实际频谱效率和抗干扰能力方面的动态博弈。作者似乎对历史上的通信标准演进有深入的洞察,书中对一些经典算法的提出背景和替代方案的优劣进行了对比分析,这使得读者不仅仅是学习了“当前最好的技术”,更是理解了通信技术发展的迭代路径。尤其在信道编码部分,对于Turbo码和LDPC码的性能对比,以及它们各自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适用性分析,处理得非常精辟。这不仅仅是冷冰冰的原理阐述,更像是一场关于通信系统设计哲学的大讨论,让人对信息传输的本质有了更深层次的敬畏。它成功地将“工程美学”融入到了枯燥的数学模型之中。
评分这本书的理论深度和讲解的清晰度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作者对傅里叶变换、Z变换这些核心概念的阐述,不仅仅停留在公式的堆砌上,更是深入挖掘了它们在信号处理和系统分析中的物理意义和直观理解。初读时可能会觉得有些抽象,但跟着作者的思路,一步步推导,你会发现那些复杂的数学工具是如何优雅地解决实际通信问题。特别是关于噪声对系统性能影响的分析部分,处理得非常到位,将信息论的边界和实际工程中的限制结合得恰到好处。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引入新的概念时,总能先给出简练的背景回顾,避免了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知识断层。对于准备考研或者希望打下坚实理论基础的工程师来说,这本书绝对是案头必备的参考资料,它提供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严谨的、系统化的思维方式。尽管某些章节的数学推导略显繁琐,但正是这种严谨性,保证了结论的可靠性和普适性,让人读起来心服口服,绝非那种肤浅的“入门”读物可比拟。
评分这本书的实用性和案例驱动的叙述方式,让我这个更偏向工程实践的人感到非常受用。它没有沉湎于过于纯粹的数学推导,而是将重点放在了现代通信系统中的关键技术——比如数字调制、信道编码和同步技术——是如何设计和实现的。书中穿插了大量从实际应用场景抽象出来的例子,比如如何选择合适的星座图来应对特定的衰落信道,或者如何设计一个实用的均衡器来消除ISI。这种“先有问题,后有理论支撑”的讲解模式,极大地激发了我的学习兴趣。读完一章,我感觉自己像是完成了一个小型设计任务,而不是单纯地啃完了一本理论书。虽然它的理论深度可能不及一些纯理论著作,但在“知其所以然”和“知其如何做”之间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对于初入通信行业,需要快速掌握核心技术脉络的工程师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实用的“操作手册”和“设计蓝图”。
评分从排版和装帧来看,这本书体现出一种朴实无华的专业精神。纸张质量和印刷清晰度都保持了高水准,长时间阅读眼睛不容易疲劳,这对于一本需要反复翻阅的参考书来说至关重要。书中提供的习题设计非常巧妙,它们往往不是直接计算某个数值,而是要求读者对某个系统参数进行优化或对某个设计缺陷进行分析,极大地锻炼了批判性思维和解决开放性问题的能力。我特别喜欢它在附录中对一些重要数学公式的简要回顾,这比每次都要去翻阅专门的数学参考书方便太多了。总的来说,这本书像一位经验丰富、耐心指导的导师,它不会直接把答案塞给你,而是通过清晰的路径引导你找到通往真理的每一步。它更像是一部值得珍藏的工具书,而不是一次性的读物,其价值会随着我工程经验的增长而愈发凸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