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俊、袁弋非著的《5G-NR信道编码/5G丛书》以 5G主要应用场景和性能指标为基础,对适合5G的几大 编码技术逐一进行系统的描述。本书介绍的编码技术 主要包含低密度校验码(LDPC)、极化码(Polar Code)、咬尾卷积码(TBCC)和Turbo码。除此之外 ,对外层编码和其他的编码都有专门的章节介绍。每 一种编码技术的描述包括码的结构、编解码算法、性 能仿真和算法复杂度分析。
本书适合从事无线通信的科技人员、大学授课教 师和研究生阅读,同时也适合作为工程技术及科研教 学的参考书。
袁弋非,清华大学硕士毕业,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博士毕业,2000-2008年在朗讯(后合并为阿尔卡特-朗讯)从事3G和4G关键技术研究。2008年至今在中兴通讯担任无线标准技术总监,负责4G和5G的关键技术研究和标准推进。兴趣方向包括:多天线技术、信道编码、资源调度、非正交多址、窄带物联网等。2010年入选中组部“千人计划”。
第1章 背景介绍
1.1 前几代移动通信的演进
1.2 第五代移动通信系统(5G-NR)的系统要求
1.2.1 主要场景
1.2.2 关键性能指标和评估方法
1.2.3 调制编码的性能仿真参数
1.3 信道编码的主要方案
1.3.1 低密度校验码(LDPC)
1.3.2 极化码(Polar Code)
1.3.3 卷积码(Convolutional Code)
1.3.4 Turbo码
1.3.5 外层编码(Outer Code)
1.3.6 其他*级编码方案
1.4 本书的目的和篇章结构
参考文献
第2章 低密度校验码(LDPC)
2.1 LDPC的产生和发展
2.2 LDPC码的基本原理
2.2.1 Gallager码
2.2.2 规则LDPC和非规则
2.2.3 置信度传播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
2.2.4 实用的解码方法
2.2.5 性能的理论分析
2.3 准循环LDPC码(QC-LDPC)
2.3.1 扩展矩阵
2.3.2 基础矩阵的基本结构
2.3.3 编码算法
2.3.4 准循环LDPC码的多码长设计
2.3.5 基于QC-LDPC码的多码率设计
2.3.6 基于QC-LDPC码的精细码率调整
2.3.7 一般LDPC码的短圈特性
2.3.8 QC-LDPC码的短圈特性
2.4 QC-LDPC码的译码结构
2.4.1 全并行译码(Full-parallel)
2.4.2 行并行译码(Row-parallel)
2.4.3 块并行译码(Block-parallel)
2.5 LDPC在5G-NR中的标准进展
2.5.1 提升值设计
2.5.2 紧凑型基本图设计
2.5.3 基本图
2.5.4 速率匹配
2.5.5 交织
2.5.6 分段
2.5.7 信道质量指示(CQI)表格和编码调制方案(MCS)表格
2.5.8 传输块大小(TBS,Transport Block Size)的确定
2.6 复杂度、吞吐量和解码时延
2.6.1 复杂度
2.6.2 吞吐量
2.6.3 解码时延
2.7 链路性能
坦白说,这本书的深度已经超出了我最初的预期,它更像是一本“工具箱”而非单纯的教科书。对于我这种需要接触多个通信子系统的人来说,掌握信道编码的细节至关重要,因为它直接影响了整个物理层链路的吞吐量和可靠性边界。这本书的独特价值在于它将“编码”这一环节放在了整个通信系统优化的宏观视角下去审视。比如,它讨论了信道编码如何与调制方案(QAM/PSK)进行联合优化,以及在不同信道模型(如瑞利衰落、莱斯衰落)下,LDPC和Polar码的性能差异曲线分析得非常透彻。读者可以清晰地看到,在非常低的信噪比区域,Polar码表现出优异的潜力,而在中高信噪比区域,LDPC的低复杂度优势则更为明显。这种系统级的分析视角,使得这本书不仅能教你如何“编码”,更能指导你在特定系统约束下如何“选择最佳编码策略”。对于希望深入理解5G PHY层性能瓶颈的工程师来说,这是一份极具参考价值的案头资料。
