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基本信息,請以下列介紹為準 | |
| 商品名稱: | 信息技術標準化指南:2017:2017 |
| 作者: | 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院 |
| 定價: | 118.0 |
| 齣版社: | 電子工業齣版社 |
| 齣版日期: | 2017-12-01 |
| ISBN: | 9787121331008 |
| 印次: | |
| 版次: | 1 |
| 裝幀: | 平裝-膠訂 |
| 開本: | 大16開 |
| 內容簡介 | |
| 本書在概述我國標準化工作和我國IT領域標準製定工作程序以及國內外IT領域標準化技術組織的基礎上,著重介紹瞭信息技術領域標準化工作的國內外*進展情況,匯集瞭信息技術領域已製定和近期正在製定的*國內標準、相關的法律法規文件及專利政策和標準中吸納專利的統計資料。 |
| 目錄 | |
| 目 錄 第1章 我國標準化法律法規1 1.1 我國標準化工作的法律基礎1 1.2 與信息技術標準化有關的法律法規和規章製度1 第2章 我國IT領域標準製定工作程序3 2.1 國傢標準製定工作程序3 2.1.1 標準製定階段劃分和流程3 2.1.2 各階段流程和工作3 2.2 行業標準製定工作程序6 第3章 IT領域標準化技術組織13 3.1 我國IT領域相關標準化組織13 3.2 相關部門和組織間的關係16 3.3 IT領域主要標準化技術組織16 3.4 JTC 1標準製定程序22 3.4.1 目標日期22 3.4.2 項目製定的可選方案23 第4章 我國IT領域標準化工作概要29 4.1 全國信息技術標準化技術委員會2017年度工作29 4.2 全國信息標準化技術委員會2017年度工作要點29 4.3 各專業領域標準化工作概要31 4.3.1 編碼字符集31 4.3.2 信息33 4.3.3 軟件工程39 4.3.4 文檔處理42 4.3.5 網絡通信和信息交換43 4.3.6 傳感器網絡45 4.3.7 SOA47 4.3.8 智慧城市48 4.3.9 嵌入式軟件50 4.3.10 射頻識彆51 4.3.11 信息技術服務55 4.3.12 雲計算59 4.3.13 信息技術設備互連61 4.3.14 多媒體與音視頻編碼63 4.3.15 數據庫65 4.3.16 數據65 4.3.17 實時定位係統66 4.3.18 生物特徵識彆68 4.3.19 卡及身份識彆69 4.3.20 IC卡注冊管理70 4.3.21 OID標識技術73 4.3.22 用戶界麵76 4.3.23 移動支付78 4.3.24 教育信息化和電子書81 4.3.25 電子政務軟件應用83 4.3.26 信息技術設備84 4.3.27 圖形圖像與混閤現實86 4.3.28 信息技術與可持續發展88 4.3.29 物聯網89 4.3.30 大數據91 4.3.31 智能製造93 第5章 JTC 1及其各SC業務計劃98 5.1 JTC 1戰略業務計劃(2016)98 5.2 各SC工作概要100 5.2.1 SC 2 業務計劃(2016年10月—2017年9月)100 5.2.2 SC 6 業務計劃(2016年3月—2017年1月)103 5.2.3 SC 7 業務計劃(2015年6月—2016年5月)106 5.2.4 SC 17 業務計劃(2015年10月—2016年9月)110 5.2.5 SC 22 業務計劃(2015年10月—2016年9月)114 5.2.6 SC 23 業務計劃(2015年10月—2016年9月)117 5.2.7 SC 24業務計劃(2016年8月—2017年7月)119 5.2.8 SC 25 業務計劃(2016年9月—2017年9月)122 5.2.9 SC 27 業務計劃(2016年10月—2017年9月)125 5.2.10 SC 28 業務計劃(2015—2016)133 5.2.11 SC 29 業務計劃(2015年9月—2016年8月)135 5.2.12 SC 31 業務計劃(2015年1月—2015年12月)139 5.2.13 SC 32 業務計劃(2016年6月—2017年7月)141 5.2.14 SC 34 業務計劃(2015年10月—2016年9月)144 5.2.15 SC 35 業務計劃(2016年10月—2017年9月)146 5.2.16 SC 36 業務計劃149 5.2.17 SC 37 業務計劃(2015年10月—2016年9月)153 5.2.18 SC 38 業務計劃(2015年5月—2016年9月)156 5.2.19 SC 39 業 |
