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 |
| 商品名称: | 信息技术标准化指南:2017:2017 |
| 作者: | 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 |
| 定价: | 118.0 |
| 出版社: | 电子工业出版社 |
| 出版日期: | 2017-12-01 |
| ISBN: | 9787121331008 |
| 印次: |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开本: | 大16开 |
| 内容简介 | |
| 本书在概述我国标准化工作和我国IT领域标准制定工作程序以及国内外IT领域标准化技术组织的基础上,着重介绍了信息技术领域标准化工作的国内外*进展情况,汇集了信息技术领域已制定和近期正在制定的*国内标准、相关的法律法规文件及专利政策和标准中吸纳专利的统计资料。 |
| 目录 | |
| 目 录 第1章 我国标准化法律法规1 1.1 我国标准化工作的法律基础1 1.2 与信息技术标准化有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1 第2章 我国IT领域标准制定工作程序3 2.1 国家标准制定工作程序3 2.1.1 标准制定阶段划分和流程3 2.1.2 各阶段流程和工作3 2.2 行业标准制定工作程序6 第3章 IT领域标准化技术组织13 3.1 我国IT领域相关标准化组织13 3.2 相关部门和组织间的关系16 3.3 IT领域主要标准化技术组织16 3.4 JTC 1标准制定程序22 3.4.1 目标日期22 3.4.2 项目制定的可选方案23 第4章 我国IT领域标准化工作概要29 4.1 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2017年度工作29 4.2 全国信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2017年度工作要点29 4.3 各专业领域标准化工作概要31 4.3.1 编码字符集31 4.3.2 信息33 4.3.3 软件工程39 4.3.4 文档处理42 4.3.5 网络通信和信息交换43 4.3.6 传感器网络45 4.3.7 SOA47 4.3.8 智慧城市48 4.3.9 嵌入式软件50 4.3.10 射频识别51 4.3.11 信息技术服务55 4.3.12 云计算59 4.3.13 信息技术设备互连61 4.3.14 多媒体与音视频编码63 4.3.15 数据库65 4.3.16 数据65 4.3.17 实时定位系统66 4.3.18 生物特征识别68 4.3.19 卡及身份识别69 4.3.20 IC卡注册管理70 4.3.21 OID标识技术73 4.3.22 用户界面76 4.3.23 移动支付78 4.3.24 教育信息化和电子书81 4.3.25 电子政务软件应用83 4.3.26 信息技术设备84 4.3.27 图形图像与混合现实86 4.3.28 信息技术与可持续发展88 4.3.29 物联网89 4.3.30 大数据91 4.3.31 智能制造93 第5章 JTC 1及其各SC业务计划98 5.1 JTC 1战略业务计划(2016)98 5.2 各SC工作概要100 5.2.1 SC 2 业务计划(2016年10月—2017年9月)100 5.2.2 SC 6 业务计划(2016年3月—2017年1月)103 5.2.3 SC 7 业务计划(2015年6月—2016年5月)106 5.2.4 SC 17 业务计划(2015年10月—2016年9月)110 5.2.5 SC 22 业务计划(2015年10月—2016年9月)114 5.2.6 SC 23 业务计划(2015年10月—2016年9月)117 5.2.7 SC 24业务计划(2016年8月—2017年7月)119 5.2.8 SC 25 业务计划(2016年9月—2017年9月)122 5.2.9 SC 27 业务计划(2016年10月—2017年9月)125 5.2.10 SC 28 业务计划(2015—2016)133 5.2.11 SC 29 业务计划(2015年9月—2016年8月)135 5.2.12 SC 31 业务计划(2015年1月—2015年12月)139 5.2.13 SC 32 业务计划(2016年6月—2017年7月)141 5.2.14 SC 34 业务计划(2015年10月—2016年9月)144 5.2.15 SC 35 业务计划(2016年10月—2017年9月)146 5.2.16 SC 36 业务计划149 5.2.17 SC 37 业务计划(2015年10月—2016年9月)153 5.2.18 SC 38 业务计划(2015年5月—2016年9月)156 5.2.19 SC 39 业 |
