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数字视频技术及应用
定价:30.00元
作者:杨建平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10-01
ISBN:978703025630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40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对数字多媒体环境下,数字视频从摄录、采集、编辑制作到存储与传输等各个环节,以及适应不同场合、不同应用的压缩编码、格式转换等进行了系统的讨论。内容主要包括:数字视频基础、广义数字视频及其分类、数字图像与图像序列视频、摄录系统的数字视频、数字视频拍摄、数字视频非线性编辑制作、数字视频的压缩和桌面回放、桌面可编辑数字视频的导出与存储媒体、数字视频的流式传输技术、数字视频与多媒体通信等。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数字媒体、教育技术、广告、摄影、新闻传播等相关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从事多媒体影视制作的相关人员以及DV摄影爱好者的参考书或培训教材。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名为《数字视频技术及应用》的书籍,从我这个初涉此领域的新人角度来看,实在是有些让人摸不着头脑。它似乎预设了读者已经拥有了相当扎实的数字信号处理和计算机图形学基础,上来就是一堆晦涩难懂的术语和复杂的数学模型推导。比如,关于MPEG标准中熵编码和变换编码的部分,作者似乎跳过了最基础的概念介绍,直接进入了算法的深层细节,这对于我这种想了解“数字视频是如何存储和传输”的普通爱好者来说,门槛高得有些吓人。书中对各种压缩算法的原理分析得确实细致,但这种细致似乎更偏向于理论研究者,而非应用层面的工程师或设计师。我花了很长时间试图理解其中的量化过程和环内预测的机制,感觉就像在啃一块坚硬的石头,每嚼一口都费劲。而且,书中关于色彩空间转换和伽马校正的章节,描述得也显得过于学术化,缺少实际操作中的“陷阱”和“经验之谈”,这让我在尝试将理论应用于实际项目中时,总觉得缺少了那么一点点实战的指导。整体感觉,它更像是一本面向研究生或专业研发人员的参考手册,而不是一本能够引导初学者入门的优秀教材。
评分我花了整整一个下午试图从这本书里找到关于“实时视频流媒体优化”的具体策略,结果大失所望。书中内容虽然涵盖了视频编码的各个方面,但对于当前业界最热门的几个应用场景,如低延迟直播、自适应比特率流(ABR)的实现细节,以及WebRTC中的丢包隐藏技术,几乎是寥寥数语带过,或者干脆就没有提及。例如,它深入探讨了H.264的某些帧间预测模式,但对于如何在高带宽波动环境下动态调整码率,以保证用户体验的流畅性,这本书的论述显得过于陈旧和书面化。我期待的,是能看到一些关于CDN分发策略、边缘计算在视频处理中的作用,或者至少是针对不同网络环境(5G、Wi-Fi 6)的编码参数调整建议。然而,这本书的焦点似乎仍然停留在对基础编码标准的“解剖”上,对于“应用”二字的阐述,显得有些力不从心。读完后,我依然需要去搜索引擎上查找最新的技术博客和行业白皮书,才能真正理解如何在实际的互联网环境中部署高效的视频服务。可以说,它在技术前沿性和实用性上,未能跟上行业发展的步伐。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图示设计,实在让人不敢恭维,完全没有体现出“数字”和“技术”应有的现代感。大量的黑白文字堆砌,偶尔穿插的流程图也显得线条粗糙,辨识度不高。特别是涉及到复杂的时域采样和频域分析的部分,如果没有清晰的、彩色的、带标注的示意图来辅助理解,读者光靠文字描述是很难建立起直观认知的。例如,在讲解离散余弦变换(DCT)时,如果能用生动的图形来展示高频分量和低频分量的区别,或者用动态的对比来展示压缩前后图像信息的损失,效果会比干巴巴的公式推导好上百倍。我感觉作者和出版方在设计这本教材时,明显忽视了视觉传达的重要性。对于需要大量视觉辅助来理解的视频技术,这种贫乏的视觉呈现,极大地削弱了本书的教学效能,使得学习过程变得枯燥乏味,阅读体验极差。每次翻到图表密集的地方,我都不得不戴上老花镜,眯着眼睛去分辨那些模糊不清的细节,这无疑是一种折磨。
评分这本书对开源工具和软件生态的介绍简直是少得可怜,这对于希望将理论知识付诸实践的读者来说,是一个巨大的遗憾。如今的数字视频处理,无一不依赖于成熟的开源库,如FFmpeg、x264/x265等。这本书在讲解编码参数时,常常停留在标准文档的描述层面,却很少提及如何通过命令行参数或API接口来调用这些工业级工具实现特定的编码效果。我本想学习如何用FFmpeg进行高效的转码配置,或者理解如何在自己的C++项目中集成Libavcodec,但这本书里几乎没有这方面的实战指导。它仿佛是活在一个“真空”的理论世界里,没有与现实世界的强大工具链产生任何连接。这使得这本书的价值更多地停留在“知其然”的层面,而对于“如何动手去做”的实操指导,则完全是缺失的。对于希望从事视频工程岗位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的理论知识,如果不通过实际操作来固化,很容易在应用中遗忘或混淆。
评分我必须指出,这本书在不同技术体系之间的平衡性把握得非常糟糕,显得非常偏科。它花费了极其大量的篇幅去详述某一代视频编码标准(比如某种早已过时的技术规范),并将其原理描述得如同圣经一般详尽,每一个细节都被拆解得一清二楚。然而,对于新兴的、正在主导市场的新一代编码技术(例如AV1或VVC),书中仅仅是提供了非常简短的介绍,甚至有些内容看起来像是事后补上的脚注,缺乏深入的分析和比较。这种时间上的不平衡,导致读者读完这本书后,对过去的技术了如指掌,却对当前乃至未来的主流技术缺乏足够认知。在一个技术迭代如此之快的行业里,一本教材如果不能提供对未来趋势的预判和对主流新技术的深入解析,它的时效性和参考价值就会大打折扣。我希望能看到更多关于下一代视频技术在能效比、编码复杂度和画质提升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而不是沉溺于对历史标准的过度美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