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俊、袁弋非著的《5G-NR信道編碼/5G叢書》以 5G主要應用場景和性能指標為基礎,對適閤5G的幾大 編碼技術逐一進行係統的描述。本書介紹的編碼技術 主要包含低密度校驗碼(LDPC)、極化碼(Polar Code)、咬尾捲積碼(TBCC)和Turbo碼。除此之外 ,對外層編碼和其他的編碼都有專門的章節介紹。每 一種編碼技術的描述包括碼的結構、編解碼算法、性 能仿真和算法復雜度分析。
本書適閤從事無綫通信的科技人員、大學授課教 師和研究生閱讀,同時也適閤作為工程技術及科研教 學的參考書。
袁弋非,清華大學碩士畢業,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博士畢業,2000-2008年在朗訊(後閤並為阿爾卡特-朗訊)從事3G和4G關鍵技術研究。2008年至今在中興通訊擔任無綫標準技術總監,負責4G和5G的關鍵技術研究和標準推進。興趣方嚮包括:多天綫技術、信道編碼、資源調度、非正交多址、窄帶物聯網等。2010年入選中組部“韆人計劃”。
第1章 背景介紹
1.1 前幾代移動通信的演進
1.2 第五代移動通信係統(5G-NR)的係統要求
1.2.1 主要場景
1.2.2 關鍵性能指標和評估方法
1.2.3 調製編碼的性能仿真參數
1.3 信道編碼的主要方案
1.3.1 低密度校驗碼(LDPC)
1.3.2 極化碼(Polar Code)
1.3.3 捲積碼(Convolutional Code)
1.3.4 Turbo碼
1.3.5 外層編碼(Outer Code)
1.3.6 其他*級編碼方案
1.4 本書的目的和篇章結構
參考文獻
第2章 低密度校驗碼(LDPC)
2.1 LDPC的産生和發展
2.2 LDPC碼的基本原理
2.2.1 Gallager碼
2.2.2 規則LDPC和非規則
2.2.3 置信度傳播的基本原理及其應用
2.2.4 實用的解碼方法
2.2.5 性能的理論分析
2.3 準循環LDPC碼(QC-LDPC)
2.3.1 擴展矩陣
2.3.2 基礎矩陣的基本結構
2.3.3 編碼算法
2.3.4 準循環LDPC碼的多碼長設計
2.3.5 基於QC-LDPC碼的多碼率設計
2.3.6 基於QC-LDPC碼的精細碼率調整
2.3.7 一般LDPC碼的短圈特性
2.3.8 QC-LDPC碼的短圈特性
2.4 QC-LDPC碼的譯碼結構
2.4.1 全並行譯碼(Full-parallel)
2.4.2 行並行譯碼(Row-parallel)
2.4.3 塊並行譯碼(Block-parallel)
2.5 LDPC在5G-NR中的標準進展
2.5.1 提升值設計
2.5.2 緊湊型基本圖設計
2.5.3 基本圖
2.5.4 速率匹配
2.5.5 交織
2.5.6 分段
2.5.7 信道質量指示(CQI)錶格和編碼調製方案(MCS)錶格
2.5.8 傳輸塊大小(TBS,Transport Block Size)的確定
2.6 復雜度、吞吐量和解碼時延
2.6.1 復雜度
2.6.2 吞吐量
2.6.3 解碼時延
2.7 鏈路性能
從一個有著多年無綫通信經驗的老兵角度來看,這本書最寶貴的地方在於它對標準定義的精確引用和細緻解讀。在5G標準(如3GPP Release 15/16)不斷迭代的背景下,理解規範文檔是至關重要的,但規範文檔往往是簡潔到令人抓狂的。這本書有效地扮演瞭“翻譯官”的角色。它不僅復述瞭標準中的關鍵編碼塊結構,更重要的是,它深入剖析瞭標準製定過程中可能存在的不同實現路徑以及它們對係統性能的影響。例如,書中對動態碼率匹配(Rate Matching)和重傳機製的討論,結閤瞭實際的上下行鏈路配置差異,這在很多偏理論的書籍中是很難找到的。我特彆留意瞭它關於上行鏈路(UL)LDPC的細節描述,那裏涉及到大量的資源分配和功率控製的耦閤問題。這本書提供瞭一個非常紮實的參考框架,幫助我們確保自己的係統實現與標準高度兼容,並且能夠預見未來標準演進可能帶來的挑戰。
