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分 类:心理学/教材
书名:《津巴多普通心理学(原书第7版)》
(Psychology:Core Concepts 7th Edition)
作者:[美]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Zimbardo)、
[美]罗伯特·约翰逊(Robert L. Johnson)、
[美]薇薇安·麦卡恩(Vivian McCann)
译者:钱静、黄珏苹
定价:119.00元 开本:大16K
出版时间:2016年6月 责编:王若菡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图书品牌:湛庐文化
页码:704 字数:1138千字
ISBN:978-7-300-22964-5
[内容简介]
l 《津巴多普通心理学(原书第7版)》是美国心理学家、《心理学与生活》作者之一菲利普·津巴多扛鼎之作。全书分为14个专题,涵盖了当代心理学的各个领域,每个专题都由一个生活中的常见问题引起,然后围绕这个问题提出一系列的关键问题和核心概念,引领读者进行深入剖析。第7版还在每章末尾新增了批判性思维版块,指导读者对14个遭到广泛误解的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培养读者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l 《津巴多普通心理学(原书第7版)》由心理学界享有极高的声誉津巴多主笔,其余两位作者罗伯特·约翰逊与薇薇安·麦卡恩教授均从事了多年的普通心理学教学工作,具有丰富的经验。
l 作为心理学学习的导论教材,《津巴多普通心理学(原书第7版)》能够由浅入深地带领学生走入心理学的殿堂,了解当代心理学的全貌,既可以作为心理学初学者的入门教材,也可以作为心理学爱好者的参考用书。
[编辑推荐]
l 享誉的心理学大师、“当代心理学的形象与声音”菲利普·津巴多主笔,凝聚作者50多年手教育经验。
l 北京师范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西南大学、南京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心理学名师联袂推荐。清华大学普通心理学主讲钱静倾情翻译。
l 自从2008年前一版《津巴多普通心理学》中文版出版以来,心理学经历了巨大的改变。从前一版教材到现在的第7版,津巴多教授历时8年做出了近60%的更新,加入了大量新的研究发展以及全新的案例。
l 以问题串联概念,构建系统的知识网络,让学习更符合认知规律,帮助不爱学习的学生也能爱上心理学。
l 强调批判性思维。总结6大批判性思维技能,引领读者深入思考14个富有争议性的心理学问题,不仅介绍心理学知识,更注重培养心理学的思维方式。
l 参与性强。设有“自实践”“生活中的心理学”等富有参与性的专栏,鼓励学生学以致用,在生活实践中加深对心理学的理解。
l 语言幽默,形式多样。来自生活方方面面的案例让心理学变得好用又有趣;每章末尾还附有津巴多教授主持的26集科教片《探索心理学》的节目链接及观看指南。读者评价这是比小说还好看的教材。
l 湛庐文化出品。
[作者简介]
菲利普·津巴多
l 美国心理学家。毕业于耶鲁大学,曾先后执教于耶鲁大学、纽约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和斯坦福大学,曾任美国心理协会主席,现为斯坦福大学心理学系荣誉退休教授。
l 除了的斯坦福监狱实验之外,津巴多还致力于寻找利用心理学帮助人们的途径,研究涉及害羞、时间观念、日常生活中的英雄、男性问题等领域。
l 他出版了《心理学与生活》《津巴多普通心理学》等广受欢迎的心理学教材,并参与制作了《探索心理学》系列节目,被称为“当代心理学的形象和声音”。
l 由于他数十年来在心理学研究和教学领域的杰出贡献,美国心理协会为他颁发了心理科学终身成就奖。
罗伯特·约翰逊
l 美国心理学家,在安普夸社区学院教授普通心理学长达28年,成立了西北太平洋教师研讨会并担任主席职务。他还是社区学院心理学教师委员会的创始人之一,并在2004年担任执行委员会主席。同年他获得了心理学教学学会颁发的两年评选一次的大学教育奖。
薇薇安·麦卡恩
l 美国心理学家,波特兰社区学院心理学系教师,教授各种课程,包括普通心理学、人际关系、密关系和社会心理学。她曾在社区学院心理学教师委员会中担任职务,也是西部心理学协会和美国心理科学协会中的活跃成员。她还著有《人际关系:建立有效关系的艺术与科学》。
[译者简介]
钱静,清华大学心理学系讲师,研究方向为经济心理学和决策心理学。清华大学心理学系普通心理学课程主讲。
........