我最欣赏这本书的一点是它对“演化”的强调。许多技术标准文档倾向于展示静态的最佳实践,仿佛标准是凭空出现、完美无缺的。但这本书却非常强调标准的生命周期——从早期的事实标准(de facto standard)到被官方机构认可的过程,以及标准如何应对新技术(比如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带来的冲击而进行自我修正和升级。这种动态的视角让我对“遗留系统”和“向后兼容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标准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一个在无数次妥协和迭代中形成的“动态平衡点”。书中对一些经典标准的废弃和替代进行了细致的剖析,揭示了技术路线选择背后的经济驱动力和市场力量。这使得原本冰冷的技术规范充满了人性和商业的色彩。读完后,我明白了为什么在技术领域,选择比实现更重要——因为一旦选择了某种标准,就等于选择了未来数十年技术生态的运行轨迹。这本书为我们提供了一套审视任何新兴技术标准时所需的批判性工具,而不是盲目地接受它们。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设计有一种古典的严谨感,纸张的触感也相当不错,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的疲劳度控制得很好,这点对于这种内容密集的专业书籍来说至关重要。不过,在阅读体验上,我发现它在不同主题之间的过渡略显生硬。有些章节,特别是关于特定领域标准(比如特定的安全协议或工业控制系统标准)的介绍时,突然插入了大量的缩写和专业名词,让人感觉像是从一本宏大的历史叙事突然掉进了一份细致的工程规范文档。这可能与它整合了不同时期、不同技术领域专家的成果有关,导致整体的文风不够统一。我尝试先跳过这些我不太熟悉的领域,等对整体框架有了认识后再回头攻克,效果稍好一些,但也暴露了这本书在面向不同层次读者时的包容性稍显不足。对于初学者来说,可能需要配合大量的外部资料去查询那些突然冒出来的术语,否则阅读的流畅性会大打折扣。但瑕不掩瑜,即便是那些略显生硬的部分,其内容的深度和信息的密度也是毋庸置疑的,需要静下心来,带着字典去啃食。
评分总的来说,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和行业参考价值是并存的,但它的阅读门槛不低。它更适合那些已经有一定行业经验,并且对技术背后的“为什么”抱有强烈好奇心的专业人士。如果你期待的是一本能在周末轻松阅读的科普读物,那么这本书可能会让你感到压力山大。它更像是一部需要带着笔记、时常停下来思考、甚至需要查阅大量历史背景资料的严肃著作。我个人认为,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建立了一个坚实的概念层级,帮助我们将零散的技术知识点组织起来,形成一个系统化的知识网络。它没有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教会我们如何提出正确的问题。对于想深入理解信息技术领域深层治理结构的人来说,这是一份极具参考价值的案头工具书,只是它要求读者付出足够的时间和智力投入,才能真正挖掘出其中蕴含的宝藏。它不是一本用来“读完”的书,而是一本需要“常备”和“时常回顾”的工具箱。
评分说实话,我最初是冲着它的“指南”二字来的,期望能在其中找到立即可用的操作手册,能够快速应用到我正在负责的项目中去优化现有的流程。拿到书后才发现,这本书的格局远超出了“指南”的范畴,它更像是一部技术哲学的论著。它没有提供“如何做”的SOP(标准作业程序),而是深入探讨了“为何要这样做”的底层逻辑和历史必然性。书中的许多章节都在探讨标准制定过程中的权力博弈、不同利益方之间的妥协与融合,这部分内容非常引人入胜,让我对行业内的各种“看不见的战争”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读到关于互操作性难题的论述时,我甚至联想到了现实生活中各种App之间数据壁垒的形成原因。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宏观的视角,让从业者能够跳出自己具体负责的狭窄技术栈,站在整个信息社会基础设施建设的高度去看待自己的工作。这种“去技术细节化”的叙事,虽然不能直接拿来解决眼前的Bug,但无疑能提升个人的战略思维层次,避免在技术选型时陷入短视。对于那些渴望从“实现者”跃升为“架构师”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的思维训练价值,远超其作为技术参考书的价值。
评分这本厚重的书摆在桌上,光是翻开第一页就给人一种扑面而来的厚重感,像是走进了某个技术档案馆。我原本对“标准化”这个词有些敬而远之,总觉得那是只有深谙行规的专家才会涉猎的领域,枯燥且晦涩。然而,这本书的编排方式却出乎我的意料。它没有一开始就抛出一堆密密麻麻的标准编号和复杂的术语,而是用一种近乎叙事的方式,娓娓道来信息技术在不同阶段是如何一步步走向规范化的过程。阅读的过程中,我仿佛跟着作者的视角,穿越了从早期计算机网络构建到如今万物互联的漫长历史,理解了为什么某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约定俗成最终会演变成影响全球的技术基石。特别是关于数据交换格式和接口协议的部分,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大量生动的比喻,将原本抽象的逻辑关联实体化,让我这个非科班出身的读者也能大致领会其背后的精妙设计。这本书对于想系统梳理IT技术生态底层逻辑的人来说,无疑是一份扎实的地图,它描绘的不是某一个具体技术的实现细节,而是构建整个技术森林所依赖的土壤和气候条件。它教会我的更多是一种思维框架,即在快速迭代的技术浪潮中,如何保持对基础共识的敬畏和关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