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信息论:基础理论与应用(第3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
定价:48.00元
售价:32.6元,便宜15.4元,折扣67
作者:傅祖芸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
ISBN:978712112900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699kg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信息论:基础理论与应用(第3版)》系统地论述了香农信息论基本理论及某些应用问题,基本覆盖了信息论的各个方面的内容。内容包括:信息的定义和度量;各类离散信源和连续信源的信息熵;有记忆、无记忆、离散和连续信道的信道容量;香农信息论的三个基本定理:无失真信源编码定理、限失真信源编码定理和信道编码定理;网络信息理论及保密系统的信息理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信息论:基础理论与应用(第3版)》还介绍了无失真数据压缩(即无失·信源编码)的实用的编码算法与方法,以及信道纠错编码的基本内容和分析方法。后还简要地介绍了信息论与热力学、光学、统计学、生物学和医学等其他学科交叉结合的应用内容。
章 绪论
1.1 信息的概念
1.2 信息论研究的对象、目的和内容
1.3 信息论发展简史与信息科学
第2章 离散信源及其信息测度
2.1 信源的数学模型及分类
2.2 离散信源的信息熵
2.2.1 自信息
2.2.2 信息熵
2.3 信息熵的基本性质
2.4 信息熵的性定理
2.5 离散无记忆的扩展信源
2.6 离散平稳信源
2.6.1 离散平稳信源的数学定义
2.6.2 二维离散平稳信源及其信息熵
2.6.3 离散平稳信源的极限熵
2.7 马尔可夫信源
2.7.1 马尔可夫信源和m阶马尔可夫信源的定义
2.7.2 马尔可夫信源和m阶马尔可夫信源的信息熵
2.8 信源剩余度与自然语言的熵
2.9 意义信息和加权熵
小结
习题
第3章 离散信道及其信道容量
3.1 信道的数学模型及分类
3.1.1 信道的分类
3.1.2 离散信道的数学模型
3.1.3 单符号离散信道的数学模型
3.2 平均互信息及平均条件互信息
3.2.1 信道疑义度
3.2.2 平均互信息
3.2.3 平均条件互信息
3.3 平均互信息的特性
3.4 信道容量及其一般计算方法
3.4.1 离散无噪信道的信道容量
3.4.2 对称离散信道的信道容量
3.4.3 准对称信道的信道容量
3.4.4 一般离散信道的信道容量
3.5 信道容量的迭代算法
3.5.1 信道容量的迭代算法
3.5.2 信道容量迭代算法的收敛性
3.6 离散无记忆扩展信道及其信道容量
3.7 独立并联信道及其信道容量
3.8 串联信道的互信息和数据处理定理
3.9 信源与信道的匹配
小结
习题
第4章 波形信源和波形信道
4.1 波形信源的统计特性和离散化
4.2 连续信源和波形信源的信息测度
4.2.1 连续信源的差熵
4.2.2 连续平稳信源和波形信源的差熵
4.2.3 两种特殊连续信源的差熵
4.3 连续信源熵的性质及大差熵定理
4.3.1 差熵的性质
4.3.2 具有大差熵的连续信源
4.4 连续信源熵的变换
4.4.1 坐标变换后概率密度函数的变化
4.4.2 坐标变换后差熵的变化
4.5 熵功率
4.6 连续信道和波形信道的分类
4.6.1 按信道输入和输出的统计特性分类
4.6.2 按噪声的统计特性分类
4.6.3 按噪声对信号的作用功能分类
4.7 连续信道和波形信道的信息传输率
4.7.1 基本连续信道的平均互信息
4.7.2 多维连续信道的平均互信息
4.7.3 波形信道的信息传输率
4.7.4 连续信道平均互信息的特性
4.8 连续信道和波形信道的信道容量
4.8.1 单符号高斯加性信道
4.8.2 单符号非高斯加性信道
4.8.3 多维无记忆高斯加性连续信道
4.8.4 多维有记忆高斯加性连续信道
4.8.5 限带高斯白噪声加性波形信道
4.8.6 有色高斯加性波形信道
4.8.7 香农公式的重要实际指导意义
小结
习题
第5章 无失真信源编码定理
5.1 编码器
5.2 等长码
5.3 渐近等分割性和ε典型序列
5.4 等长信源编码定理
5.5 变长码
5.5.1 可译变长码与即时码
5.5.2 即时码的树图构造法
5.5.3 克拉夫特(Kraft)不等式
5.5.4 可译变长码的判断法
5.6 变长信源编码定理
小结
习题
第6章 有噪信道编码定理
