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各曲都采用短小的曲式,大部分是三段式和二段式,一小部分是回旋曲式和大三段式;手法简洁,形象鲜明,可供初级钢琴学生弹奏及作曲式分析之用。
德国钢琴师,钢琴教育家。作品有大量简易改编曲、集锦曲、游嬉曲与幻想等钢琴乐曲。**教材《钢琴基本教程》为学习钢琴演奏艺术的简易入门教科书。
琴谱
对于我这种已经学习了十几年钢琴,但总觉得技艺停滞不前的“中年学习者”来说,这套曲集简直是久旱逢甘霖。我们通常会遇到的问题是,基础的技巧已经固化,但面对更复杂的作品时,总感觉手指跟不上大脑的想象力。这本书的编排逻辑非常清晰,它不是按照难度从易到难线性排列,而是根据不同的技术侧重点进行编排,这使得学习过程充满了变化的趣味性。你不会因为连续攻克几个技术难点而感到枯燥,因为下一首曲子可能就会转向完全不同的挑战。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在处理弱奏和力度变化方面的深度。很多练习曲的标记可能看起来非常简单,比如“p”或“pp”,但要真正弹出那种富有层次感、毫不费力的弱音,需要极其精准的手腕放松和重量传导。我花了好大力气去理解,如何用手臂的重量去“压”出声音,而不是用指尖去“抠”出声音。这套教材,说白了,就是一套关于“如何控制钢琴这台复杂乐器”的精细指南。如果你只是把它当成一堆“曲子”来弹,那你会错过太多关于钢琴触键哲学的宝贵经验。它教会你尊重每一个音符,无论强弱,都有其存在的理由和美感。
评分坦白说,我一开始对这套曲集抱有的期待,可能更多是一种对经典权威的盲从。毕竟,全世界的钢琴老师都在用它。但深入学习之后,我发现它的价值远超出了“练习工具”的范畴,它更像是一本关于“音乐语汇”的词典。每一首练习曲都像是一个特定的主题或情绪的探讨。比如,有些曲子侧重于和弦的转换与力度控制,要求你像指挥家一样去平衡不同声部的重量;而另一些则完全是在考验触键的细腻程度,比如如何用指尖的“肉”去描绘出如歌的线条,而不是用指尖的“骨头”去敲击琴键。 我尤其欣赏它在情感表达上的引导。很多时候,我们学习技巧是为了更好地表达音乐,但技巧本身很容易成为束缚。布格缪勒的巧妙在于,他让你在攻克技术难关的同时,潜移默化地领悟了不同速度、不同调性下,音乐情绪是如何构建和释放的。比如,在那些相对抒情的慢板练习中,如果你只是机械地弹奏,那只会索然无味;但当你开始尝试去“倾听”指尖与琴弦之间的对话,去体会休止符的力量时,你才会真正明白,这套教材是在训练你的“音乐耳朵”和“音乐心智”,而不是简单的肌肉记忆。它让你从一个“演奏者”开始向一个“诠释者”转变。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套曲集对那些刚入门的新手来说,可能过于“硬核”了。我曾尝试推荐给一位刚学琴两年的朋友,结果他很快就被那些复杂的双音、快速的琶音以及对稳定性的极高要求给劝退了。所以,这本书的受众定位是非常明确的——它面向的是那些已经具备扎实基本功,渴望实现技术飞跃,并准备好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进行深度钻研的进阶学习者。 但对于我们这批“老兵”而言,它的价值在于“查漏补缺”和“提升上限”。有时候,你会发现某个练习曲中看似简单的技术点,恰恰是你平时忽略的薄弱环节。比如,我在弹奏某几首要求保持均匀十六分音符的乐段时,才赫然发现自己的某个手指在特定指位上存在细微的滞后。这本书就像一面高精度的镜子,无情地照出了你技术上的每一个瑕疵,然后以一种艺术化的方式,要求你必须去修正它。这种修正过程虽然痛苦,但带来的技术提升却是实实在在的,它会让你在未来面对更宏大的奏鸣曲或协奏曲时,感到更加游刃有余,因为你已经习惯了在“布格缪勒的严苛”下进行思考和演奏。
评分这本曲集,我接触它也有一段时间了,说实话,一开始我是带着一种近乎朝圣般的心情去对待的。毕竟“布格缪勒”这个名字,在钢琴学习的进阶阶段,几乎就是一个绕不开的里程碑。我当初购买它的动机非常纯粹:我感觉自己已经脱离了那些过于基础的练习曲,渴望一些真正能打磨我的音乐性和技巧的材料。拿到这本《25首练习曲》的英文原版时,那种纸张的质感和印刷的清晰度都让我感到专业和可靠。我尤其欣赏它没有过度花哨的装饰,一切都聚焦在音乐本身。 我记得我最先尝试的是那首大家都很熟悉的Op.100 No.22,那首“燕子”。当我开始弹奏时,我立刻感受到了作者对指尖速度和均匀度的苛刻要求。它不是那种单纯的炫技,而是要求你在极快的速度下保持旋律线的清晰和呼吸的连贯。这对我过去那种习惯于慢速精雕细琢的弹奏方式,简直是一种颠覆性的挑战。我花费了整整两周的时间,才勉强能比较流畅地完成它,而每一次的尝试,都像是一次对耐心的终极考验。它强迫我去思考,到底什么是“流畅”——是音符的堆砌,还是情感的流动?这本教材的精妙之处就在于,它用最纯粹的音乐语言,提出了最深刻的技术问题,逼着你去寻找答案。它不像某些教材那样,给你一个明确的“如何做”的答案,更多的是提供一个让你“必须做”的场景。
评分购买英文原版,对我来说也有着特殊的意义。虽然乐谱上的技术术语,如“Allegro non troppo”或“Con brio”,在任何语言版本中意义都是固定的,但原版印刷的清晰度和术语的规范性,总能带来一种更接近作曲家本意的感觉。我发现,在学习过程中,我不再仅仅关注音符的对错,而是开始主动去查阅那些术语背后的文化和音乐背景。 这套曲集给我的最大启发是关于“耐心”与“重复”的哲学。学习任何一首曲子,你不可能指望弹个五六遍就能掌握它的精髓。布格缪勒的作品要求的是一种近乎冥想的重复。但这种重复不是机械的,而是带着目的性的迭代——第一次,我关注节奏;第二次,我关注力度对比;第三次,我关注声音的色彩。每一次重复都是一次新的探索。这本书没有提供捷径,它提供的,是通往精湛技艺的唯一、但布满荆棘的道路。我强烈推荐给那些已经厌倦了“流水账式”练习,渴望真正用钢琴与世界进行深刻对话的学习者。它会让你明白,为什么伟大的作曲家们如此推崇这些看似简单的“练习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