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數字視頻技術及應用
定價:30.00元
作者:楊建平
齣版社:科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9-10-01
ISBN:9787030256300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40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本書對數字多媒體環境下,數字視頻從攝錄、采集、編輯製作到存儲與傳輸等各個環節,以及適應不同場閤、不同應用的壓縮編碼、格式轉換等進行瞭係統的討論。內容主要包括:數字視頻基礎、廣義數字視頻及其分類、數字圖像與圖像序列視頻、攝錄係統的數字視頻、數字視頻拍攝、數字視頻非綫性編輯製作、數字視頻的壓縮和桌麵迴放、桌麵可編輯數字視頻的導齣與存儲媒體、數字視頻的流式傳輸技術、數字視頻與多媒體通信等。
本書可作為高等院校數字媒體、教育技術、廣告、攝影、新聞傳播等相關專業的教材,也可作為從事多媒體影視製作的相關人員以及DV攝影愛好者的參考書或培訓教材。
目錄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我必須指齣,這本書在不同技術體係之間的平衡性把握得非常糟糕,顯得非常偏科。它花費瞭極其大量的篇幅去詳述某一代視頻編碼標準(比如某種早已過時的技術規範),並將其原理描述得如同聖經一般詳盡,每一個細節都被拆解得一清二楚。然而,對於新興的、正在主導市場的新一代編碼技術(例如AV1或VVC),書中僅僅是提供瞭非常簡短的介紹,甚至有些內容看起來像是事後補上的腳注,缺乏深入的分析和比較。這種時間上的不平衡,導緻讀者讀完這本書後,對過去的技術瞭如指掌,卻對當前乃至未來的主流技術缺乏足夠認知。在一個技術迭代如此之快的行業裏,一本教材如果不能提供對未來趨勢的預判和對主流新技術的深入解析,它的時效性和參考價值就會大打摺扣。我希望能看到更多關於下一代視頻技術在能效比、編碼復雜度和畫質提升方麵的最新研究進展,而不是沉溺於對曆史標準的過度美化。
評分這本書對開源工具和軟件生態的介紹簡直是少得可憐,這對於希望將理論知識付諸實踐的讀者來說,是一個巨大的遺憾。如今的數字視頻處理,無一不依賴於成熟的開源庫,如FFmpeg、x264/x265等。這本書在講解編碼參數時,常常停留在標準文檔的描述層麵,卻很少提及如何通過命令行參數或API接口來調用這些工業級工具實現特定的編碼效果。我本想學習如何用FFmpeg進行高效的轉碼配置,或者理解如何在自己的C++項目中集成Libavcodec,但這本書裏幾乎沒有這方麵的實戰指導。它仿佛是活在一個“真空”的理論世界裏,沒有與現實世界的強大工具鏈産生任何連接。這使得這本書的價值更多地停留在“知其然”的層麵,而對於“如何動手去做”的實操指導,則完全是缺失的。對於希望從事視頻工程崗位的人來說,這本書提供的理論知識,如果不通過實際操作來固化,很容易在應用中遺忘或混淆。
評分這本書的排版和圖示設計,實在讓人不敢恭維,完全沒有體現齣“數字”和“技術”應有的現代感。大量的黑白文字堆砌,偶爾穿插的流程圖也顯得綫條粗糙,辨識度不高。特彆是涉及到復雜的時域采樣和頻域分析的部分,如果沒有清晰的、彩色的、帶標注的示意圖來輔助理解,讀者光靠文字描述是很難建立起直觀認知的。例如,在講解離散餘弦變換(DCT)時,如果能用生動的圖形來展示高頻分量和低頻分量的區彆,或者用動態的對比來展示壓縮前後圖像信息的損失,效果會比乾巴巴的公式推導好上百倍。我感覺作者和齣版方在設計這本教材時,明顯忽視瞭視覺傳達的重要性。對於需要大量視覺輔助來理解的視頻技術,這種貧乏的視覺呈現,極大地削弱瞭本書的教學效能,使得學習過程變得枯燥乏味,閱讀體驗極差。每次翻到圖錶密集的地方,我都不得不戴上老花鏡,眯著眼睛去分辨那些模糊不清的細節,這無疑是一種摺磨。
評分這本名為《數字視頻技術及應用》的書籍,從我這個初涉此領域的新人角度來看,實在是有些讓人摸不著頭腦。它似乎預設瞭讀者已經擁有瞭相當紮實的數字信號處理和計算機圖形學基礎,上來就是一堆晦澀難懂的術語和復雜的數學模型推導。比如,關於MPEG標準中熵編碼和變換編碼的部分,作者似乎跳過瞭最基礎的概念介紹,直接進入瞭算法的深層細節,這對於我這種想瞭解“數字視頻是如何存儲和傳輸”的普通愛好者來說,門檻高得有些嚇人。書中對各種壓縮算法的原理分析得確實細緻,但這種細緻似乎更偏嚮於理論研究者,而非應用層麵的工程師或設計師。我花瞭很長時間試圖理解其中的量化過程和環內預測的機製,感覺就像在啃一塊堅硬的石頭,每嚼一口都費勁。而且,書中關於色彩空間轉換和伽馬校正的章節,描述得也顯得過於學術化,缺少實際操作中的“陷阱”和“經驗之談”,這讓我在嘗試將理論應用於實際項目中時,總覺得缺少瞭那麼一點點實戰的指導。整體感覺,它更像是一本麵嚮研究生或專業研發人員的參考手冊,而不是一本能夠引導初學者入門的優秀教材。
評分我花瞭整整一個下午試圖從這本書裏找到關於“實時視頻流媒體優化”的具體策略,結果大失所望。書中內容雖然涵蓋瞭視頻編碼的各個方麵,但對於當前業界最熱門的幾個應用場景,如低延遲直播、自適應比特率流(ABR)的實現細節,以及WebRTC中的丟包隱藏技術,幾乎是寥寥數語帶過,或者乾脆就沒有提及。例如,它深入探討瞭H.264的某些幀間預測模式,但對於如何在高帶寬波動環境下動態調整碼率,以保證用戶體驗的流暢性,這本書的論述顯得過於陳舊和書麵化。我期待的,是能看到一些關於CDN分發策略、邊緣計算在視頻處理中的作用,或者至少是針對不同網絡環境(5G、Wi-Fi 6)的編碼參數調整建議。然而,這本書的焦點似乎仍然停留在對基礎編碼標準的“解剖”上,對於“應用”二字的闡述,顯得有些力不從心。讀完後,我依然需要去搜索引擎上查找最新的技術博客和行業白皮書,纔能真正理解如何在實際的互聯網環境中部署高效的視頻服務。可以說,它在技術前沿性和實用性上,未能跟上行業發展的步伐。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