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测量与控制用无线通信技术
定价:30.00元
作者:王平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3-01
ISBN:978712105585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4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以测量与控制用无线通信关键技术问题为基础,有机地融入了作者参与制定美国仪器仪表学会ISA-100a工业无线通信标准所获得的研究成果,系统地介绍了IEEE 802.11b、802.15.1(蓝牙)、ZigBee三种无线通信技术的原理。设计方法与产品开发技术,并以作者开发的无线控制系统为典型例子,重点介绍了IEEE 802.11b、802.15.1(蓝牙)、ZigBee三种用于测量与控制的无线通信协议体系结构、协议栈软件的设计开发,以及相应的无线通信卡、无线测控设备、无线接入设备的开发方法和技术。
本书力求做到理论分析与技术应用并重,使读者对用于测量与控制的无线技术有一个系统、全面、深入的了解,并掌握用于测量与控制的无线技术产品的开发方法。
本书可作为自动控制领域从事科学研究、产品开发与工程应用的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用书,也可作为自动化、计算机、通信、测控、电气等专业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用书。
目录
章 概论
1.1 测量与控制中数据通信的特点与要求
1.1.1 测量与控制中数据通信的特点
1.1.2 测量与控制中数据通信的要求
1.2 测量与控制中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
1.3 无线通信技术在测量与控制中的广泛应用
1.4 测量与控制领域无线传输的国际标准
第2章 基于IEEE802.11b的测控网络技术
2.1 IEEE 802.1lb协议体系
2.1.1 IEEE 802.11协议族
2.1.2 IEEE 802.11标准简介
2.1.3 IEEE 802.11的协议结构
2.1.4 IEEE 802.11的拓扑结构
2.1.5 IEEE 802.11的网络服务
2.2 IEEE 802.11协议栈程序设计
2.2.1 IEEE 802.11协议栈的设计思路
2.2.2 Protocol Control AP模块
2.2.3 Transmission模块
2.2.4 Reception模块
2.5 基于IEEE 802.11b的EPA无线现场设备开发
2.5.1 基于IEEE 802.1 1b的EPA无线温度变送器
2.5.2 基于IEEE 802.1 lb的EPA无线手持操表器
第3章 基于802.15.1(蓝牙)的测控网络技术
3.1 蓝牙技术概述
3.1.1 蓝牙技术及其发展
3.1.2 蓝牙与IEEE 802.15.1
3.1.3 蓝牙协议栈组成
3.1.4 蓝牙个人区域网
3.2 蓝牙协议栈的设计
3.2.1 主机控制接口HCl
3.2.2 L2CAP协议的实现
3.2.3 蓝牙网络封装协议BNEP的实现
3.2.4 服务发现协议(SDP)的实现
3.3 蓝牙通信卡的开发
3.3.1 蓝牙通信卡硬件设计
3.3.2 蓝牙通信卡软件设计
3.4 基于EPA的蓝牙接入网关的开发
3.4.1 EPA网络中的蓝牙接人协议模型
3.4.2 基于EPA的蓝牙接入网关硬件设计
3.4.3 基于EPA的蓝牙接入网关软件设计
3.5 基于EPA的蓝牙现场设备开发
3.5.1 基于EPA的蓝牙手操器开发
3.5.2 基于EPA的蓝牙电磁流量计开发
第4章 基于ZigBee的测控网络技术
4.1 zigl3ee技术的发展
4.2 ZigBee协议体系
4.2.1 ZigBee协议架构
4.2.2 zigaee网络的构成
4.3 ZigBee通信卡的开发
4.3.1 ZigBee通信卡硬件设计
4.3.2 zigaee通信卡软件设计
4.4 基于EPA的ZigBee接人装置开发
……
第5章 ISA与ISA-100简介