評分這本關於信道編碼的書簡直是為那些想在5G世界裏深耕技術細節的工程師和研究人員量身打造的“聖經”。我最近花瞭不少時間啃讀它,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對LDPC和Polar碼的深入剖析。作者沒有僅僅停留在理論公式的堆砌上,而是非常細緻地講解瞭這些編碼技術在實際5G係統中的映射、迭代解碼流程,以及它們各自的優勢與權衡。比如,書中對LDPC譯碼中的校驗節點和變量節點的更新順序、以及如何優化譯碼性能進行瞭詳盡的闡述,這對於我自己在設計和仿真信道模型時,提供瞭非常堅實的理論支撐和實用的參考路徑。特彆是涉及到具體參數集的選擇和性能仿真對比的部分,數據詳實且圖錶清晰,讓人可以很容易地將書本知識與工程實踐相結閤。如果你隻是想瞭解5G信道編碼的基本概念,這本書可能顯得有些“過重”,但如果你需要掌握其背後的數學原理、底層實現邏輯,並希望能夠針對性地進行性能優化,那麼這本書絕對是不可多得的寶藏。它要求讀者具備一定的數字信號處理和概率論基礎,但迴報是巨大的,能讓你真正理解5G高可靠、低時延通信背後的“硬核”技術。
評分坦白說,這本書的深度已經超齣瞭我最初的預期,它更像是一本“工具箱”而非單純的教科書。對於我這種需要接觸多個通信子係統的人來說,掌握信道編碼的細節至關重要,因為它直接影響瞭整個物理層鏈路的吞吐量和可靠性邊界。這本書的獨特價值在於它將“編碼”這一環節放在瞭整個通信係統優化的宏觀視角下去審視。比如,它討論瞭信道編碼如何與調製方案(QAM/PSK)進行聯閤優化,以及在不同信道模型(如瑞利衰落、萊斯衰落)下,LDPC和Polar碼的性能差異麯綫分析得非常透徹。讀者可以清晰地看到,在非常低的信噪比區域,Polar碼錶現齣優異的潛力,而在中高信噪比區域,LDPC的低復雜度優勢則更為明顯。這種係統級的分析視角,使得這本書不僅能教你如何“編碼”,更能指導你在特定係統約束下如何“選擇最佳編碼策略”。對於希望深入理解5G PHY層性能瓶頸的工程師來說,這是一份極具參考價值的案頭資料。
評分這本書的排版和印刷質量也值得一提。在這個電子書橫行的時代,一本實體技術書籍的紙張質量、字體清晰度和圖錶質量直接影響閱讀體驗,尤其是在需要頻繁查閱公式和對照圖錶的專業書籍中。這本《5G-NR信道編碼》的印刷質量非常齣色,復雜的數學符號和密集的錶格都保持瞭極高的可讀性。我尤其喜歡它在章節末尾設置的“自測與思考題”部分。這些問題往往不是簡單的選擇題,而是需要結閤前麵所學知識進行小規模推導或概念辨析的開放性問題。這迫使我不能隻是被動地接受信息,而是必須主動地進行知識整閤和內化。這種主動學習的機製,對於鞏固對信道編碼這種高強度知識的掌握是極其有效的。如果說有什麼遺憾,可能就是希望作者能在一些更前沿的,比如基於AI的信道估計與譯碼結閤的探索性內容上再多增加一些篇幅,但這可能也是受限於齣版周期和當前技術成熟度的原因吧。
評分說實話,當我拿起這本書時,我有點擔心內容會過於晦澀難懂,畢竟信道編碼這個領域本身就充滿復雜的數學推導。但齣乎意料的是,作者在講解復雜概念時,采用瞭非常清晰且循序漸進的敘述方式。我特彆欣賞它在介紹編碼方案時,總是先從“為什麼需要這個編碼”入手,通過對比傳統編碼(如Turbo碼)的局限性,自然而然地引齣LDPC和Polar碼的創新之處。這種教學邏輯非常符閤人類的學習習慣,它構建瞭一個清晰的問題解決框架。例如,在解釋Polar碼的“信道特性”和“分裂閤並”思想時,作者使用瞭大量的類比和圖示來輔助理解,這極大地降低瞭初學者理解極化這一抽象概念的難度。讀完相關章節後,我感覺自己對信道編碼的“設計哲學”有瞭更深層次的認識,不再是簡單地記憶算法流程,而是理解瞭每一步設計選擇背後的工程考量和理論基礎。對於那些希望從零開始係統學習5G核心技術,但又不想被數學公式絆倒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的易讀性和深度取得瞭很好的平衡。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