6.1 错误概率和译码规则
6.2 错误概率与编码方法
6.2 联合ε典型序列
6.4 有噪信道编码定理
6.5 联合信源信道编码定理
小结
习题
第7章 保真度准则下的信源编码
7.1 失真度和平均失真度
7.1.1 失真度
7.1.2 平均失真度
7.2 信息率失真函数及其性质
7.2.1 信息率失真函数
7.2.2 信息率失真函数的性质
7.3 二元信源和离散对称信源的R(D)函数
7.3.1 二元对称信源的R(D)函数
7.3.2 离散对称信源的R(D)函数
7.4 信息率失真函数的参量表述及其计算
7.5 信息率失真函数的迭代算法
7.6 连续信源的信息率失真函数
7.6.1 连续信源的信息率失真函数
7.6.2 高斯信源的信息率失真函数
7.6.3 连续信源R(D)函数的参量表述及计算
7.7 保真度准则下的信源编码定理
7.7.1 失真ε典型序列
7.7.2 保真度准则下信源编码定理的证明
7.8 联合有失真信源信道编码定理
7.9 限失真信源编码定理的实用意义
小结
习题
第8章 无失真的信源编码
8.1 霍夫曼(Huffman)码
8.1.1 二元霍夫曼码
8.1.2 r元霍夫曼码
8.1.3 霍夫曼码的佳性
8.2 费诺(Fano)码
8.3 香农-费诺-埃利斯码
8.4 游程编码和MH编码
8.4.1 游程编码
8.4.2 MH编码
8.5 算术编码
8.6 字典码
8.6.1 LZ?77编码算法
8.6.2 LZ?78编码算法
8.6.3 LZW编码算法
8.6.4 LZ码复杂?和性能分析
小结
习题
第9章 信道的纠错编码
9.1 差错控制的基本形式
9.2 纠错码分类及基本概念
9.2.1 纠错码分类
9.2.2 纠错码的基本概念及其纠错能力
9.3 线性分组码
9.3.1 一致校验矩阵和生成矩阵
9.3.2 伴随式及标准阵列译码
9.3.3 汉明码
9.4 循环码
9.4.1 循环码结构及其多项式描述
9.4.2 循环码的生成多项式和生成矩阵
9.4.3 循环码的校验多项式和伴随式
9.4.4 循环码的编、译码器
9.5 卷积码
9.5.1 卷积码的解析表示
9.5.2 卷积码的图解表示
小结
习题
0章 网络信息论
10.1 通信网信道的分类
10.2 多个随机变量的联合典型序列
10.3 相关信源编码
10.4 多址接入信道
10.4.1 离散多址接入信道
10.4.2 多址接入高斯噪声信道
10.5 相关信源和多址接入信道
10.5.1 相关信源和多址接入信道的对偶性
10.5.2 相关信源的多址接入信道
10.6 广播信道
10.7 中继信道
10.8 具有边信息的信源编码
10.9 具有边信息的数据压缩
小结
习题
1章 保密系统的基本信息理论
11.1 保密学的基本概念
11.2 保密系统的数学模型
11.3 古典密码体制
11.3.1 单表密码
11.3.2 移位代换密码
11.3.3 乘数密码
11.3.4 固定周期d的位移置换
11.3.5 多表代换密码
11.4 完全保密性
11.5 理论保密性
11.6 实际保密性
小结
习题
2章 信息论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和应用
12.1 信息熵与热力学熵
12.2 信息论与光学
12.2.1 光学信息量
12.2.2 光量子信道的信道容量
12.2.3 大熵光学图像恢复
12.3 大熵原理与谱估计
12.3.1 高斯随机过程的熵率
12.3.2 伯格的大熵定理
12.4 信息论与生命科学
12.4.1 DNA到蛋白质的通信系统
12.4.2 信息系数与信息分类
12.4.3 医学中的信息分析
小结
附录
附录A 凸函数和詹森不等式
附录B 马尔可夫链
B.1 马尔可夫链的定义
B.2 转移概率和转移矩阵
B.3 各态历经定理
附录C 熵函数的函数表
附录D 所用符号及编写说明
参考书目和文献
与其他国内教材相比,这本书在覆盖面上显得更为全面和国际化。它没有偏废任何一个信息论的重要分支,从早期的有噪信道编码到后来的网络信息论,再到源编码的最新进展,都有所涉及。阅读过程中,我能明显感觉到作者在努力平衡理论的纯粹性和工程的实用性之间的张力。书中引用的文献列表也相当丰富,很多都是该领域的经典之作,这为我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指明了阅读方向。这本书更像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参考书,而不是一本易读的入门读物。它适合那些已经有一定基础,希望系统性地梳理知识体系,并寻找未来研究方向的研究生和资深工程师。如果你想快速了解信息论的皮毛,这本书可能略显厚重;但如果你想扎根于此,深入挖掘其精髓,那么它提供的知识广度和深度是毋庸置疑的宝贵财富。