第6章 基于无线通信技术的测控系统示例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我对书中关于低功耗和电池寿命管理的章节感到非常失望,这部分内容对于物联网(IoT)驱动的无线传感器网络来说,是决定性的因素之一,但书中的讲解却流于表面化和教科书式的陈述。关于如何实现“超长待机”,书中主要提及了睡眠模式和周期性唤醒机制,这些都是十年前的基础知识了。真正有价值的实践经验,例如如何根据业务需求动态调整采样率以平衡功耗和数据时效性、如何利用环境能量收集技术(Energy Harvesting)来延长节点寿命、或者针对不同调制方案(如LoRa与NB-IoT)的实际功耗曲线分析和优化参数设置等深度内容,几乎没有涉及。这使得这本书对于那些负责设计和部署大规模、无人值守的户外监测系统的工程师来说,缺乏实用的指导价值。读完后,我依然需要去翻阅芯片厂商提供的Datasheet和应用笔记,才能找到真正能帮助我延长电池寿命的关键技术细节,这说明本书在“工程应用深度”上有所欠缺。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是《测量与控制用无线通信技术》,但是读完之后,我感觉这本书的内容和我期望的有些出入。首先,我非常期待能看到一些关于最新无线通信技术在工业自动化领域应用的深度分析,比如5G在远程高精度控制中的延迟优化、低功耗广域网(LPWAN)在海量传感器数据采集中的实际部署挑战等等。然而,这本书更多地侧重于对基础无线通信原理的梳理,例如调制解调、信道编码、频谱管理等,这些内容虽然重要,但对于一个想了解前沿应用和实际工程问题的读者来说,显得有些泛泛而谈。书中对具体工业场景的案例研究相对较少,即使有提及,也多是概念性的描述,缺乏详细的技术参数、性能指标和实施步骤。这使得读者很难将书本知识直接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更希望看到的是,作者能结合当前工业4.0的背景,深入探讨如何利用现有技术解决工业现场复杂的电磁干扰、高可靠性要求等痛点问题,而不是停留在理论的层面。整体而言,它更像是一本入门级的理论教材,对于追求实践深度和前沿技术的专业人士来说,可能需要寻找更具针对性的专业文献。
评分这本书在安全机制的探讨上明显落后于当前技术发展的步伐,安全问题在工业控制领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本书的论述却显得过于理想化和过时。书中提到了传统的加密和认证方法,比如使用预共享密钥(PSK)或简单的对称加密算法来保护数据传输。然而,在面对工业控制系统(ICS)日益增长的网络攻击风险时,这些基础防护措施已经远远不够了。我期待书中能详尽介绍如基于硬件安全模块(HSM)的密钥管理、量子安全算法在低功耗设备上的适应性部署、以及零信任架构在边缘计算节点如何实现动态授权和访问控制等更具前瞻性的安全策略。遗憾的是,对于如固件签名验证、安全启动流程等保障设备完整性的关键环节,书中的笔墨少得可怜,仿佛工业无线通信的安全风险仅仅停留在“防止数据被窃听”的阶段,这与当前网络安全形势严重不符。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图示清晰度真的有待提高,阅读体验直线下降。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信号传播模型的部分,图表的设计显得过于陈旧和晦涩,很多关键的公式推导过程省略得让人摸不着头脑,仿佛作者默认读者已经具备了深厚的数理基础,可以直接跳到结论。例如,在讲解MIMO(多输入多输出)系统时,涉及到的矩阵运算和复杂的空间复用原理,没有配以足够直观的图示来辅助理解,导致我不得不频繁地在多个章节之间来回翻阅,试图拼凑出完整的知识图景。相比于市面上其他专业书籍,这本书在视觉传达上显得非常保守和不友好。我本以为作为一本技术专著,严谨的逻辑和详尽的图解是标配,但这次的阅读过程更像是在啃一本老旧的、缺乏现代设计感的教科书。对于需要快速掌握复杂概念的工程师而言,这种低效的知识传递方式无疑是巨大的时间成本浪费,希望未来再版时能引入更多动态演示或者更现代化的、能一目了然的工程示意图。
评分在对不同无线标准兼容性的讨论上,这本书的处理方式显得有些力不从心,这对于一个需要进行系统集成的工程师来说是致命的短板。现代测量与控制系统往往需要跨越多个无线生态系统,比如Wi-Fi、蓝牙、ZigBee,甚至是一些专用的ISM频段技术,它们之间的互操作性、资源竞争管理是实际部署中的核心难题。我仔细查找了关于“异构网络融合”的相关章节,却发现内容非常浅显,更多的是概念性的罗列,比如“要考虑兼容性”这样的表述,而没有提供任何关于协议栈适配、数据格式转换或干扰协调的具体技术路径和最佳实践。这种蜻蜓点水的论述,使得读者在面对实际的多技术共存环境时,依然感到无从下手。一个真正有价值的技术参考书,应当能够剖析这些标准冲突的根源,并给出如何通过软件定义网络(SDN)或更高级的调度算法来解决这些复杂集成问题的路线图,而不是仅仅停留在介绍各个标准各自为政的特点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