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貝殼博物館 | 作者 | M·G·哈拉塞維奇, 法比奧·莫爾 |
| 定價 | 680.00元 | 齣版社 | 北京大學齣版社 |
| ISBN | 9787301279816 | 齣版日期 | 2017-09-01 |
| 字數 | 頁碼 | 660 | |
| 版次 | 1 | 裝幀 | 精裝 |
| 內容簡介 | |
| 《貝殼博物館》是一部科學性與藝術性、學術性與普及性、工具性與收藏性結閤的貝類高級科普讀物,詳細介紹瞭全世界具代錶性的600種海洋貝類及其近似種。這些重要貝類分布範圍遍及全球,棲息環境從潮間帶延伸至深海,從寒冷的極地延伸到熱帶海洋。 n 每種小貝殼都配有兩種高清原色彩圖,一種圖片與原物種真實尺寸相同,另一種為特寫圖片,能清晰辨識齣該物種的主要特徵。此外,每種貝殼標本均配有相應的黑白圖片,並詳細標注瞭尺寸。全書共1800餘幅插圖,不但真實再現瞭各種貝類的大小和形狀多樣性,而且也展現瞭它們美麗的藝術形態。 n 作者還簡要介紹瞭貝類采集、收藏和鑒定的基本方法,以及貝殼的形態、地理分布圖、棲息環境、大小尺寸、習性食性、發育過程和生物學特徵等基本信息。特彆是,本書為貝殼的分類,提齣瞭重要依據。 n 本書既可作為貝類研究人員的重要參考書,也可作為收藏愛好者的工具書,還可作為廣大青少年讀者的高級科普讀物。 |
| 作者簡介 | |
| M. G. 哈拉塞維奇 (M. G. Harasewych),國際史密森學會無脊椎動物研究所負責人,收藏有全世界十分豐富的軟體動物標本。他發現瞭很多新物種。 n 法比奧. 莫爾茲索恩(Fabio Moretzsohn),動物學博士,得剋薩斯州哈特研究所研究員,《得剋薩斯海貝百科全書》的作者之一。 |
| 目錄 | |
| 前 言 6 n 概 述 8 n 什麼是軟體動物 10 n 什麼是貝殼 14 n 貝殼的收藏 18 n 海洋貝殼的鑒定 22 n 貝 殼 26 n 多闆綱 28 n 雙殼綱 36 n 掘足綱 168 n 腹足綱 174 n 頭足綱 630 n 附 錄 638 n 分類術語 640 n 參考文獻 644 n 軟體動物的係統發育 646 n 俗名檢索錶 650 n 學名檢索錶 653 n 緻 謝 656 n n 譯後記 657 |
| 編輯推薦 | |
| 《貝殼博物館》是世界專傢傾注多年精力寫就的一部科學性與藝術性、學術性與普及性、工具性與收藏性結閤的貝類高級科普讀物。 |
| 文摘 | |
| 概述 n 漫步在海邊晶瑩的沙灘上,或踏足於湖泊、河流的岸邊,亦或穿越叢林和花園時,常常會邂逅精緻的貝殼。有些人會將這些貝殼帶迴傢,放到書架上、鞋盒裏或花園中,隻為變成個人收藏,卻沒有進行更深層的思考。隻有少數人會思考不同軟體動物貝殼形狀的差異變化。每種貝殼都是長期曆史進化、適應各自棲息環境的結果,因此,研究貝殼很有意義。 n 盡管海洋中所有的貝殼都是軟體動物的,但並不是所有的軟體動物都産生貝殼。産生貝殼的大部分種類生活在海洋中,棲息範圍甚廣,緯度上可以從熱帶到寒帶,棲息環境上也可以從浪花觸及的高潮綫之上到神秘的海溝底部。盡管軟體動物都在海洋中起源、分化,但卻因棲息環境的不同而獨立進化,目前很大一部分軟體動物可以生活在陸地和淡水中。 n 就現存海洋物種的數量來說,軟體動物多樣化水平高。盡管易被大眾熟知的軟體動物往往都是個體較大、較常見的種類,但小型軟體動物的種類更多,並主導著軟體動物的多樣性水平。調查顯示,新喀裏多尼亞(位於南太平洋,法國海外領地)的具殼軟體動物殼長在0.4mm 到450mm 之間,但是平均尺寸僅為17mm。平均來講,僅有16% 的種類殼長大於50mm,大部分種類則很小。 n 在確定本書中所記錄的600 種貝殼的過程中,為瞭增強本書的學術普及意義,我們盡可能選擇不同門類的軟體動物以作為其所在分類單元的代錶。此外,我們盡量保證不同“門”軟體動物數量上的均衡性,因此,本書中小型軟體動物將在種數上占主導地位。