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传真图像和传真信号处理原理与技术
定价:26.00元
售价:17.7元,便宜8.3元,折扣68
作者:刘立柱
出版社:国防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03-01
ISBN:9787118043235
字数:
页码:22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359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传真通信具有独特的优点,即实时记录性和真迹传送性,是通信大家族中重要的一员。传真通信应用广泛、发展迅速,在机关、外交、外贸、商业、个人事物等领域都得到广泛应用。在军用通信中,尤其是C4IKSR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应用价值。
《传真图像和传真信号处理原理与技术》是《网络传真通信原理与技术》的姊妹篇。其内容包括:传真通信的基本概念,发展历史,传真通信系统和网络的构成,以及传真信号和传真图像处理的主要任务和发展趋势,具体内容在章给出;提高传真通信质量的传真图像处理原理与技术,具体内容在第2章~第5章给出;提高传输效率的编码原理与技术,具体内容在第6章~第8章给出;提高通信质量的编码原理与技术,具体内容在第9章和0章给出;适应传输协议的数据格式转换原理与技术,具体内容在1章给出。
本书内容新颖、体系独特、理论与技术有机结合,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和逻辑性。由于本书吸收了作者长期从事该领域所总结出的科研成果和多年教学经验,作为教材使用,有利于培养能力;作为参考书使用,为科研、工程技术人员提供实用技术和借鉴技术的思路。因此,本书适合作为通信工程、信号与信息处理等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材,也适合作为科研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用书。
目录
章 引论
1.1 传真通信概述
1.2 传真信号和传真图像处理
1.3 传真信号和传真图像处理的发展趋势
第2章 传真图像与传真信号
2.1 概述
2.2 传真机中的光/电转换
2.3 传真机中的电/光转换
第3章 图像信号数字化与图像保质处理
3.1 自动背景控制系统
3.2 传真信号的非线性校正处理
3.3 对比较转换及二值化处理
3.4 缩小处理
3.5 图像锐化处理
3.6 像域分离原理与技术
3.7 孤立点删除技术
第4章 灰度图像数字半色调处理原理
4.1 扫描图像的有关概念
4.2 位图文件格式
4.3 如何获取漂亮的灰度图像
4.4 数字半色调处理
4.5 复制半色调
4.6 复合点函数
4.7 随机网屏处理
第5章 灰度图像半色调处理与降序率处理技术
5.1 抖动数字处理色调处理
5.2 误差扩散数字半色调处理
5.3 数字半色调图像恢复处理
5.4 半色调处理系统设计
5.5 综合处理系统设计
5.6 降序率处理
第6章 常用传真信源码原理与技术
6.1 信源编码定理
6.2 MH码
6.3 MH码编、译码原理与技术
6.4 MR码
6.5 MMR码
6.6 T.4、T.6编码在ISKN传真通信中的应用
第7章 传真信源符号序列码原理与技术
7.1 研究背景理论基础
7.2 二进制算术编码、译码算法
7.3 JBIG编码、译码技术
7.4 JBIG2码
第8章 非标准压缩编码和限失真压缩编码
8.1 韦勒码
8.2 分块编译
8.3 AWBS二值图像压缩算法
8.4 JPEG码
8.5 JPEG-2000
第9章 抗传输误码的编码处理技术
9.1 传统抗误码技术
9.2 基于ECM码的三类机文卷码
9.3 基于ECM码的字符编码
9.4 基于EMC码的混合编码
9.5 IP传真中抗丢包编码技术
0章 传真信源码纠错译码
10.1 纠错译理论基础
10.2 MH码纠错译码
10.3 MR码纠错译码
10.4 MMR码纠错译码
1章 编码数据的转换处理参考文献
11.1 ITU-T建议T.37
11.2 传真信源码与邮件码的互换
11.3 传真信源码与TIFF交换格式
