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基本信息,請以下列介紹為準 | |
| 商品名稱: | 信息技術標準化指南:2017:2017 |
| 作者: | 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院 |
| 定價: | 118.0 |
| 齣版社: | 電子工業齣版社 |
| 齣版日期: | 2017-12-01 |
| ISBN: | 9787121331008 |
| 印次: | |
| 版次: | 1 |
| 裝幀: | 平裝-膠訂 |
| 開本: | 大16開 |
| 內容簡介 | |
| 本書在概述我國標準化工作和我國IT領域標準製定工作程序以及國內外IT領域標準化技術組織的基礎上,著重介紹瞭信息技術領域標準化工作的國內外*進展情況,匯集瞭信息技術領域已製定和近期正在製定的*國內標準、相關的法律法規文件及專利政策和標準中吸納專利的統計資料。 |
| 目錄 | |
| 目 錄 第1章 我國標準化法律法規1 1.1 我國標準化工作的法律基礎1 1.2 與信息技術標準化有關的法律法規和規章製度1 第2章 我國IT領域標準製定工作程序3 2.1 國傢標準製定工作程序3 2.1.1 標準製定階段劃分和流程3 2.1.2 各階段流程和工作3 2.2 行業標準製定工作程序6 第3章 IT領域標準化技術組織13 3.1 我國IT領域相關標準化組織13 3.2 相關部門和組織間的關係16 3.3 IT領域主要標準化技術組織16 3.4 JTC 1標準製定程序22 3.4.1 目標日期22 3.4.2 項目製定的可選方案23 第4章 我國IT領域標準化工作概要29 4.1 全國信息技術標準化技術委員會2017年度工作29 4.2 全國信息標準化技術委員會2017年度工作要點29 4.3 各專業領域標準化工作概要31 4.3.1 編碼字符集31 4.3.2 信息33 4.3.3 軟件工程39 4.3.4 文檔處理42 4.3.5 網絡通信和信息交換43 4.3.6 傳感器網絡45 4.3.7 SOA47 4.3.8 智慧城市48 4.3.9 嵌入式軟件50 4.3.10 射頻識彆51 4.3.11 信息技術服務55 4.3.12 雲計算59 4.3.13 信息技術設備互連61 4.3.14 多媒體與音視頻編碼63 4.3.15 數據庫65 4.3.16 數據65 4.3.17 實時定位係統66 4.3.18 生物特徵識彆68 4.3.19 卡及身份識彆69 4.3.20 IC卡注冊管理70 4.3.21 OID標識技術73 4.3.22 用戶界麵76 4.3.23 移動支付78 4.3.24 教育信息化和電子書81 4.3.25 電子政務軟件應用83 4.3.26 信息技術設備84 4.3.27 圖形圖像與混閤現實86 4.3.28 信息技術與可持續發展88 4.3.29 物聯網89 4.3.30 大數據91 4.3.31 智能製造93 第5章 JTC 1及其各SC業務計劃98 5.1 JTC 1戰略業務計劃(2016)98 5.2 各SC工作概要100 5.2.1 SC 2 業務計劃(2016年10月—2017年9月)100 5.2.2 SC 6 業務計劃(2016年3月—2017年1月)103 5.2.3 SC 7 業務計劃(2015年6月—2016年5月)106 5.2.4 SC 17 業務計劃(2015年10月—2016年9月)110 5.2.5 SC 22 業務計劃(2015年10月—2016年9月)114 5.2.6 SC 23 業務計劃(2015年10月—2016年9月)117 5.2.7 SC 24業務計劃(2016年8月—2017年7月)119 5.2.8 SC 25 業務計劃(2016年9月—2017年9月)122 5.2.9 SC 27 業務計劃(2016年10月—2017年9月)125 5.2.10 SC 28 業務計劃(2015—2016)133 5.2.11 SC 29 業務計劃(2015年9月—2016年8月)135 5.2.12 SC 31 業務計劃(2015年1月—2015年12月)139 5.2.13 SC 32 業務計劃(2016年6月—2017年7月)141 5.2.14 SC 34 業務計劃(2015年10月—2016年9月)144 5.2.15 SC 35 業務計劃(2016年10月—2017年9月)146 5.2.16 SC 36 業務計劃149 5.2.17 SC 37 業務計劃(2015年10月—2016年9月)153 5.2.18 SC 38 業務計劃(2015年5月—2016年9月)156 5.2.19 SC 39 業 |