本書呈現瞭絕大多數生活在海洋中的具殼軟體動物的主要傢係代錶,並根據目前已知的係統演化情況進行排序。 n 盡管不同“綱”的軟體動物的種類數量差異較大,但我們在確定每個綱的軟體動物種類時更傾嚮於選擇個體較大且易為人熟知的種類,然後輔以一些稀有種或者新種,當然,這些種類在個體上有大有小。由於軟體動物有600 多個“科”,因此,本書不可能涵蓋所有科的軟體動物,望讀者諒解。少數科的軟體動物介紹較為詳細,並闡述瞭該種甚至近似種的殼長、殼形等信息。 n 本書中,同一科的種類根據拍照個體尺寸由小到大的順序排列,不考慮進化關係,且每種貝殼都有真實尺寸的圖片展示。為瞭盡量多地展示貝殼的細節,小於5 毫米的貝殼,用掃描顯微鏡拍照,然後配以細節圖片以及19 世紀的畫圖作為補充。 n n n 什麼是軟體動物 n n 軟體動物是地球上古老的的動物之一,也是具多樣性的動物之一。同所有生物類群一樣,軟體動物的傢係關係非常明確。這意味著,它們具有共同的祖先,而軟體動物門的所有動物,無論現存還是已經滅絕,都由共同祖先進化而來。 n 早期軟體動物 n 早的軟體動物個體都很小(1—2mm),海生,兩側對稱,頭部位於前端,腹部為足。後部的外套腔內包含成對的鰓,以及被稱為嗅檢器的感覺器官,並有生殖器官和排泄器官的外錶腔開口,和肛門結構。頭部具口,口中有齒舌。齒舌是軟體動物的特有器官,具有帶狀的攝食結構,像一把靈活的銼刀。足部延長,為運動器官。內髒團位於足之上,包含主要的器官係統,如心髒、、消化腺和。神經係統包含三對神經節——頭神經節、足神經節、髒神經節,分彆位於頭部、足部和內髒團。覆蓋身體的角質層分泌鈣質以形成骨針或鱗片。在地質年代的整個進程中,共同祖先的後代逐漸分化並呈現多樣化,分支增多,每個分支都有獨特的結構和環境適應性。這些分支中,軟體動物門是基礎的門類,在寒武紀時期形成分化。有一些綱,比如腹足綱、雙殼綱和頭足綱,在形態結構上發生瞭巨大的變化,産生瞭不同的特點以快速適應、開發利用新環境。其他綱(多闆綱、單闆綱、掘足綱)則保留瞭基本結構組成,直到今日,改進很少,相對多樣性程度較低。軟體動物是如此古老和多樣化,其特有的結構特徵很少在所有綱中都普遍存在。 n 石鱉 n 石鱉(多闆綱)具有加長的、平坦的、兩側對稱的身體,並被8 個橫嚮的骨闆組成的貝殼覆蓋,由角質化的環帶(肌肉環)包圍。足部較長且肌肉發達,與環帶中間形成腔,腔內有多對鰓(通常6—88對)。頭部退化,眼和觸角消失。石鱉的感光細胞通過外套腔深入骨闆中。所有的石鱉均生活在海洋中,大部分棲息於淺水區域的岩石錶麵,並於岩石錶麵舔食藻類和海綿。 n 單闆類 n 單闆類動物(單闆綱)通常個體較小(0.7—37 mm),卵圓形,兩側對稱,具有單個圓錐形、類似帽貝的貝殼,以及8 對連續重復的肌肉質結構。單闆類動物在之前被認為已經滅絕,但是1957 年至今,已經發現30 餘種現生單闆類,幾乎所有的都分布於深海(174—6489 m),棲息於泥底、岩石底或碎石底。單闆類動物以有機碎屑和底質中的小型動物為食。 n 雙殼類 n 雙殼類(雙殼綱)是軟體動物中第二大類。殼體兩側對稱,被左右兩個殼完全封閉住,左右兩個殼由具彈性的韌帶連接。頭部簡化,齒舌缺失。多數雙殼類具有寬敞的外套腔,外套腔可容納大型鰓。鰓除瞭作為呼吸器官,還可從水中過濾食物顆粒。一些原始種直接以細泥沙中的有機物質為食,少數類群從共生的藻類和細菌中汲取營養,其他分布在深水區的種捕食小型甲殼類動物和蠕蟲。多數雙殼類在砂質或者泥質內居,有些在木頭、黏土或者珊瑚上居。一些種以絲狀的綫(足絲)固著在硬的基質上,其他種則以瓣膜上的膠狀物質進行固著。幾種不同的種群對淡水環境具有適應性。 n 掘足類 n 掘足類(掘足綱)是一個小的類群,大約有600 種現存種。殼體高,兩側對稱,殼體完全包含在長、彎麯、錐形的管狀殼內,貝殼兩末端開口。掘足類沒有眼睛和鰓。腹足自大的開口伸齣,並在軟質底掘。稍小的開口暴露在沉積物錶麵附近。掘足類以沉積物內的微小生物為食,用薄的、細絲狀的被稱為頭絲(captacula)的觸手(tentacles)捕獲食物。 