11.4 PCX文件格式与传真信源码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案例分析部分简直是形同虚设。作为一个实践导向的读者,我尤其看重书中的实例能否帮助我理解理论在真实世界中的应用。然而,书中提供的所有案例都极其理想化,几乎完全脱离了工业界实际可能遇到的复杂环境和噪声干扰。这些“完美场景”下的结果展示,对于一个想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工程师来说,参考价值极其有限。我尝试将书中的某些处理流程应用到我手头的一个项目上,却发现书中未提及的实际干扰因素(比如传感器漂移、非线性失真等)使得理论模型完全失效。我期待的是,作者能展示一些“失败”的案例,分析问题出在哪里,并提供一套健壮的、能够应对现实复杂性的系统设计思路,而不是仅仅展示教科书式的成功演示。
评分我阅读这本书时发现,作者在基础概念的阐述上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很多核心理论的推导过程非常跳跃,感觉作者默认读者已经具备了非常深厚的背景知识,直接略过了中间那些关键的逻辑连接点。比如,在介绍某个滤波器的设计步骤时,关键的数学模型引入得非常突兀,没有给出足够的背景铺垫来解释为什么选择这个特定的模型而不是其他相似的模型。对于初学者来说,这简直就是天书,根本无法跟上作者的思路。更别提那些复杂的公式推导,很多地方的变量定义不够清晰,让人常常需要翻到前几页去查找之前定义的符号,严重打断了阅读的连贯性。整体来看,这本书更像是一份高度凝练的内部技术文档,而不是一本面向广大工程技术人员的入门或进阶教材,缺乏必要的教学引导性。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和行文逻辑让我感到十分困惑。作者似乎非常偏爱使用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堆砌句子,很多本可以用简单直白的语言描述清楚的概念,却被包裹在层层叠叠的从句和复杂的句式中。阅读时,我常常需要放慢速度,反复咀嚼才能理解其真实含义。此外,章节之间的逻辑跳转有时非常生硬,前后的关联性不强,使得知识点之间难以形成有机的联系。这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阻力,不是一种愉快的学习体验。相比于那些行文流畅、逻辑清晰的经典著作,这本书的表达方式显得僵硬而缺乏亲和力,读起来更像是被动地接受信息灌输,而不是主动地探索知识,极大地削弱了读者的学习热情。
评分从技术深度上讲,这本书的覆盖面虽然广,但给人的感觉是“什么都提了一点,但什么都没深入讲透”。很多章节蜻蜓点点的介绍完毕,仿佛只是为了完成一个技术列表的罗列。例如,在探讨某一类算法的性能优化时,作者只是简单地列出了几种已知的优化手段,但对于每种优化手段背后的计算复杂度分析、实际应用中的性能瓶颈,以及不同场景下的适用性权衡,都没有给出实质性的、可操作的深入分析。我更希望看到的是,作者能够针对某个具体的技术难题,详细剖析其多种解决方案的优缺点,并给出一些他自己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经验或陷阱提示。这本书的论述方式过于平铺直叙,缺乏那种“庖丁解牛”式的洞察力,读完后感觉掌握了一堆零散的知识点,却构建不起一个坚实的知识体系框架。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是太粗糙了,封面那种廉价的覆膜工艺,拿在手里感觉随时都要散架似的。内页的纸张也选得很差,那种泛黄的纸张,印着密密麻麻的文字,阅读起来眼睛非常吃力,尤其是长时间盯着看,总觉得很累。排版上更是毫无章法可言,图文混排的地方尤其混乱,表格的边框都显得歪歪扭扭,很多专业术语的字体大小不统一,看着让人非常抓狂。我本来是抱着极大的期待想要深入学习某个特定技术点的,结果光是适应这个糟糕的阅读体验就耗费了我大量的精力。如果作者和出版社在出版前能对这些基础的工艺细节多上点心,这本书的价值至少能提升一个档次。毕竟,对于技术书籍而言,清晰、舒适的阅读体验是至关重要的,这直接影响了知识的接收效率,这一点,这本书做得非常失败,让人感到非常失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