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端到端重配置无线网络技术
定价:25.00元
售价:17.0元,便宜8.0元,折扣68
作者:纪阳等
出版社: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06-01-01
ISBN:978756351180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14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专门介绍基于软件无线电技术的端到端可重配置网络。本书的主要内容包括软件无线电发展的历史与端到端重置网络的关系,端到端重配置的体系架构和重配置管理机制与流程,软件无线电技术在基带、射频部分的体系结构和关键组件,重配置技术在空中接口方面的改进,重配置技术对无线资源管理的影响等。
本书可供从事移动通信技术研究,特别是从事未来移动通信技术研究的工程技术人员阅读,也可作为高等院校从事相关研究的参考书。
目录
章 引言
1.1 软件无线电
1.2 端到端重配置
第2章 端到端重配置体系结构
2.1 支持端到端重配置的系统结构
2.2 移动网络中的重配置系统功能
2.3 网络耦合与重配置支持
2.4 重配置管理平面
2.5 本地重配置管理器
2.6 SDR系统架构
第3章 重配置管理机制与流程
3.1 终端重配置管理的内部机制与流程
3.2 终端重配置管理的外部机制与流程
3.3 实体(模块/元件)和过程之间的交互关系
3.4 重配置管理的安全机制
第4章 软件无线电
4.1 软件无线电的RF/IF体系结构
4.2 SDR基带
4.3 软件无线电
第5章 灵活的空中接口
5.1 基于通用协议栈的协议可重配置能力
5.2 基于技术融合的多模参考模型
5.3 第N层模式汇聚管理模块的功能
5.4 协议栈模式汇聚管理的功能
5.5 通用重配置链路层
5.6 通用的协议功能模块
5.7 自适应数据传输的多天线方式
第6章 频谱管理
6.1 重配置环境中的频谱管理概述
6.2 频谱管理技术的发展历程
6.3 执行的进展情况
6.4 频谱管理规范
6.5 标准、技术规范、ITU有关频谱管理的建议
6.6 灵活的频谱分配
第7章 联合无线资源管理
7.1 重配置下的联合无线资源管理
7.2 JRRM的灵活性
7.3 JRRM算法的输入
7.4 JRRM的功能概述
7.5 研究课题
7.6 JRRM算法举例
7.7 分级无线资源管理
缩略语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份教材的叙述风格异常严谨,带着一股浓厚的学术气息,对于那些习惯了轻松阅读的读者来说,可能需要更强的专注力。它深入剖析了网络功能虚拟化(NFV)和容器化技术在无线接入网(RAN)中部署的复杂性与优化策略。书中花费了大量篇幅来论述如何在分布式、异构的边缘计算环境中,实现网络服务的无缝迁移和故障的快速隔离,特别是针对切片网络的SLA保障机制,作者构建了一套复杂的博弈论模型来平衡资源竞争。阅读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对着复杂的公式和流程图进行推演,它要求读者不仅要有扎实的通信理论基础,还要对分布式系统和优化理论有深刻理解。我认为它更偏向于高级研究生的参考书,而非面向入门者的科普读物。尽管阅读门槛不低,但一旦掌握了其中的核心思想,对于理解如何构建一个真正具备弹性、能够自我修复和优化的智能无线网络,将具有颠覆性的帮助。
评分这本书读完后,我感觉像是完成了一次对现代通信领域未来图景的深度扫描。它并没有纠缠于那些已经泛滥成灾的基础协议细节,而是直抵核心——如何让整个无线系统从终端到核心网都能像乐高积木一样灵活、即时地重塑自身。作者的视角非常宏大,从网络架构的根本性变革入手,详尽阐述了软件定义一切(SDx)的理念是如何渗透到物理层和介质访问控制层(MAC)的。尤其是关于资源块的动态分配和波束赋形算法的实时调整部分,提供了大量富有洞察力的数学模型和仿真案例。我印象最深的是它对于“可编程化”的定义,这不仅仅是软件层面的抽象,更是对底层硬件接口指令集的深度控制。书中对如何利用FPGA和新型可重构芯片来实现超低延迟和高能效的并行处理进行了深入探讨,这对于那些追求极限性能的5G-Advanced乃至6G研发人员来说,无疑是一份宝贵的路线图。它成功地架起了一座理论前沿与工程实践之间的桥梁,让人清晰地看到了下一代无线通信系统的蓝图。
评分如果说市面上有许多关于未来通信的书籍侧重于宏观概念,那么这本书则像是给工程师们提供了一套详尽的“拆解手册”。它侧重于如何在现有硬件平台之上,通过创新的软件架构和算法,实现网络能力的极限释放和即时重构。我非常欣赏作者对“跨层优化”这一概念的精细化处理,比如如何将应用层的时延需求直接映射到底层调制解调器的参数调整上。书中提供了大量使用特定硬件描述语言(HDL)和系统级仿真工具链的实践案例,清晰展示了从高层需求到底层比特流处理的全过程。对于渴望了解如何打破传统垂直隔离、实现真正融合的网络体系结构的专业人士来说,这本书提供了清晰的路径指引。它强调的不是“有什么新功能”,而是“我们如何以一种全新的方式来构建和控制这些功能”,极大地提升了读者的系统设计思维。
评分这本书的亮点在于它对“智能”二字的实践性解读。它没有停留在空泛地谈论人工智能在无线通信中的应用,而是聚焦于如何将学习算法内嵌到网络控制回路中,实现真正的闭环优化。书中详细介绍了基于强化学习(RL)的信道估计和功率控制策略,特别是针对大规模MIMO场景下,如何利用深度RL代理来代替传统的预设算法,以适应快速变化的无线环境。令人耳目一新的是,作者还探讨了联邦学习(FL)在保护用户隐私前提下,优化网络边缘决策的模型训练方法,这在当前数据安全日益重要的背景下,显得尤为前瞻和必要。相较于许多只在应用层谈AI的书籍,这本书将AI的触角延伸到了物理层和MAC层,提供了一套完整的、可部署的AI驱动的无线网络优化框架,展现了未来网络“自生长”的潜力。
评分翻开这本书,我首先注意到了它对网络安全与鲁棒性这一维度的重视。在网络功能高度抽象化、软件化的大背景下,攻击面和潜在漏洞也随之增加。作者并没有将其视为一个附加的章节,而是贯穿始终的底层考量。书中专门辟出章节讨论了基于区块链技术的身份认证和安全策略分发机制,这为构建一个去中心化、不可篡改的网络管理架构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此外,对于物理层安全(Physical Layer Security)的讨论也相当深入,尤其是在面对有源干扰和窃听攻击时,如何利用预编码和加密技术来确保信息传输的保密性。这本书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安全视角:与其被动防御,不如主动利用无线信道的物理特性来构建安全堡垒。这使得整本书的内容在具有前瞻性的同时,也具备了极强的现实意义和前沿防御价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