n 腹足類 n 腹足類(腹足綱)是軟體動物中大的綱。幼蟲期,所有的腹足類身體扭麯,將原先後部的外套腔鏇轉至頭部以上的某個位置,終形成單鏇的非對稱的身體結構。腹足類貝殼樣式多種多樣,大小自微小(0.3mm)至極大(1m)。腹足類貝殼可能在外側,也可能在內側,有的可能完全丟失。像雙殼類一樣,腹足類在海洋和淡水內均可棲息。與其他軟體動物不同的是,腹足類具有肺,自森林到高山沙漠均有可能分布。腹足類的食性可能為食草、食肉、寄生、濾食、食碎屑,甚至可能是化能自養型生物。 n 早的頭足類(頭足綱)貝殼在外側,內部的腔室由室管相互連通,使腔室充滿氣體,在水中可增大浮力。進化曆程中,絕大多數的頭足類外殼消失。包括烏賊、墨魚和魷魚在內的一些種具有內部貝殼,這些貝殼退化程度不同。章魚的貝殼則完全消失。一些頭足類靠撥動它們的鰭片進行遊動,就好像用噴射推進器一樣。頭足類在海洋的所有深度均有分布。很多分布在沿岸的淺水水域,其他一些種類則浮遊生活,整個生命過程在進行遠距離的遊泳或漂流在開放海域的錶麵、海濱或者底部。頭足類長度自25mm 至14m 不等,包括巨烏賊和更大的魷魚在內。頭足類是大的無脊椎動物。所有種都是肉食性的,頭部和口腔周圍具有發達的肌肉,長有吸盤的觸手用於捕捉獵物,用喙狀顎片和齒舌進食。 n 耳鮑 n Haliotis asinina n Donkey’s Ear Abalone n Linnaeus, 1758 n n n 耳鮑是印度—西太平洋熱帶海域的常見物種。鮑是植食性,以岩石基質的藻類為食。它們有巨型的肌肉足,逃避天敵時可以爆發齣短暫的“快速”運動。殼上有孔列,稱為呼吸孔,靠近螺層邊緣,用於呼齣水。當殼生長時,舊的呼吸孔被填滿,在殼邊緣形成新的呼吸孔。鮑可以被大型生物捕食。它們富含珍珠光澤的貝殼可以用作珠寶。 n n 耳鮑貝殼薄、橢圓形,殼頂位於殼邊緣附近。由於其細長的貝殼,很容易被辨認,其長寬比值在該科中高。它有6 或7 個開放的橢圓形呼吸孔。殼錶平滑,有軸嚮生長綫,與低螺鏇狀肋交叉。殼麵顔色多變,通常為橄欖綠色,有棕色和奶油色斑塊。內部白色、具珍珠光澤,略顯綠色。耳鮑貝殼薄、橢圓形,殼頂位於殼邊緣附近。由於其細長的貝殼,很容易被辨認,其長寬比值在該科中高。它有6 或7 個開放的橢圓形呼吸孔。殼錶平滑,有軸嚮生長綫,與低螺鏇狀肋交叉。殼麵顔色多變,通常為橄欖綠色,有棕色和奶油色斑塊。內部白色、具珍珠光澤,略顯綠色。 n n 近似種 n 多變鮑Haliotis varia Linnaeus,1758,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海區,殼小型、內部純白色;格鮑H. clathrataReeve,1846,分布於東非到薩摩亞群島海域,殼小、顔色多變;雜色鮑H. diversicolor Reeve,1846,分布於日本到印度尼西亞海域,是另一種小型鮑。 |
| 序言 | |
| 精彩內容敬請期待 |
我對於 {RT}貝殼博物館-[美] M·G·哈拉塞維奇,[美] 法比奧·莫爾 北京大學齣版社 97 這本書的期待,更多地源於我對自然科學與人文藝術相結閤的探索。我一直覺得,貝殼不僅僅是海洋生物的遺骸,它們更是大自然的精妙設計,是大海的語言,也是曆史的見證。我非常好奇,兩位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作者,會如何碰撞齣關於“貝殼”的火花?他們會從哪些獨特的角度來解讀這些自然界的瑰寶?或許,書中會深入探討不同貝殼的進化史,它們的生存智慧,以及它們在生態係統中所扮演的角色。又或許,他們會關注貝殼在人類文明中的應用,從古老的裝飾品到現代的科學研究,貝殼的足跡遍布人類曆史的各個角落。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帶我進行一次跨越時空的旅行,去發現貝殼背後隱藏的科學奧秘,去感受它們在不同文化中承載的美學價值,甚至去探究它們與人類情感之間的微妙聯係。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為我打開一扇新的大門,讓我對自然界多一份好奇,對生命多一份敬畏。
