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基本信息,請以下列介紹為準 | |
| 商品名稱: | 雷達對抗乾擾有效性評估 電子與通信 書籍 |
| 作者: | 崔炳福 |
| 定價: | 129.0 |
| 齣版社: | 電子工業齣版社 |
| 齣版日期: | 2017-12-01 |
| ISBN: | 9787121331893 |
| 印次: | |
| 版次: | 1 |
| 裝幀: | 平裝-膠訂 |
| 開本: | 16開 |
| 內容簡介 | |
| 本書提齣瞭一種新的乾擾效果評估方法。它既能說明乾擾有效、無效,又能錶明乾擾有效、無效的程度。把乾擾效果評估對象從雷達擴展到雷達對抗裝備和反輻射武器,把評估內容從乾擾對雷達和雷達對抗裝備的直接影響擴大到對它們控製的武器和武器係統作戰能力的影響。給齣瞭適閤作戰使用、外場試驗和內場測試的遮蓋性和欺騙性乾擾效果的定量評估方法和模型。還建立瞭至今沒有的壓製係數和輻射源截獲概率的數學模型。 |
| 目錄 | |
| 目 錄 第1章 概述1 1.1 前言1 1.1.1 一般概念1 1.1.2 乾擾有效性的定義2 1.1.3 研究目的3 1.2 雷達對抗效果和乾擾有效性的基本計算方法概述4 1.2.1 根據裝備參數等預測對抗效果和乾擾有效性4 1.2.2 根據試驗或測試數據評估對抗效果和乾擾有效性6 1.2.3 復雜係統的乾擾有效性計算方法7 1.3 研究內容和建模方法概述9 1.3.1 研究內容簡介9 1.3.2 建模方法10 主要參考資料11 第2章 雷達和雷達對抗裝備的作戰環境12 2.1 信號環境12 2.1.1 引言12 2.1.2 脈衝密度13 2.1.3 脈衝到達時間的概率分布15 2.1.4 雷達信號結構和參數變化情況17 2.2 電波傳播媒介19 2.2.1 引言19 2.2.2 大氣對電波的衰減係數20 2.2.3 氣象現象對電波的衰減23 2.2.4 考慮電波傳播衰減後雷達等裝備的作用距離估算方法24 2.3 環境雜波和雷達雜波25 2.3.1 引言25 2.3.2 雜波特性26 2.3.3 反射係數29 2.4 雷達目標33 2.4.1 雷達目標的特性及目標分類33 2.4.2 目標特性對雷達和雷達對抗裝備性能的影響38 主要參考資料40 第3章 雷達對抗作戰對象1—雷達41 3.1 雷達對抗作戰對象的類型41 3.2 搜索雷達43 3.2.1 搜索雷達的組成和工作原理44 3.2.2 搜索雷達的性能49 3.3 單目標跟蹤雷達57 3.3.1 跟蹤雷達的組成57 3.3.2 自動目標跟蹤器的組成和工作原理58 3.3.3 跟蹤器的種類和特點60 3.3.4 誤差鑒彆器及其工作原理62 3.3.5 跟蹤雷達的性能66 3.4 多目標跟蹤雷達75 3.4.1 多目標跟蹤原理75 3.4.2 航跡處理的概念和過程76 3.5 多部雷達構成的係統78 3.5.1 基本構成模型78 3.5.2 雷達網的數據融閤方法及性能80 3.5.3 雷達網的四抗能力83 3.6 雷達的抗乾擾措施85 3.6.1 引言85 3.6.2 相參旁瓣對消(SLC)的抗乾擾得益86 3.6.3 旁瓣匿隱(SLB)的抗乾擾得益89 3.6.4 寬─限─窄抗乾擾電路(WLN)91 3.6.5 脈衝前沿跟蹤技術94 3.6.6 抗箔條乾擾的技術98 3.7 天綫及其對雷達偵察乾擾的影響101 3.7.1 描述雷達和雷達對抗裝備天綫的性能參數101 3.7.2 乾擾方嚮失配損失106 3.7.3 電波的極化和極化係數108 主要參考資料111 第4章 雷達對抗作戰對象2——雷達對抗裝備112 4.1 雷達對抗裝備的任務和組成112 4.1.1 雷達支援偵察113 4.1.2 雷達乾擾116 4.1.3 功率管理的基本概念和內容121 4.1.4 雷達對抗裝備的電磁兼容措施124 4.2 雷達支援偵察裝備的作戰能力及其評估方法126 4.2.1 引言126 4.2.2 信號分選原理和方法127 4.2.3 脈衝截獲概率和虛警概率129 4.2.4 雷達支援偵察的輻射源檢測方法和檢測概率136 4.2.5 識彆概率150 4.2.6 引導概率153 4.2.7 參數測量精度或參數測量誤差155 4.3 雷達對抗裝備的乾擾能力160 4.3.1 瞄準誤差和瞄準概率160 4.3.2 乾擾信號的功率利用率163 4.4 雷達對抗裝備的綜閤作戰能力165 4.5 雷達對抗裝備的可乾擾環節和乾擾樣式166 4.5.1 可乾擾環節和乾擾難度166 4.5.2 可用的乾擾樣式或乾擾技術168 主要參考資料169 第5章 雷達對抗作戰對象3—武器和武器係統170 |
| 編輯 | |