它在我的书架上占据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是未来几年我需要反复研读的对象。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排版和印刷质量只能算是中规中矩,纸张略显单薄,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会有些疲劳。但我更关注的是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这本书的优势在于它对“信息”这个概念进行了极其深入和多维度的剖析。它不仅仅停留在通信系统的基本模型上,而是将信息论的触角延伸到了统计推断、机器学习的边界,甚至是更宏大的哲学思辨层面。我特别欣赏其中关于信道容量和纠错码那一章节的处理方式,作者并没有简单罗列各种编码方案,而是深入挖掘了它们背后的信息论极限。阅读这些章节时,我感觉自己像是一个工程师,在面对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时,试图找到那个理论上最优的解决方案。每当遇到一个难以理解的推导时,我常常会合上书本,在草稿纸上重新演算一遍,那种与作者进行“思想对话”的感觉,是其他教材难以给予的。尽管有些地方的论述略显晦涩,需要反复揣摩,但这正说明了它内容的前沿性和深刻性,它不是一本让你轻松看完就束之高阁的书,而是需要你反复咀嚼、内化的工具书。
评分我购买这本书是冲着“应用”二字来的,毕竟理论再完美,脱离实际也失去了光彩。这本书在理论框架搭建得非常坚实之后,确实开始展示其应用价值。比如在讲解网络信息论时,书中对多用户场景下的信息传输瓶颈进行了深入分析,这对于我目前从事的分布式系统优化工作非常有启发性。但美中不足的是,很多应用案例的展开略显单薄,更像是理论成果的引用而非深入的实践指导。举个例子,当提到深度学习中的信息瓶颈理论时,书中只是点到为止,没有提供足够多的代码示例或者具体的算法实现细节。这使得读者在试图将书中的知识迁移到实际工程问题时,总感觉隔着一层纱。我期待未来修订版能增加更多与现代计算和数据科学紧密结合的案例,例如信息度量在自然语言处理中的实际应用,或者如何利用信息论工具来分析大数据流的复杂性。这本书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但通往应用层面的“桥梁”还需要我们自己去搭建。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严谨,几乎没有冗余的文字,所有的表述都直指核心定义和定理的证明。对于习惯了轻松阅读的读者来说,这可能是一种挑战,因为它要求你必须保持高度的专注力。我记得有一次,我尝试在通勤的地铁上阅读,结果因为环境嘈杂和精神分散,一个关键的引理推导我反复看了三遍都没跟上作者的思路,最后不得不放弃,等到回到安静的办公室才能继续。这种对逻辑链条的苛刻要求,虽然保证了知识的精确性,但也使得学习过程充满“摩擦”。然而,正是这种高强度的思维训练,帮助我建立起了一套严密的逻辑框架。我发现,读完这本书后,看待其他工程问题时,都会不自觉地去寻找其背后的“信息量”和“传输效率”,这无疑是一种思维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它强迫你用数学的精准去衡量世界的模糊性。
评分这本书拿到手上,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厚实的书脊和略带磨损的书页,一看就是经过了无数次翻阅的痕迹。我是一个刚接触信息论的小白,抱着忐忑的心情翻开了第一章。坦白说,最初的章节内容对我来说就像是天书,那些概率论和随机过程的基础知识像是砖头一样垒在那里,让人望而生畏。我花了很长时间才勉强理解了香农熵这个核心概念,那种醍醐灌顶的感觉,虽然短暂,却让我对信息这种抽象事物有了一丝丝具象的把握。书中的例题设计得非常巧妙,尤其是那些关于信源编码的实例,虽然一开始理解起来很吃力,但多推导几次,就能感受到信息论的严谨和美感。作者在阐述一些复杂定理时,往往会先用通俗的语言勾勒出脉络,然后再深入到数学推导,这种循序渐进的方式,极大地降低了初学者的学习门槛。不过,我还是希望更多的实际应用案例能穿插在基础理论讲解中,这样能让我更直观地理解这些抽象概念在工程实践中的价值。总体来说,这本书像是为那些有一定数学基础,但对信息论领域充满好奇的探索者准备的一张详尽的地图,只是有些路段需要你自己去努力攀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