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布裏埃爾·福雷(1845—1924)是那個時代* 受世人喜愛的法國作麯傢之一,像《安魂麯》《帕凡 舞麯》《多莉組麯》和《讓·拉辛頌歌》這樣的作品 都是人們永恒的*愛。但福雷的影響遠不止於此。他 的音樂既生機勃勃,又情緒節製,既富感性,又很純 粹,是一種個人化的聲音,其誠其真使他抵擋住讓他 的巴黎同儕們不能自拔的壓倒性影響——特彆是來自 瓦格納的影響。他在藝術上的獨立,啓發瞭許多在第 一次世界大戰後試圖創造新的法國特徵的下一代法國 作麯傢。福雷在巴黎音樂學院的作麯教學,對於莫裏 斯·拉威爾、娜迪婭·布朗熱和夏爾·凱什蘭這樣的 人物說來,是極為重要的;他*終成為學院院長時, 所進行的改革則是學院曆***為激進的。
人們通常認為福雷是個多夢而有些不問世事的人 ,這本書卻清晰地展現齣他的雄心壯誌和果敢作風。
福雷齣生於法國南部,就讀於尼德麥耶音樂學院而非 強大的巴黎音樂學院。他掙紮瞭許多年,纔得到法國 音樂體製的認可,他常被體製看作“外人”;在個人 生活中,他也不斷鬥爭——和一陣陣的抑鬱鬥爭,和 令人不滿意的婚姻鬥爭,後來還和災難性的耳聾鬥爭 。
傑西卡·杜琛著的《加布裏埃爾·福雷》。對福 雷的生平和作品的探尋,以世紀末巴黎這一文藝創作 大熔爐為背景。本書詳細講述瞭他和聖一桑斯、李斯 特、普魯斯特和魏爾倫的關係,勾畫齣這一迷人的大 氛圍。這部令人興奮的傳記記述瞭福雷獲得成功的漫 長而艱難的道路,既展露瞭他的個性,又揭示瞭他對 法國音樂貢獻的永恒遺産。
序言
第一章
成長年代,1845—1865
第二章
愛情和戰爭,1865—1877
第三章
走嚮成熟,1877—1888
第四章
死亡搖籃麯,1888—1892
第五章
掙紮上進,1892—1896
第六章
無盡芬芳,1896—1905
第七章
改革派院長,1905—1914
第八章
關閉的花園,1914—1924
尾聲
作品分類列錶
拓展閱讀
唱片選錄
索引
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把握得非常巧妙,它不像有些學術專著那樣讓人望而生畏,反而充滿瞭故事性。作者非常擅長通過描繪他與同時代其他藝術傢的交往,來側麵烘托主角的性格和藝術傾嚮。比如,書中對於他與印象派畫傢們交往的點滴記錄,細緻入微地展現瞭當時藝術思潮的碰撞與融閤。這種“群像描繪”的手法,讓人物形象更加立體豐滿,避免瞭主角在孤立的環境中被過度神化的風險。讀到他晚年那些更趨內斂和簡化的創作時,作者沒有簡單地歸咎於年齡增長,而是結閤瞭他晚年生活中的變故和對生命本質的深刻理解,進行瞭一次非常富有洞察力的解讀,這種深度分析,遠超齣瞭我對一部傳記的期待。我甚至因此産生瞭一種衝動,想去重聽他所有的室內樂作品,試圖從新的角度去捕捉那些潛藏的情緒。
評分不得不說,這本書的裝幀設計本身就是一種享受,那種微微泛黃的紙張質感,配上典雅的字體排版,拿在手裏就覺得分量十足,充滿瞭知識的沉澱感。我尤其欣賞其中穿插的那些珍貴曆史照片和手稿復印件,那些黑白影像,仿佛是時間凝固的快照,直觀地展現瞭那個時代人們的生活狀態和藝術氛圍。書中對特定時期社會背景的描繪也相當到位,比如對第三共和國時期藝術贊助人製度的詳盡介紹,這對於理解某些作品的委托背景至關重要。我感覺作者在考據上花瞭巨大的功夫,每一個引述、每一個事件的時間點都經過瞭反復核實,讀起來讓人覺得無比踏實和信服。它不僅僅是一本音樂史的輔讀材料,更像是一部精美的藝術史畫冊,讓人在文字的流動中,也能享受到視覺上的盛宴。對細節的極緻追求,體現瞭齣版方的專業素養。
評分我特彆喜歡這本書對於音樂技術層麵的闡釋方式,它絕對是為真正的音樂愛好者準備的饕餮大餐,但又沒有將非專業讀者拒之門外。作者在講解復雜的對位法或和聲進行時,會非常耐心地用通俗易懂的語言進行類比和解釋,甚至會配上簡化的樂譜示例,這對於我這種略懂皮毛的聽眾來說,簡直是福音。它讓我明白瞭為什麼某些鏇律會帶給我強烈的聽覺衝擊,背後的邏輯原來如此精妙。更難得的是,作者始終保持著一種客觀而又充滿熱情的態度,他會毫不避諱地指齣該作麯傢作品中某些被過度吹捧的部分,同時也熱烈贊揚那些被曆史低估的傑作。這種平衡的觀點,使得整部作品的論證更具說服力,也讓我對這位作麯傢的評價不再是單一的“天纔”標簽,而是看到瞭一個復雜、多麵、不斷在自我超越的藝術個體。
評分看到新入手的那本關於作麯傢生平的厚書,真是讓我感慨萬韆。作者的筆觸細膩得像是能把人帶迴那個時代的巴黎,空氣裏似乎都彌漫著樂譜散發齣的墨香和咖啡館裏的低語。這本書最大的亮點在於,它並沒有像許多傳記那樣,隻羅列枯燥的生卒年月和作品清單,而是深入挖掘瞭這位音樂巨匠內心深處的掙紮與光芒。特彆是關於他早年創作的那些充滿宗教色彩的作品,作者用瞭一種近乎詩意的語言去剖析其和聲的演變,那種從傳統嚮創新過渡的微妙心緒,被描繪得淋灕盡緻。閱讀過程中,我時不時會停下來,去重溫CD裏播放的幾首他早期的管弦樂,那種被文字點燃的聽覺體驗,遠比單獨聆聽要豐富得多。這本書成功地架起瞭一座橋梁,連接瞭曆史的厚重感與音樂的靈動性,讓一個非專業人士也能感受到這位大師創作哲學的深刻內涵,讓人不禁思考,偉大的藝術是如何在時代洪流中孕育而生的。
評分這本書帶來的最大感受是“沉浸感”。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像是剛剛從一次漫長的音樂之旅中歸來,對那個特定時期的歐洲文化景觀有瞭更清晰的認知。作者在描述音樂會首演的場景時,那種緊張、期待、到最終爆發齣熱烈掌聲的氛圍,被文字渲染得栩栩如生,讓人幾乎能聽到現場的喧囂和樂團的呼吸聲。這種敘事張力,使得即使是那些技術細節的探討,也變得引人入勝。更重要的是,它成功地激發瞭我對更廣闊的音樂世界的探索欲。書中多次提及對其他同時代作麯傢的影響與被影響,激發瞭我去深入研究那些名字,去構建一個更完整的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的歐洲音樂網絡。這絕不是一本“讀完就放一邊”的書,它更像是一把鑰匙,為你打開瞭通往一個更深層次藝術殿堂的門扉,其價值遠遠超齣瞭其定價。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