作为一名对社会现象有着天然敏感度的观察者,我一直想找到一个系统性的框架来解释我周围发生的一切——为什么人们在群体中会表现出与独处时截然不同的行为?为什么某些营销手段总是屡试不爽?这本书在社会心理学的部分,简直就是我期待已久的“解码器”。它不仅仅是描述现象,更是深入挖掘了从从众压力到偏见形成的全过程,将那些复杂的社会动力学清晰地剖析出来。我尤其欣赏它对于“认知失调”和“归因偏差”的讲解,读完之后,我立刻开始反思自己过去对很多突发事件和人际冲突的判断,发现自己过去常常陷入“基本归因错误”而不自知。这种阅读体验是颠覆性的,它让我从一个被动的社会参与者,变成了一个有意识的、批判性的分析者。我发现,当我们理解了群体行为的内在驱动力后,我们就能更有效地与他人相处,也更能保护自己的独立思考不被无形的力量所裹挟。这本书的深度,绝对不是市面上那些泛泛而谈的“心灵鸡汤”所能比拟的,它提供的是工具,是理性审视世界的全新视角。
评分读这本书的过程,与其说是学习,不如说是一场深刻的自我对话。它让我有机会近距离审视自己那些潜意识里的“小动作”和“怪想法”。当读到关于情绪调节和压力应对的章节时,我感觉作者就像是一位经验老到的心理咨询师,用平静而富有洞察力的文字,帮我梳理了内心深处的那些纠结和迷茫。它教会了我如何用科学的眼光去看待自己的焦虑和恐惧,而不是简单地指责自己“不够坚强”。书中介绍的放松技巧和正念练习,虽然听起来很“流行”,但因为有了严谨的科学依据作为后盾,我尝试起来也更有信心。这种实用性是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之一。它没有停留在理论的象牙塔里,而是非常务实地提供了应对日常生活挑战的“工具箱”。每当我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棘手的局面时,总能从书中的某个角落找到一丝启发,帮助我以更健康、更有效的方式做出反应。
评分老实说,这本书的篇幅和内容密度一度让我望而生畏,但一旦真正沉浸进去,那种知识的洪流就会将你裹挟着向前。我必须称赞其在结构上的精妙设计,尽管内容庞杂,但每一部分之间的逻辑过渡都衔接得天衣无缝。它巧妙地平衡了理论的深度与可读性,这一点非常难得。例如,在讨论学习和行为矫正时,它会穿插一些历史上的标志性人物和他们的贡献,这不仅丰富了知识的维度,也让人感受到了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的演变历程,充满了人性的光辉与思想的碰撞。这本书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看待世界的“滤镜”被彻底更换了,以前那些模糊不清的现象,现在都变得清晰可见,每一个选择、每一个情绪波动,都有了可以追溯的源头。它不仅仅是一本教科书,它更像是一份详尽的“人类行为使用说明书”,对于任何想要精通自我、读懂他人的人来说,都是一份无可替代的宝藏。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打开了我对人类心智世界的一扇全新的窗户!我之前对心理学只是停留在一些零散的、碎片化的了解上,总觉得它高深莫测。然而,这本厚厚的砖头书,以一种极其亲和又不失严谨的方式,将那些复杂晦涩的理论变得生动有趣起来。比如,它对记忆的阐述,不仅仅是枯燥地罗列不同类型的记忆模型,而是通过大量贴近生活的案例和实验设计,让我清晰地感知到“我”是如何构建、存储和提取信息的。阅读过程中,我经常会停下来,回想自己最近的一些行为和决策,猛然间发现,原来那些看似随意的瞬间,背后都有着深刻的心理学原理在运作。作者的叙述功力着实了得,他没有故作高深,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教授,耐心地引导我们一步步深入探索人类行为的底层逻辑。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真的比看任何悬疑小说都来得过瘾,它满足了我对“知其所以然”的终极好奇心。这本书的图文排版也非常用心,那些精美的插图和流程图,有效地辅助了文字的理解,让学习的曲线平滑了不少,强烈推荐给所有对“人为什么是这样”感到好奇的朋友。
评分这本书的广博性让我感到震撼,它绝非一本只关注某个细分领域的入门手册,而是一部涵盖了生物学基础到高级认知过程的百科全书式的著作。翻开任何一章,都能感受到那种扎实的学术根基和跨学科整合的努力。比如,当涉及到发展心理学时,它没有孤立地讨论儿童阶段,而是将婴儿期的依恋理论与青春期的身份认同危机,乃至成年后的亲密关系模式串联起来,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人生成长轨迹图景。这种宏观的视野,极大地拓宽了我对“心理发展”的理解,它不再是线性的进步,而是一个不断适应和重塑的过程。对于那些追求知识完整性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的全面性与深度并重,每一个概念的提出,都有详实的研究数据和理论模型支撑,让你不得不信服。它更像是一份需要时间去消化的营养大餐,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感悟,因为你自身的阅历在增长,对书本内容的理解也会随之加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