评分这本关于信道编码的书简直是为那些想在5G世界里深耕技术细节的工程师和研究人员量身打造的“圣经”。我最近花了不少时间啃读它,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LDPC和Polar码的深入剖析。作者没有仅仅停留在理论公式的堆砌上,而是非常细致地讲解了这些编码技术在实际5G系统中的映射、迭代解码流程,以及它们各自的优势与权衡。比如,书中对LDPC译码中的校验节点和变量节点的更新顺序、以及如何优化译码性能进行了详尽的阐述,这对于我自己在设计和仿真信道模型时,提供了非常坚实的理论支撑和实用的参考路径。特别是涉及到具体参数集的选择和性能仿真对比的部分,数据详实且图表清晰,让人可以很容易地将书本知识与工程实践相结合。如果你只是想了解5G信道编码的基本概念,这本书可能显得有些“过重”,但如果你需要掌握其背后的数学原理、底层实现逻辑,并希望能够针对性地进行性能优化,那么这本书绝对是不可多得的宝藏。它要求读者具备一定的数字信号处理和概率论基础,但回报是巨大的,能让你真正理解5G高可靠、低时延通信背后的“硬核”技术。
评分从一个有着多年无线通信经验的老兵角度来看,这本书最宝贵的地方在于它对标准定义的精确引用和细致解读。在5G标准(如3GPP Release 15/16)不断迭代的背景下,理解规范文档是至关重要的,但规范文档往往是简洁到令人抓狂的。这本书有效地扮演了“翻译官”的角色。它不仅复述了标准中的关键编码块结构,更重要的是,它深入剖析了标准制定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不同实现路径以及它们对系统性能的影响。例如,书中对动态码率匹配(Rate Matching)和重传机制的讨论,结合了实际的上下行链路配置差异,这在很多偏理论的书籍中是很难找到的。我特别留意了它关于上行链路(UL)LDPC的细节描述,那里涉及到大量的资源分配和功率控制的耦合问题。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扎实的参考框架,帮助我们确保自己的系统实现与标准高度兼容,并且能够预见未来标准演进可能带来的挑战。
评分说实话,当我拿起这本书时,我有点担心内容会过于晦涩难懂,毕竟信道编码这个领域本身就充满复杂的数学推导。但出乎意料的是,作者在讲解复杂概念时,采用了非常清晰且循序渐进的叙述方式。我特别欣赏它在介绍编码方案时,总是先从“为什么需要这个编码”入手,通过对比传统编码(如Turbo码)的局限性,自然而然地引出LDPC和Polar码的创新之处。这种教学逻辑非常符合人类的学习习惯,它构建了一个清晰的问题解决框架。例如,在解释Polar码的“信道特性”和“分裂合并”思想时,作者使用了大量的类比和图示来辅助理解,这极大地降低了初学者理解极化这一抽象概念的难度。读完相关章节后,我感觉自己对信道编码的“设计哲学”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不再是简单地记忆算法流程,而是理解了每一步设计选择背后的工程考量和理论基础。对于那些希望从零开始系统学习5G核心技术,但又不想被数学公式绊倒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易读性和深度取得了很好的平衡。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印刷质量也值得一提。在这个电子书横行的时代,一本实体技术书籍的纸张质量、字体清晰度和图表质量直接影响阅读体验,尤其是在需要频繁查阅公式和对照图表的专业书籍中。这本《5G-NR信道编码》的印刷质量非常出色,复杂的数学符号和密集的表格都保持了极高的可读性。我尤其喜欢它在章节末尾设置的“自测与思考题”部分。这些问题往往不是简单的选择题,而是需要结合前面所学知识进行小规模推导或概念辨析的开放性问题。这迫使我不能只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必须主动地进行知识整合和内化。这种主动学习的机制,对于巩固对信道编码这种高强度知识的掌握是极其有效的。如果说有什么遗憾,可能就是希望作者能在一些更前沿的,比如基于AI的信道估计与译码结合的探索性内容上再多增加一些篇幅,但这可能也是受限于出版周期和当前技术成熟度的原因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