這本厚重的書擺在桌上,光是翻開第一頁就給人一種撲麵而來的厚重感,像是走進瞭某個技術檔案館。我原本對“標準化”這個詞有些敬而遠之,總覺得那是隻有深諳行規的專傢纔會涉獵的領域,枯燥且晦澀。然而,這本書的編排方式卻齣乎我的意料。它沒有一開始就拋齣一堆密密麻麻的標準編號和復雜的術語,而是用一種近乎敘事的方式,娓娓道來信息技術在不同階段是如何一步步走嚮規範化的過程。閱讀的過程中,我仿佛跟著作者的視角,穿越瞭從早期計算機網絡構建到如今萬物互聯的漫長曆史,理解瞭為什麼某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約定俗成最終會演變成影響全球的技術基石。特彆是關於數據交換格式和接口協議的部分,作者巧妙地運用瞭大量生動的比喻,將原本抽象的邏輯關聯實體化,讓我這個非科班齣身的讀者也能大緻領會其背後的精妙設計。這本書對於想係統梳理IT技術生態底層邏輯的人來說,無疑是一份紮實的地圖,它描繪的不是某一個具體技術的實現細節,而是構建整個技術森林所依賴的土壤和氣候條件。它教會我的更多是一種思維框架,即在快速迭代的技術浪潮中,如何保持對基礎共識的敬畏和關注。
評分說實話,我最初是衝著它的“指南”二字來的,期望能在其中找到立即可用的操作手冊,能夠快速應用到我正在負責的項目中去優化現有的流程。拿到書後纔發現,這本書的格局遠超齣瞭“指南”的範疇,它更像是一部技術哲學的論著。它沒有提供“如何做”的SOP(標準作業程序),而是深入探討瞭“為何要這樣做”的底層邏輯和曆史必然性。書中的許多章節都在探討標準製定過程中的權力博弈、不同利益方之間的妥協與融閤,這部分內容非常引人入勝,讓我對行業內的各種“看不見的戰爭”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讀到關於互操作性難題的論述時,我甚至聯想到瞭現實生活中各種App之間數據壁壘的形成原因。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種宏觀的視角,讓從業者能夠跳齣自己具體負責的狹窄技術棧,站在整個信息社會基礎設施建設的高度去看待自己的工作。這種“去技術細節化”的敘事,雖然不能直接拿來解決眼前的Bug,但無疑能提升個人的戰略思維層次,避免在技術選型時陷入短視。對於那些渴望從“實現者”躍升為“架構師”的人來說,這本書提供的思維訓練價值,遠超其作為技術參考書的價值。
評分這本書的排版和裝幀設計有一種古典的嚴謹感,紙張的觸感也相當不錯,長時間閱讀下來眼睛的疲勞度控製得很好,這點對於這種內容密集的專業書籍來說至關重要。不過,在閱讀體驗上,我發現它在不同主題之間的過渡略顯生硬。有些章節,特彆是關於特定領域標準(比如特定的安全協議或工業控製係統標準)的介紹時,突然插入瞭大量的縮寫和專業名詞,讓人感覺像是從一本宏大的曆史敘事突然掉進瞭一份細緻的工程規範文檔。這可能與它整閤瞭不同時期、不同技術領域專傢的成果有關,導緻整體的文風不夠統一。我嘗試先跳過這些我不太熟悉的領域,等對整體框架有瞭認識後再迴頭攻剋,效果稍好一些,但也暴露瞭這本書在麵嚮不同層次讀者時的包容性稍顯不足。對於初學者來說,可能需要配閤大量的外部資料去查詢那些突然冒齣來的術語,否則閱讀的流暢性會大打摺扣。但瑕不掩瑜,即便是那些略顯生硬的部分,其內容的深度和信息的密度也是毋庸置疑的,需要靜下心來,帶著字典去啃食。
評分總的來說,這本書的學術價值和行業參考價值是並存的,但它的閱讀門檻不低。它更適閤那些已經有一定行業經驗,並且對技術背後的“為什麼”抱有強烈好奇心的專業人士。如果你期待的是一本能在周末輕鬆閱讀的科普讀物,那麼這本書可能會讓你感到壓力山大。它更像是一部需要帶著筆記、時常停下來思考、甚至需要查閱大量曆史背景資料的嚴肅著作。我個人認為,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建立瞭一個堅實的概念層級,幫助我們將零散的技術知識點組織起來,形成一個係統化的知識網絡。它沒有提供簡單的答案,而是教會我們如何提齣正確的問題。對於想深入理解信息技術領域深層治理結構的人來說,這是一份極具參考價值的案頭工具書,隻是它要求讀者付齣足夠的時間和智力投入,纔能真正挖掘齣其中蘊含的寶藏。它不是一本用來“讀完”的書,而是一本需要“常備”和“時常迴顧”的工具箱。
評分我最欣賞這本書的一點是它對“演化”的強調。許多技術標準文檔傾嚮於展示靜態的最佳實踐,仿佛標準是憑空齣現、完美無缺的。但這本書卻非常強調標準的生命周期——從早期的事實標準(de facto standard)到被官方機構認可的過程,以及標準如何應對新技術(比如移動互聯網和雲計算)帶來的衝擊而進行自我修正和升級。這種動態的視角讓我對“遺留係統”和“嚮後兼容性”有瞭更深刻的理解。標準不是一成不變的教條,而是一個在無數次妥協和迭代中形成的“動態平衡點”。書中對一些經典標準的廢棄和替代進行瞭細緻的剖析,揭示瞭技術路綫選擇背後的經濟驅動力和市場力量。這使得原本冰冷的技術規範充滿瞭人性和商業的色彩。讀完後,我明白瞭為什麼在技術領域,選擇比實現更重要——因為一旦選擇瞭某種標準,就等於選擇瞭未來數十年技術生態的運行軌跡。這本書為我們提供瞭一套審視任何新興技術標準時所需的批判性工具,而不是盲目地接受它們。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