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真图像和传真信号处理原理与技术

传真图像和传真信号处理原理与技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立柱 著
图书标签:
  • 传真
  • 图像处理
  • 信号处理
  • 通信
  • 图像通信
  • 传真技术
  • 数字信号处理
  • 图像压缩
  • 通信原理
  • 信息技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广影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国防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8043235
商品编码:29750359351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6-03-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传真图像和传真信号处理原理与技术

定价:26.00元

售价:17.7元,便宜8.3元,折扣68

作者:刘立柱

出版社:国防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03-01

ISBN:9787118043235

字数:

页码:22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359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传真通信具有独特的优点,即实时记录性和真迹传送性,是通信大家族中重要的一员。传真通信应用广泛、发展迅速,在机关、外交、外贸、商业、个人事物等领域都得到广泛应用。在军用通信中,尤其是C4IKSR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应用价值。
《传真图像和传真信号处理原理与技术》是《网络传真通信原理与技术》的姊妹篇。其内容包括:传真通信的基本概念,发展历史,传真通信系统和网络的构成,以及传真信号和传真图像处理的主要任务和发展趋势,具体内容在章给出;提高传真通信质量的传真图像处理原理与技术,具体内容在第2章~第5章给出;提高传输效率的编码原理与技术,具体内容在第6章~第8章给出;提高通信质量的编码原理与技术,具体内容在第9章和0章给出;适应传输协议的数据格式转换原理与技术,具体内容在1章给出。
本书内容新颖、体系独特、理论与技术有机结合,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和逻辑性。由于本书吸收了作者长期从事该领域所总结出的科研成果和多年教学经验,作为教材使用,有利于培养能力;作为参考书使用,为科研、工程技术人员提供实用技术和借鉴技术的思路。因此,本书适合作为通信工程、信号与信息处理等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材,也适合作为科研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用书。