評分這本書,我必須承認,起初吸引我的,是它那極富詩意的書名——“貝殼博物館”。在我的想象中,這不僅僅是一本關於生物的書,更像是一個由文字構築的奇妙空間,裏麵陳列著來自世界各地、形態各異的海洋饋贈。我一直在思考,作者是如何將那些靜默的生命化石,重新賦予鮮活的生命力的?我猜想,書中的文字一定如同精雕細琢的藝術品,將每一個貝殼的紋理、色彩、乃至觸感都描繪得栩栩如生。我想象著,在某個陽光明媚的午後,我獨自一人,靜靜地閱讀著這本書,仿佛置身於一個寜靜的海岸,海風輕拂,浪濤拍岸,而我手中的書,則將我帶入一個更加廣闊的世界。這本書是否會讓我重新審視我們與海洋的關係?是否會讓我對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生命,産生更深層次的敬畏?我期待它能提供給我一些全新的視角,讓我從一個全新的角度去理解自然界的鬼斧神工,以及那些被時間遺忘的沉默證人。
評分不得不說,這本書的書名就自帶一種引人入勝的魔力。我一直認為,貝殼是大自然最精緻的藝術品之一,它們是大海深處沉默的歌者,承載著億萬年的時光和無數生命的記憶。讀這本書,我仿佛走進瞭一個巨大的、充滿驚喜的海洋寶藏庫。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書中會為我呈現怎樣的“展品”?它們會是那些顔色絢麗、形態奇特的淺海貝殼,還是那些深邃神秘、罕為人知的遠洋物種?我希望書中不僅有精彩的圖片,更要有深入淺齣的文字,為我解析每一個貝殼背後的生物學知識、地理分布,以及它們在自然界中的演化故事。更讓我期待的是,這本書能否觸及貝殼在人類文化中的印記?它們是否曾被用作貨幣、裝飾,抑或是某種儀式中的重要元素?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帶我走進一個多維度、多層次的貝殼世界,讓我對這些小小的生命體,産生更深切的理解和喜愛。
評分我拿到這本書時,心中湧起一股久違的求知欲。我總覺得,貝殼就像是海的信使,它們將遙遠海底的故事,通過自身獨特的形態和紋理,傳遞給岸邊的人們。而這本《貝殼博物館》,聽名字就知道,一定是收集瞭無數這樣的“信使”,並為它們搭建瞭一個展示自我的舞颱。我期待著,在書中能夠看到那些令人驚嘆的貝殼照片,每一個細節都清晰可見,讓我仿佛能夠觸摸到它們光滑的錶麵,感受到它們冰涼的質感。更重要的是,我希望書中能夠提供關於這些貝殼的深度解讀。它們來自何方?它們經曆過怎樣的生命曆程?它們又有哪些不為人知的秘密?我對作者們在這方麵的專業知識充滿信心,尤其想知道他們是如何將科學的嚴謹與文學的優美融為一體,讓枯燥的知識變得生動有趣。這本書,對我來說,不僅僅是一次閱讀,更是一次心靈的洗禮,一次對自然之美的深度體驗。
評分終於有機會捧讀這本 {RT}貝殼博物館-[美] M·G·哈拉塞維奇,[美] 法比奧·莫爾 北京大學齣版社 97 瞭。我一直對海邊那些大大小小的貝殼充滿好奇,它們形態各異,色彩斑斕,總讓人忍不住想象它們背後的故事。這本書的名字就如同一個充滿神秘感的寶藏入口,讓人迫不及待地想一探究竟。我尤其期待能夠深入瞭解那些被海洋孕育齣的精美造物,它們是如何形成的?又承載著怎樣的生命軌跡?作者們通過“博物館”這個視角,想必能為我們呈現一個關於貝殼的宏大敘事,從生物學、地質學,甚至是藝術和文化的角度,勾勒齣貝殼在人類文明中的獨特地位。我想,閱讀這本書的過程,就像是在一次沉浸式的海洋探險,每一次翻頁都可能揭開新的驚喜,每一次凝視都可能被那些曆經滄桑的貝殼所震撼。我很好奇,書中會不會描繪一些鮮為人知的貝殼種類,又或者講述一些關於采集、研究貝殼的有趣軼事?我對這本書的期待值很高,希望它能滿足我對這個充滿魅力的領域的求知欲,並且帶來一些意想不到的啓迪。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