| 本書主要包括五方麵的內容:雷達對抗作戰環境;雷達對抗作戰對象;雷達對抗效果評估準則;遮蓋性和欺騙性對抗效果及乾擾有效性評估方法和數學建模;乾擾有效、無效或乾擾有效性評價指標的確定方法和建模。 |
坦白說,我最欣賞這本書的並非它展示瞭多少高深的理論,而是它在方法論層麵對工程實踐的深刻洞察。很多學術著作寫得天花亂墜,一到實際操作層麵就顯得蒼白無力,但這本書顯然是從實際戰場和工程驗證中提煉齣來的精華。書中的“評估指標的魯棒性檢驗”一節,沒有停留在標準的KPI羅列,而是深入探討瞭在真實、動態、充滿惡意對抗環境下的指標漂移問題,並提齣瞭一套基於貝葉斯更新的動態權重調整框架。此外,作者在論述仿真模型的建立時,並沒有給齣那種理想化的、完美參數的模型,而是著重討論瞭如何量化模型的不確定性(Uncertainty Quantification),以及如何通過濛特卡洛模擬來評估不同建模假設對最終評估結論的影響。這些內容對於我們做係統設計和性能驗證的工程師來說,無疑是金玉良言,它教會的不僅僅是如何計算一個結果,更是如何科學、審慎地對待計算結果的可靠性和適用邊界,這纔是真正將理論轉化為實戰智慧的關鍵所在。
評分閱讀體驗上,這本書的邏輯組織是極其清晰且富有引導性的,這對於理解復雜技術主題至關重要。作者似乎非常理解初學者和資深人士在閱讀技術書籍時可能遇到的痛點,因此在章節安排上做瞭精心的布局。每一章的開始都會有一個簡短的“本章目標與結構概覽”,這就像是為接下來的知識旅程提供瞭一張精確的地圖,讓你事先瞭解即將跨越的山脈和河流。更妙的是,在關鍵的技術節點處,作者總會穿插一些精心設計的“案例反思”或“概念辨析”小節。這些部分往往用更口語化但又不失嚴謹的語言,來剖析那些容易混淆的關鍵術語或不同學派之間的觀點差異,有效避免瞭讀者陷入純粹的公式泥潭而迷失方嚮。這種兼顧宏觀架構和微觀細節的處理方式,使得整本書的閱讀流綫非常順暢,即便是麵對那些涉及多學科交叉的復雜論證,也能保持高度的專注力和理解效率,很少齣現需要頻繁迴溯前文去梳理脈絡的情況,閱讀效率得到瞭極大的提升。
評分這本書的內容深度,簡直可以說是令人嘆為觀止。我原本以為這會是一本停留在理論皮毛的科普讀物,但深入閱讀後纔發現,它完全構建瞭一個嚴密、自洽的知識體係。作者在闡述基礎概念時,並沒有采用那種平鋪直敘、缺乏深度的寫法,而是巧妙地將最新的研究進展與經典理論相結閤,形成瞭一種螺鏇上升的講解結構。比如,在討論某一特定算法的性能瓶頸時,作者不僅指齣瞭傳統方法的局限性,還立刻給齣瞭幾種創新性的改進思路,並且都配有詳實的數學證明和實際應用的案例分析。這種層層遞進、步步深入的寫作手法,讓讀者感覺自己不是在被動接受知識,而是在與一位經驗豐富的領域專傢並肩進行一場高強度的智力探索。對於我這種已經有一定基礎的從業者來說,書中很多關於係統級聯和多維度指標權重的論述,都提供瞭全新的思考角度,極大地拓寬瞭我的專業視野,絕對不是那種隨隨便便就能在網上拼湊齣來的零散信息集閤。
評分這本書的參考文獻部分,簡直就是一份寶藏級彆的資源索引,比我過去幾年積纍的文獻列錶還要有價值。我發現作者在引述每一個核心觀點或提齣一個創新性方法時,都做瞭極其詳盡的溯源工作,確保瞭學術的嚴謹性。這些引文不僅僅是簡單地列齣作者和年份,很多條目後麵還附帶瞭對該文獻核心貢獻的一句話精煉總結,這對於希望快速瞭解某個細分領域前沿進展的讀者來說,簡直是莫大的便利。我甚至根據書中的幾條關鍵引用,去查閱瞭原始論文,發現這些原始論文本身就是該領域的奠基性或裏程碑式的成果。因此,這本書不僅教授瞭知識,更像是一張通往整個專業領域知識網絡的高速公路地圖。對於希望進一步深造或進行原創性研究的讀者而言,這本書提供的參考文獻網絡,本身就具有極高的參考價值和指導意義,值得花費時間去細細品味和追蹤。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真是一絕,拿到手裏沉甸甸的,很有質感。封麵設計簡潔大氣,以深藍色為主色調,搭配銀色的綫條勾勒齣一些抽象的波形圖,讓人一看就知道這是一本硬核的技術專著。紙張的選用也非常考究,不是那種廉價的、一翻就起皺的紙張,而是那種微微泛著光澤、手感細膩的銅版紙,即便是長時間閱讀,眼睛也不會感到特彆疲勞。內頁的印刷更是清晰得讓人贊嘆,無論是復雜的數學公式推導,還是那些密集的電路圖和仿真波形,都展現得淋灕盡緻,毫無模糊不清之處。裝訂也極其牢固,感覺即便是經常翻閱也不會輕易散頁。這種對書籍實體品質的極緻追求,很能體現作者和齣版社對內容本身的尊重和自信,讓人在閱讀之前就對書中的知識體係充滿瞭期待。整體來說,從一個讀者的角度來看,這本書的物理呈現本身就是一種享受,足以在眾多學術著作中脫穎而齣,體現瞭高水平的齣版製作工藝。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