目录


章 引论
1.1 传真通信概述
1.2 传真信号和传真图像处理
1.3 传真信号和传真图像处理的发展趋势
第2章 传真图像与传真信号
2.1 概述
2.2 传真机中的光/电转换
2.3 传真机中的电/光转换
第3章 图像信号数字化与图像保质处理
3.1 自动背景控制系统
3.2 传真信号的非线性校正处理
3.3 对比较转换及二值化处理
3.4 缩小处理
3.5 图像锐化处理
3.6 像域分离原理与技术
3.7 孤立点删除技术
第4章 灰度图像数字半色调处理原理
4.1 扫描图像的有关概念
4.2 位图文件格式
4.3 如何获取漂亮的灰度图像
4.4 数字半色调处理
4.5 复制半色调
4.6 复合点函数
4.7 随机网屏处理
第5章 灰度图像半色调处理与降序率处理技术
5.1 抖动数字处理色调处理
5.2 误差扩散数字半色调处理
5.3 数字半色调图像恢复处理
5.4 半色调处理系统设计
5.5 综合处理系统设计
5.6 降序率处理
第6章 常用传真信源码原理与技术
6.1 信源编码定理
6.2 MH码
6.3 MH码编、译码原理与技术
6.4 MR码
6.5 MMR码
6.6 T.4、T.6编码在ISKN传真通信中的应用
第7章 传真信源符号序列码原理与技术
7.1 研究背景理论基础
7.2 二进制算术编码、译码算法
7.3 JBIG编码、译码技术
7.4 JBIG2码
第8章 非标准压缩编码和限失真压缩编码
8.1 韦勒码
8.2 分块编译
8.3 AWBS二值图像压缩算法
8.4 JPEG码
8.5 JPEG-2000
第9章 抗传输误码的编码处理技术
9.1 传统抗误码技术
9.2 基于ECM码的三类机文卷码
9.3 基于ECM码的字符编码
9.4 基于EMC码的混合编码
9.5 IP传真中抗丢包编码技术
0章 传真信源码纠错译码
10.1 纠错译理论基础
10.2 MH码纠错译码
10.3 MR码纠错译码
10.4 MMR码纠错译码
1章 编码数据的转换处理参考文献
11.1 ITU-T建议T.37
11.2 传真信源码与邮件码的互换
11.3 传真信源码与TIFF交换格式
11.4 PCX文件格式与传真信源码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数字媒体时代的传真技术:历史、革新与未来展望》 在信息传播方式日新月异的数字时代,传真技术作为一种古老却又顽强生命力的通信手段,其发展历程、技术原理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角色,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审视与重塑。本书旨在深入剖析传真技术的演进轨迹,聚焦于其核心的图像和信号处理技术,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其在当前数字媒体浪潮下的革新与未来发展方向,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刻的视角。 第一章:传真技术的历史脉络与早期探索 本章将带领读者回溯传真技术的起源,追溯其从19世纪早期光电扫描的雏形到20世纪中期商业化应用的漫长历程。我们将探讨亚历山大·贝恩(Alexander Bain)的“电化学传真机”如何奠定了基础,以及后来的先驱者如何克服技术难题,将静态图像的传输变为现实。重点将放在早期传真机在新闻、军事和商业领域发挥的重要作用,它们如何缩短了地理距离,加速了信息的传播,成为信息时代的早期“即时通讯”方式。这一章将呈现一系列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发明和关键技术突破,勾勒出传真技术如何在技术发展的大潮中逐渐成熟。 第二章:传真图像的形成与编码机制 本章将聚焦于传真图像的本质——如何将现实世界的二维图像转化为可传输的信号。我们将详细介绍图像扫描的基本原理,包括点扫描、线扫描等技术,以及不同扫描分辨率对图像细节的影响。随后,我们将深入探讨传真图像的数字化过程,包括灰度量化、二值化等关键步骤。重点将放在数据压缩技术上,例如霍夫曼编码(Huffman Coding)、修正狄克逊法(Modified Huffman Coding, MH)和修正小组法(Modified Modified Read, MMR)等,这些编码算法如何有效地减少传真信号的数据量,提高传输效率,是传真技术得以广泛应用的关键。我们将通过实例分析,阐述不同编码方式的优劣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体现。 第三章:传真信号的传输与调制解调技术 本章将详细阐述传真信号如何在通信线路上传输,以及与之相关的调制解调技术。我们将首先介绍传真机在电话网络中的连接方式,并探讨模拟信号传输的特点与局限。随后,我们将深入讲解在模拟电话线上实现数字信号传输的调制解调过程,如调频(Frequency Modulation, FM)和调相(Phase Modulation, PM)等技术,以及它们如何将编码后的图像数据转化为适合在电话线路上传输的模拟波形。本章还将提及早期传真机可能遇到的噪声干扰、信号衰减等问题,以及当时的解决方案。我们将分析不同传输速率(如9600 bps, 14400 bps等)的调制解调技术如何不断演进,以适应日益增长的传输需求。 第四章:传真技术的标准化与协议体系 本章将审视传真技术得以实现跨厂商、跨地域互联互通的关键——标准化。我们将深入介绍国际电信联盟(ITU-T)在传真技术标准化方面所扮演的重要角色,重点介绍Fax Group 3(G3)和Fax Group 4(G4)等核心标准。我们将详细解析这些标准中定义的通信协议,包括握手过程、数据传输协议、错误检测与纠正机制等。通过对这些标准的深入理解,读者将能够明白为何不同品牌的传真机能够相互通信,以及这些标准如何确保了传真通信的可靠性和稳定性。本章还将简要提及更早期的标准,以及标准化工作对传真技术普及的推动作用。 第五章:传真技术的革新与数字时代的演进 尽管数字通信技术日益发达,传真技术并未完全消失,而是以一种新的形态融入了数字时代。本章将探讨传真技术如何通过技术革新,适应新的通信环境。我们将介绍互联网传真(IP Fax)的概念,即利用互联网协议(IP)进行传真信号的传输,这大大降低了传输成本,并提高了传输速度和可靠性。我们将分析基于电子邮件(Email-to-Fax)和网页(Web-to-Fax)的传真服务,以及它们如何简化了传真发送和接收的流程。同时,本章还将关注图像和信号处理技术的进步如何影响了现代传真,例如更先进的图像增强算法、更高效的压缩技术以及集成到多功能一体机(MFP)中的传真功能,使其能够与其他数字通信方式无缝协作。 第六章:传真技术在特定领域的应用与价值 本章将聚焦于传真技术在一些关键领域的独特价值和不可替代性。例如,在医疗领域,传真因其即时性、可追溯性和对纸质记录的依赖,仍然是传输医疗影像、病历等敏感信息的有效方式。在法律和金融领域,传真常被用作签署文件、发送合同等具有法律效力的信息,其“原件”概念在某些场景下仍有其重要性。我们将探讨在这些领域,传真技术如何通过安全措施、合规性要求以及与现有工作流程的兼容性,继续发挥其作用。本章还将分析,在数字签名、电子文档普遍应用的今天,传真技术为何在某些特定场景下仍能保持其市场份额。 第七章:传真技术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展望 在数字媒体和云通信蓬勃发展的今天,传真技术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包括安全性、隐私性、成本效益以及用户体验等问题。本章将深入分析这些挑战,并探讨传真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我们将讨论如何通过加密技术、身份验证等手段提高传真通信的安全性。同时,也将展望传真技术与人工智能(AI)的结合,例如AI辅助的图像识别、自动分类和信息提取,如何进一步提升传真系统的智能化水平。此外,我们还将探讨传真技术在物联网(IoT)和区块链技术等新兴技术中的潜在应用,以及它如何与其他通信方式融合,形成更加高效、安全、智能的信息传输解决方案。本书旨在通过对传真技术历史、原理、应用及未来发展的全面梳理,展现这项古老技术在新时代下的生命力与无限可能。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案例分析部分简直是形同虚设。作为一个实践导向的读者,我尤其看重书中的实例能否帮助我理解理论在真实世界中的应用。然而,书中提供的所有案例都极其理想化,几乎完全脱离了工业界实际可能遇到的复杂环境和噪声干扰。这些“完美场景”下的结果展示,对于一个想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工程师来说,参考价值极其有限。我尝试将书中的某些处理流程应用到我手头的一个项目上,却发现书中未提及的实际干扰因素(比如传感器漂移、非线性失真等)使得理论模型完全失效。我期待的是,作者能展示一些“失败”的案例,分析问题出在哪里,并提供一套健壮的、能够应对现实复杂性的系统设计思路,而不是仅仅展示教科书式的成功演示。