說實話,我是一個對技術細節比較頭疼的部門經理,但我手頭的工作要求我必須瞭解我們團隊在技術選型上是否符閤行業趨勢和最佳實踐。這本書在這一點上做得非常齣色,它成功地將復雜的“標準技術語言”翻譯成瞭易於理解的“商業決策語言”。我發現它最實用的部分是關於“標準采納的成本效益分析”的章節。作者用清晰的圖錶和模型,展示瞭盲目追隨最新標準可能帶來的資源浪費,以及遵循成熟標準帶來的長期維護優勢。這讓我能夠更有底氣地嚮上級匯報技術路綫圖的閤理性。書中並沒有強迫讀者必須掌握底層協議的每一個比特位,而是側重於“為什麼”和“何時”需要采納某個標準,這對於戰略規劃層麵的決策者來說,價值無法估量。它提供瞭一種自上而下的視角,幫助我們站在更高的維度去審視技術選擇的戰略意義,而非僅僅是實現某一個具體功能。
評分我是一位在大型企業負責IT閤規性審計的同事,說實話,起初我對這樣一本“指南”抱有懷疑態度,總覺得這類書籍多半是理論大於實踐。然而,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的看法。它在闡述技術標準的同時,非常清晰地將這些標準與法律法規、行業監管要求緊密地關聯起來。書中對於“信息安全標準與數據隱私保護”的章節,簡直是為我們量身定做的寶典。它不僅解釋瞭如ISO/IEC 27000係列標準的核心要求,還結閤瞭歐盟的GDPR、中國的網絡安全法等具體的閤規性案例進行瞭深入剖析。這種跨領域的融閤,使得標準不再是孤立的技術文檔,而是成為保障企業運營安全和法律地位的基石。作者在描述風險控製點和審計檢查項時,語言非常精準,使得我們這些非純技術背景的閤規人員也能迅速掌握關鍵點。這本書極大地幫助我優化瞭我們的內部審計流程,使得閤規性檢查工作更加係統化和標準化。
評分這本新近齣版的關於信息技術標準化的指南,對我這樣剛剛踏入這個領域的新人來說,簡直就是一盞指路明燈。我原本對“標準”這個概念感到既熟悉又陌生,知道它很重要,卻不知道如何著手去理解和應用。這本書的結構設計得非常精妙,從宏觀的背景介紹入手,慢慢深入到具體的標準體係構建和實施層麵。它並沒有堆砌大量晦澀難懂的術語,而是通過大量貼近實際工作場景的案例來闡釋復雜的概念。比如,書中對不同國傢和國際組織發布的技術標準進行瞭詳細的對比分析,這對於我理解當前全球信息技術標準化的格局至關重要。我印象最深的是它對“標準生命周期管理”的闡述,詳細說明瞭一個標準從提齣、起草、審批到最終發布和修訂的全過程,這讓我對標準的嚴肅性和嚴謹性有瞭更深刻的認識。閱讀過程中,我常常會停下來,對照自己正在參與的項目,思考如何將書中學到的知識應用進去,這極大地提高瞭我的實踐能力。總的來說,這本書的深度和廣度都令人贊嘆,是技術人員和管理者案頭必備的參考書。
評分作為一名資深的技術架構師,我對技術規範和互操作性有著近乎苛刻的要求,這本書的齣現,著實讓我眼前一亮。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技術演進與標準滯後性”這一核心矛盾時所展現齣的深刻洞察力。書中對新興技術,如人工智能、區塊鏈和物聯網在標準化上麵臨的挑戰,有著非常前瞻性的論述。它沒有停留在對現有標準的羅列上,而是深入探討瞭在技術日新月異的今天,如何構建一個能夠自我適應和持續演進的標準框架。特彆是關於“敏捷標準化”的部分,提供瞭許多實用的方法論,指導我們在快速迭代的産品開發周期中,如何有效地集成和遵循行業規範,避免陷入僵化的流程泥潭。書中引用的許多國際標準草案和行業白皮書,也為我的日常決策提供瞭堅實的理論支撐。這本書的論述風格偏嚮於思辨性與實操性並重,語言精煉,邏輯嚴密,對於我們這種追求高效和高質量産齣的專業人士來說,無疑是一份寶貴的思想結晶。
評分我是一名在高校從事信息工程教學的教師,一直在尋找一本既能涵蓋基礎知識,又能體現前沿動態的教材或參考資料。這本書的學術嚴謹性和行業貼近性達到瞭一個非常完美的平衡點。它對信息技術標準化的曆史脈絡梳理得非常清晰,讓學生能夠理解技術標準是如何隨著工業革命和社會需求演變而誕生的。更重要的是,它將標準化理論與現代工程教育中的設計思維緊密結閤。書中對“標準兼容性測試與驗證”方法的介紹,非常適閤作為實驗課程的理論基礎。我特彆欣賞它對開放標準(Open Standards)和專有標準(Proprietary Standards)之間哲學性辯論的客觀呈現,這能激發學生的批判性思維。這本書的知識密度很高,但組織得井井有條,無論是作為本科高年級課程的指定參考書,還是研究生深入研究的工具書,都非常閤適,極大地豐富瞭我的教學素材。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