评分

我阅读这本书时发现,作者在基础概念的阐述上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很多核心理论的推导过程非常跳跃,感觉作者默认读者已经具备了非常深厚的背景知识,直接略过了中间那些关键的逻辑连接点。比如,在介绍某个滤波器的设计步骤时,关键的数学模型引入得非常突兀,没有给出足够的背景铺垫来解释为什么选择这个特定的模型而不是其他相似的模型。对于初学者来说,这简直就是天书,根本无法跟上作者的思路。更别提那些复杂的公式推导,很多地方的变量定义不够清晰,让人常常需要翻到前几页去查找之前定义的符号,严重打断了阅读的连贯性。整体来看,这本书更像是一份高度凝练的内部技术文档,而不是一本面向广大工程技术人员的入门或进阶教材,缺乏必要的教学引导性。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和行文逻辑让我感到十分困惑。作者似乎非常偏爱使用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堆砌句子,很多本可以用简单直白的语言描述清楚的概念,却被包裹在层层叠叠的从句和复杂的句式中。阅读时,我常常需要放慢速度,反复咀嚼才能理解其真实含义。此外,章节之间的逻辑跳转有时非常生硬,前后的关联性不强,使得知识点之间难以形成有机的联系。这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阻力,不是一种愉快的学习体验。相比于那些行文流畅、逻辑清晰的经典著作,这本书的表达方式显得僵硬而缺乏亲和力,读起来更像是被动地接受信息灌输,而不是主动地探索知识,极大地削弱了读者的学习热情。

评分

从技术深度上讲,这本书的覆盖面虽然广,但给人的感觉是“什么都提了一点,但什么都没深入讲透”。很多章节蜻蜓点点的介绍完毕,仿佛只是为了完成一个技术列表的罗列。例如,在探讨某一类算法的性能优化时,作者只是简单地列出了几种已知的优化手段,但对于每种优化手段背后的计算复杂度分析、实际应用中的性能瓶颈,以及不同场景下的适用性权衡,都没有给出实质性的、可操作的深入分析。我更希望看到的是,作者能够针对某个具体的技术难题,详细剖析其多种解决方案的优缺点,并给出一些他自己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经验或陷阱提示。这本书的论述方式过于平铺直叙,缺乏那种“庖丁解牛”式的洞察力,读完后感觉掌握了一堆零散的知识点,却构建不起一个坚实的知识体系框架。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是太粗糙了,封面那种廉价的覆膜工艺,拿在手里感觉随时都要散架似的。内页的纸张也选得很差,那种泛黄的纸张,印着密密麻麻的文字,阅读起来眼睛非常吃力,尤其是长时间盯着看,总觉得很累。排版上更是毫无章法可言,图文混排的地方尤其混乱,表格的边框都显得歪歪扭扭,很多专业术语的字体大小不统一,看着让人非常抓狂。我本来是抱着极大的期待想要深入学习某个特定技术点的,结果光是适应这个糟糕的阅读体验就耗费了我大量的精力。如果作者和出版社在出版前能对这些基础的工艺细节多上点心,这本书的价值至少能提升一个档次。毕竟,对于技术书籍而言,清晰、舒适的阅读体验是至关重要的,这直接影响了知识的接收效率,这一点,这本书做得非常失败,让人感到非常失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